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哥窑是什么?
众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窑“柴、汝、官、哥、定”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审美的巅峰之作。
其中,汝窑、官窑、定窑已有确切的窑址。柴窑的资料过少,暂无法进行更多研究。
哥窑却因文献资料、出土器物资料错杂难分,而备受争议。
哥窑一向例为五大名窑之一,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曾记载说:“旧哥哥窑出龙泉。”色青,浓淡不一,亦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东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一直以来哥窑价格高在于哥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清帝曾作诗赞道:“铁足圆腰,宣成踵此夫华纷。”足见皇帝对哥窑的器重。的存世量很少,和的历代宫廷旧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1992年,(香港)以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以23.2万英镑成交。近年最贵的有成交记录的价格大约是3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
哥窑瓷最显着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老陈是一位业内资深古玩经纪人,家族世代收藏可追溯至清代,专修考古专业。经常穿梭于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曾亲自策划过许多大型拍卖活动。目前老陈任职于香港福羲国际拍卖行,负责于市场藏品征集一职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公司进行参拍,可与福羲拍卖陈经理洽谈壹捌伍,伍玖贰叁,贰贰壹捌有偿服务,非诚勿扰由于本身对瓷器的喜爱,老陈曾与业界多位教授实践探讨过关于哥窑鉴定的问题,特作此文,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哥窑鉴定的一些专业知识,请认真阅读。
一:釉色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二:釉面开裂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
三:裂纹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各朝代仿哥窑特征分别论述如下:
1.宋元龙泉黑胎哥窑: 黑胎; 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 宋代器型;气泡如聚沫攒珠; 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釉层为失透乳浊釉;釉面有一层酥油光皱;
2.非黑胎宋哥窑: 明清朝廷从民间征集品: (1).胎质: 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 (2). 紫口铁足; (3).金丝铁线; (4).宋代器型; (5).气泡似聚沫攒珠; (6).釉层为失透的乳浊釉; (7).釉色有:粉青、月白、灰青、青黄等多种;
3.元哥窑: 器物比南宋哥窑稍粗糙,胎体一般较厚重而疏松。视觉上好象火侯不够,含有一些杂质,釉面不太均匀洁净。开片零乱,不清晰,缺乏宋哥窑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宋元以前用干法施釉,明清以后用湿法施釉,在釉泡上表现不同);|
4.洪武仿哥窑 (明代仿哥窑,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嘉靖三朝) :胎色灰黄,胎质粗松,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纹; 以月白色釉为主;口部涂有茄紫色;
5.永乐仿哥窑: 胎白轻薄, 釉肥细洁光润,片纹开裂较大;
6.宣德仿哥窑: 釉色通常呈谈黄,灰白(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有象明代白釉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酥油光皱不同; 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底足涂抹了一层酱紫釉,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僵直;颜色浅淡;气泡具有宣德瓷器特征。
7.成化仿哥窑: 胎质细腻白净,釉质肥厚晶莹,玉质感较强,器口与器足有的施酱色釉;有的没有;有的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开片有大小,呈金丝铁线状,纹路僵直;分布不均匀。
8.清康熙仿哥窑,此时工艺水平提高;造型庄重规整;胎质白而坚细;釉面莹润;玻璃光泽强;有的刻有中丞二字,为郎窑作品;
9.雍正仿哥窑(清朝雍正、乾隆仿的最好,可以乱真,用黑胎):雍正仿哥窑胎质为铁灰色,外表有油亮光泽,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但缺宋哥窑那种酥油光泽。开金丝铁线,但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不如宋哥窑在小区域也有曲折变化。
10.乾隆仿哥窑:基本上是雍正朝延续,开片欠细碎,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多数僵直,在小区域曲折变化欠佳。
11.民国仿品: 又兴起一个高朝。清未民国初,因英、法、日、德、美大肆收罗中国瓷器。涌现出一大批仿古能手,其品种之齐全,数量之多超出任何一个朝代。这个时期仿哥窑釉色只有粉青与月白二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上釉采用湿法上釉法,从气泡上及胎质上可以区别。
12.现代仿品以景德镇叶宏明等人为高仿, 虽然仿制了黑胎哥窑及官窑,但其包浆、开片、气泡及玉质感是无法仿的。其他造假者是白胎,与南宋哥窑己不可同日而语,相差甚远。
哥窑瓷器极其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再则,哥窑瓷器的烧制工艺极为繁杂,它成器后那种浑然天成的开片及裂纹即便是由经验丰富的老道工匠操控,也无法完全呈现预期的艺术效果。仿制的哥瓷从明代起开始大量出现,然而其烧制工艺都远远不及宋代哥窑的水平。仿制的哥瓷往往裂纹生硬、触感较为粗糙,难与真品媲美。时间的流逝让哥窑烧制的工艺成为难以破解的谜底,只留下了那一件件瓷器穿越漫长的时空,引起人们无限的追问和猜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