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历代大师·王原祁》后记
记得还在南京艺术学院求学的时候,毕业论文开题之初,我一度抱有撰写“王原祁研究”的设想,购买了相关书籍,连续十余天整日泡在学校图书馆阅读郭继生著《王原祁的山水画艺术》,然因存在诸多困难而退却了。现在想来,当时的这种冲动似乎有点贸然而幼稚。也许正有如此经历,我对王原祁其人其艺似乎产生了一种割不断的情结。数年来若隐若现似地念念不忘,并时断时续地注意起王原祁资料的收集。5年前,因与《故宫文物月刊》的笔墨关系,委托时任主编的简松村先生购买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王原祁画山水画轴特展》图录,以便参考。后来,则结合近年出版的多种画册和若干画学典籍辑录了一个近百则规模的“王原祁散佚论画稿”,并一直努力寻找合适的机会发表,以供研究者共同参考。
2000年,也即在兼任《东南文化》编辑期间,因笔墨之缘拜识了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舒士俊先生,并保持着亦师亦友的互动关系。舒先生提携后学,专门嘱咐我与《朵云》合作编辑绘画史研究专集,陆续完成《倪瓒研究》、《王蒙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研究》、《陈洪绶研究》等,在美术史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2004年夏季,承舒先生推荐,以电子邮件的方式结识已旅居美国的蔡星仪先生。蔡先生是研究明末清初绘画史的前辈学者,曾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知名于学界。当年11月中旬,蔡先生回国参加辽宁省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后,专程从沈阳飞到南京,看望我这个后辈学子,令我感动不已。2005年,舒先生提议编辑一本集资料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王原祁研究”专辑,蔡先生收集美国学者之论文,撰述一篇研究论文,我则搜罗中文类著述,辑录“王原祁研究文献资料索引”,撰写综述《王原祁研究之回顾与省思》。后来,我还邀请石莉小姐、任颖颖小姐等翻译了若干英文著述。然而,鉴于论文质量和书稿文字量等因素之考虑,《王原祁研究》最终并未出版。虽然如此,这仍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经历,使我了解了王原祁的研究状况。所以,至今回想起来,我仍不胜感慨。为此,我得感谢舒、蔡两位先生,他们的提携和鼓励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鞭策;也得感谢石莉小姐、任颖颖小姐的支持,同时也向她们致歉,因为她们的翻译并未见诸于文字。
今年初夏,蒙康健寨兄不弃,由魏广君兄推荐参与“中国历代大师丛书”编写计划,初定撰写其中的“王翚王原祁”。因有前述的一段因缘,并考虑到二王之间的显著差异而不宜合著,遂向健寨兄提出分别撰述的建议,得其允肯而接下了“王原祁”之撰述任务。基于之前的一段积累,写作过程也不算复杂,然因其他事务而拖了些时间,持续5月有余完成了如今之文字。因“中国历代大师丛书”有统一的写作体例,《王原祁》基本保持普及性的阐述范畴,而无深入之研究可言,似乎与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值得说明的是,书中刊附之“王原祁散佚论画稿”是最具参考价值的,它曾费了我不少时间搜集、整理,但愿能引起同好的共鸣。
需要补充的是,当文字工作基本接近尾声的时候,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蒋志琴女士因撰学位论文“王原祁龙脉论”之需,曾在网络上查询到《王原祁研究之回顾与省思》一文,来函咨询美国加州大学潘美安1976年所写的博士论文《王原祁和中国山水画的形式构成》。国庆节期间,回宁度假的蒋女士相约来访,我们为此作了短暂而愉快的交流。后来,我们相互交换了各自收集的资料或讯息,蒙其慷慨相赠所著《王原祁“观政吏部”与其早年画学的关系》、《王麓台司农诗集校勘札记》等未刊稿,得益匪浅。当然,我在写作中吸收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为佐证。这是必须感谢的。
王原祁的画学,有《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王司农题画录》等传世,然后者似乎不太为人重视。因此,特地校订《王司农题画录》,以便人们参考利用,同时也省却读者借阅、使用古籍之苦。而且,为了突出资料性意义,收录经蒋志琴校勘过的《王麓台司农诗集》、 “王原祁常用印鉴”等内容。我想,这应该算是目前集王原祁资料最完备的书籍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当然,这是最值得一书的地方了。
按照惯例,后记虽是一些体会与感想之类,文字需要简洁生动。而今,我将之变成了拉拉扯扯,不知是否有悖于“后记”的要求?但心情是一样的,叙述原委,算是记录自己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万新华
已丑九秋于钟山南麓止水斋
作者:海门万新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