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陶瓷的发展源远流长,瓷都景德镇更是扬名中外,到了宋代,瓷器的发展到了黄金鼎盛时期,其中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由官窑烧造的贡御瓷器更是工艺先进,制作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陶瓷史上,只要论及北宋美学,影响力之大首推宋徽宗 (1100-1126年在位)。诚然,徽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并非其为君之道,反而是他的收藏、艺术和美学造诣。他曾命人为其古董珍藏刊印图录,更谕令制成各式宫室庙宇用器,凡此种种,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丰功伟绩。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北宋官窑可谓是北宋至尊“艺术家”徽宗最高审美追求的创制,它不仅开创了御制官瓷的先河,更因其“龟背片、鳝血纹、紫口铁足、温润如玉”的典雅端方之美,光烛千秋。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北宋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窑胎体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北宋官窑的典型特点。“王者之瓷,社稷神器。”据统计,台北故宫博物院二十多件北宋官瓷藏品中,乾隆皇帝刻铭达十余首,可见北宋官瓷在明清两代继续受着顶级的皇家礼遇。
贯耳瓶是古代工匠烧制的瓷瓶之一。流行于中国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贯耳瓶在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贯耳瓶,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帖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此件官窑贯耳瓶,为南宋陈设器,仿自古代青铜投壶造型,直口微撇,圆唇,束颈,圆腹,颈、肩各饰弦纹一周,颈部两肩配以贯耳。通体施青釉,釉面如半透明的青玉,质感细腻光滑,釉质肥厚光润,利用釉的流动,透出官窑略带紫色的胎骨,俗称“紫口铁足”。釉面上饰以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纹片。其瓶式端庄敦实,古朴典雅,开片自然,于穆穆之中透出高贵雄浑之气,历数百年风霜而精光未泯,为官窑之精粹。
此官窑贯耳瓶,口径约8.4cm;高约20.9cm,四方、口微撇、直颈。颈部饰两贯通耳腹部微鼓,足端外撇,胎质灰白,足内落印章款:“崇宁五年汴京官窑张家造”。通体釉肥厚,金丝铁线明显,造型古朴典雅,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