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行云流水
落笔如云烟
可笔走龙蛇,如铁划银钩
亦可入清风拂袖,明月入怀
书法的魅力,绝不仅于此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着其发展的必然性。
于书法而言,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是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晚年萧娴书法示范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这一时期,是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人才辈出的时期,作为承前启后的时代,不少书风仍然影响着今日的书法创作。
而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上女性地位的提升,民国的女性不仅在思想上挣脱镣铐,在教育与审美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此时的女性书法,更增添了一份独属于这个时代女性的柔美与遒劲。
游寿(1906~1994)
福建省霞浦县人。
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
游寿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是我国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之一。
1949年,任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年,到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1957年,主动支边到黑龙江;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学院。
游寿故居——“炳烛斋旧庐”,位于福建省霞浦县
书法界上有着“南萧北游”的说法,南"萧"指的是南京的萧娴,而北"游",则是指黑龙江的游寿。
萧娴与游寿,是载入20世纪中国书法史册并驾齐驱的两位女中豪杰。
游寿 《书出田好风五言联》 20世纪80年代(《荣宝斋》2018年7月刊文)
游寿自幼生活在思想开明的家庭中,深受影响。
后随胡小石学习古文字、先秦文学及书法等长达七年之久,成为胡小石得意门生之一。
游寿《行书七言联》纸本立轴 1985年(2018北京匡时拍卖)
游寿年少离家求学,一生漂泊,与古代传统女性“足不出户”的状态迥然不同,走遍大江南北,这为她的书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游寿 《书杜甫诗联》 1993年(《荣宝斋》2018年7月刊文)
游寿在致力于北碑、古文字学、商周金石等研究中,从商周金文何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书法中融入一种天真烂漫的意趣,又有着一种磅礴恢弘的气势,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成就,滋养了其书法,使其润色十分。
游寿《篆书八言联》纸本立轴 1986年(2018北京匡时拍卖)
民国时期的女性书法,面貌有着显著的变化,“柔美”与“遒劲”几乎构成了其书法风格的主旋律,不仅仅是女性独有的细腻、优雅、与柔美等女性阴柔特质,还融合了男性雄阔、刚健、遒劲的特征,在书法上的表现,则是一种个性的体势,开创了女性书法艺术的新领域。
游寿 《临东城帖》1987年 (《荣宝斋》2018年7月刊文)
女性是柔美的,这多是其与生俱来的特质,而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些许刚健遒劲,刚柔并济的书作不得不说是一直至高的追寻。
正如曾国藩《论书》所言:“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
游寿《书李商隐诗联》 1987年(《荣宝斋》2018年7月刊文)
民国女性书法,在书法史上是必不可少的一笔,正如“南萧北游”,女性之“柔美”,男性之“遒劲”,勾画出刚柔并济的传世作品。
艺术的存在与发展空间都有着阶段性的特征,“遒劲”书风是走向独立的女性审美精神的体现,也暗示着女性书法创作的新时代。
清代书家王澍于《论书剩语》 中有言:“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用笔沉劲,姿态乃处”,想来这值得女性书法家思索万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