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在探索与尝试中创新——走进郑山麓的心灵世界

作者:肖露   启蒙·求知   访谈开始于郑山麓的一段妙趣横生的“自信说”。多年绘画生涯的郑山麓在总结画家几种“自信”时如是说道:其一,非常自信者,早已功成名就,出笔非等贤之辈,谈笑间一挥而就;其二,自信源于作画态度严谨,决不应付,笔笔到位;其三,有些自信,很有一番诚恳学习之心,不浮不躁;其四,则是棋差一着之人,恰恰此君易妄生几分自信,气魄风范近似其一者。笔者问他属于哪种,他笑言此说乃信口胡诌,当真不得,随即便不再作答。我想,也许在他以下的叙述与经历中或许就有答案的吧。   谈到对绘画产生兴趣,郑山麓说这是自小就产生了的。父亲从事了几十年的文化宣传工作,从年轻起对绘画就有着极大的热情,从很早开始,小山麓就围着父亲的画桌转,瞧这个看那个,那时只觉得是一股新鲜劲,在今天看来这应当算成是熏陶吧。但说起真正引导他走上学画这条道路的启蒙者却是他念初中时的美术老师。从那时起,郑山麓开始系统的学习基础的素描、写生,而启蒙老师的作用仅限于教授给他绘画的方法和技巧。郑山麓说,“艺术最原始的状态应当是没有风格与国界,这可能与师从何人是异曲同工的,我没有真正跟随他学画的老师,但值得学习借鉴的画家都是我的老师。”   郑山麓早期的作品,是按照中国画传统的墨作肉,线作骨的技法去构图的:用墨色来渲染线条,用白描则能立住造型。一直以来,传统山水画用水墨表现特别能体现出感觉与意境,中国几千年来人文诗意的东西居多,因此许多画家选择了以风格大气的山水画和怀古题材的人物画为主,郑山麓也不例外。这一时期,他的山水画构图多以黑色墨块为主,突出表现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厚重、且气势磅礴的历史背景,用色多为黑、绿,讲究基础线条和技法。而人物画则是以古代诗人所赋作品为主,用画笔去描绘或忧怨或豪迈的诗词意境。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画风逐渐成熟,郑山麓开始参与到书画界的各项活动当中去。几年中,他应邀去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参观考察,与当地的画家进行近距离的交流。随后,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组成艺术团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巡回演出,郑山麓应邀带着他的部份作品到了这些国家展出。在展出过程中,他不断的拿自己的作品与其它画家作品进行比较,同时也拿自己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用郑山麓自己的话来讲,这段时期以来他想了很多,也悟了很多。   游历·决定   1999年在美国的那段游历的日子,坚定了郑山麓要做一名职业画家的决心。若说在国内,那时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本着的是是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创作热情,那么此次的美国之行给予郑山麓更多的则是学会如何去思考与借鉴。留美期间,郑山麓有幸拜访了著名旅美画家丁绍光先生。聊天时,丁先生说了一件令郑山麓颇为震动的事。一次,丁绍光在上一节鉴赏课时将部分国内知名画家的作品制作成幻灯片,以供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画艺术,当丁先生热情洋溢满怀激情的讲述完之后,一名美国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说:我认为这些画的作者都是出自一个老师门下的。话音刚落,有一位教授提出了不同意见,说:不,我认为这些作品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只是它们是这位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罢了。这番争议令当时授课中的丁绍光非常意外和震惊,难道我国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作品在视觉欣赏时竟然如出一辙吗?   丁先生的这段经历使郑山麓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急切的想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东西方绘画艺术存在的异同,他坚信在经过一番揣摩与比较后,对他的创作思路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美国期间,郑山麓除了举办画展和参加一些必要的活动之外,其余时间他几乎全部放在观摹画作上。从旅美的华人画家开的各种风格的画廊,到各国艺术家在美举办的大小展览,再到只有美国本地人才熟知的一些座落在偏僻小镇的很隐蔽的画室……每到一处,郑山麓都贪婪的汲取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养料,去思考隐藏在画作背后的属于画家的思想与内涵。他意识到,西方绘画作品讲求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感,西方画家用色凸现的是浓烈的个人色彩,辟如粉色代表着暧昧,红色代表着澎湃,蓝色代表着忧郁等等。而中国传统水墨则对作画者的绘画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作品多存在着宏观的共性,微观的个性,使得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画易流于程式化。但郑山麓也深深的意识到,中国画里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极为珍贵的创作宝库,这些极富文学性和故事性的背景是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创作资源,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去使用和发挥它。这时,郑山麓总结了陈逸飞与丁绍光两位成功旅美华人画家作品的特点,如陈逸飞,他用西方的绘画语言表现中国的水乡,富于浓厚的中国情调。而丁绍光,则用东方的线条西方的色彩来诠解画作。两位名家各有其特点,但他们成功的最大原因仍然是没有脱离开本土的文化,只是将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使得其作品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产生共鸣罢了。这番思考与总结,是以往那个画山水的郑山麓没有的,他重新的将自己认真梳理,与各国的画家们共同探讨各自的生存方式,并作了许多探索与交流。回国后的郑山麓毅然决定,放弃手头的其它工作,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画家。   尝试·探索   熟悉郑山麓作品的许多朋友都说,他每一时期的画似乎都是不同的,有时甚至看不出它们竟出自同一人之手。郑山麓却说,这些不是朋友们的错觉,而是自己一直在尝试着不同风格的创作,“求新”、“求变”正是他一直在追求和探索的。在对中国画与西画进行了深一层次的研究后,他开始尝试性的自己创作一些“洋为中用”的绘画作品。在《秋》系列作品中,郑山麓大胆的尝试着传统绘画颇慎用的藤黄色,《秋》运用鲜亮而明快的黄色来表现耀眼的金秋,在墨色里适当加色作线来勾图,使得这些山水画作品呈现出既硬朗而又不失意韵的独特风格来。此次成功的探索令郑山麓信心倍增,他认为,借鉴西画中的某些元素确实是有必要的,但这种接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形式上的接轨,抛弃了民族本身的东西等于丧失了中国画的灵魂,民族的永远会被世界所认同。   采访间,笔者留意到郑山麓近期新创作的一批作品,其整体风格与效果是令人惊喜的。据他介绍这是前不久去贵州采风后创作的,其中两幅名为《贵州山寨印象》的作品使人眼前一亮,它的整体构图不再是单纯意义的写实,第一幅中木质的苗寨竹楼呈现的是若有若无的侧影,丛丛绿树包裹着重重山寨,朴拙的线条正是那山寨的韵味,再细细品来,似抽象似具体;第二幅则似将竹楼镶嵌于怪石嶙峋的山崖之间,一弯溪水从半山腰潺潺流淌直下,悬于画中的二团白,似云朵又似白雾。   郑山麓说,随着审美观念与审美对象的不断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视觉与感观上的享受,这种享受并不代表作品没有内涵,而是应当在注重形式的基础上去挖掘画本身存在的内涵。学术与市场走的是二条不同的路,但唯美的意境则是人们心底追求的最终审美标准,这或许便是西画给予我的启发吧。   不懈·希望   “职业画家生涯把我的心态练就得很好,知足感让我画得很快活”,郑山麓这样评价自己的现状。我问他,对于如今风行的画家办展怎样看待。他显得有些谦逊,说自己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举办个人画展,他希望到那个时候自己拿出的东西是有特色和有代表性的,决非为图一时之名去急攻近利的炒作自己。“但若要为了完全迎合市场的话,我完全能成为一名为销量而作的画家”,说此番话时,郑山麓是绝对的“不谦逊”,他说,为卖画而不断的克隆自己的画对于画家来说虽不能将其夸张的说成“自杀行为”,但也绝对是阻碍思维和发展创新的。一位挚友曾对他说,你画一张就让它成一张。郑山麓解释道,这个“成”字并非是指“成名”或者“成利”,而是就象这句话本身说的那样,成画。倾听的同时笔者在思索,也许那句话说得很正确,沿袭技法是画匠,创新技法才是画家。我想,毋需对郑山麓妄加标榜或大肆品评,称他为一名“画家”,他大约是乐意的吧。   郑山麓常用有一方印,刻有“上下求索”四个字,取自楚人屈原那句脍炙人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对笔者说,要想把职业做成事业,那也许太高尚了,但若是这样想了就必定要去做好它,完善它。世间,造物主将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区别开来,掌纹、脸貌、性格……,这都是人们彼此识别对方的一个符号。也许在郑山麓一生的绘画生涯里,不懈的尝试与不断的创新是他毕生向往着的,属于他自己的性格符号吧。   (文章来源:艺术家提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