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窑是汉族传统制瓷技术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以后鼓起的一大瓷窑系统。首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区域唐宋期间属定州统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端烧造宫殿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总算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
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元代出现了卵白釉、明永乐出现了甜白釉,制作水平很高。所以明代仿白釉产品多数以卵白釉和甜白釉为主。官窑从来没有仿制过定窑,民窑中有仿定窑的情况。
仿定窑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和彭城县,基本上在明中晚期。朱琰《陶说》中说:“饶镇仿定器,用青甲石粉为骨,悦份定。质粗理松,不甚佳。”从实物看,明代仿定窑主要有水丞、盆、碗、盘、孩儿枕。碗盘有的有芒口,有的没有。
釉饰不像宋定窑那种,而是呈现黄白色。釉面平滑,不像宋定窑有泪痕现象。器物上虽然也有纹饰,但是基本上是暗花和印花,没有宋定窑那种刻划花。

责任编辑:小明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