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五姨太的裹脚布》,曾引起很多民俗学者、红妆爱好者的关注和认可。
这次我想写一篇关于“肚兜”的文章,一是因为这些“肚兜”,有些是与“五姨太”那批红妆有关;二是这些“肚兜”与“裹脚布”不同,裹脚布基本都是织绣,而肚兜基本都是刺绣;三是关于“肚兜”方面的专著文章并不多。
收藏这方面东西的人,应该也是小众型的“爱美”人。清代各种肚兜
肚兜又称抹胸、缚胸,有些地方也称“兜肚”,还有称谓: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衵服等等,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这与大家叫做"哈喇子垫”的有点近似,形状大体相同,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上角裁去,看上去像棱形,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图案漂亮,多为祥和吉语,如:莲生贵子、凤戏牡丹、鱼穿莲花、锦鸡探花、松鼠葡萄、蝈蝈白菜等。鱼、葡萄、莲子、金鸡、刘海、桃子等都有着万物生生不息繁衍的象征意义。清代肚兜“蝶恋花”
除上述内容外,麒麟送子、刘海金蟾、龙凤呈祥、鹰抓兔、蛇盘兔、蝶恋花、狮子绣球等,也有戏曲人物等等,则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祈愿以及美好的爱情故事。
再有喜鹊登梅、海棠牡丹、芙蓉牡丹等都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以适应当时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情趣和摆脱苦难的理想。
肚兜的制作艺术多以刺绣为主,偶尔也贴补花纹。最早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穿戴肚兜。它最初功能应该是为了养生防寒,护胸保脐,其次才是遮羞。清代肚代“狮子绣球”
再后来,肚兜渐渐成为女人红妆的一部分,就如今天的贴身“内衣”,只能是自己和“爱人”欣赏的美了。因为这种绣工细致,精美漂亮的女人的“肚兜”是不能示人的,只能秘赏。凤倾天床暖,玉倚锦绣香,这其中美妙想必只有“你我”知晓。
肚兜多是女人自己为自己绣制,或为富家太太千金专门制做的,也有女人为情人或丈夫、儿子绣肚兜的。肚兜一般以纯色(多为红色)布料做成,略加花边装饰而已。女人们绣给情人的肚兜多以戏曲、神话、传说中之爱情故事为题材。为孩子绣的则以虎、虎吃五毒、莲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为内容,主要还是围绕生殖繁衍这个主题。
相传,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实际从什么时候有的“肚兜”,今天谁能说清楚?清代肚兜“麒麟送子”
《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说:像金铸者,曾经盗去鎔使,惟像首屡销不化。盗藏之肚兜,日夜随身。
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中: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曹雪芹在《红楼梦》也曾记载: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清代肚兜“刘海戏金蟾”
从上述的一些史料的记载,肚兜在我国流行已久,这应该是真的。
今天那些漂亮神秘的古人肚兜,已成为了众多民俗博物馆和红妆爱好者的重要收藏珍品。它的原有功能已被今天的流行“内衣”所代替。听说偏僻地带尚有穿肚兜的遗习,不知真假。
但是随着时代变化,神秘古老的肚兜却又成了新潮前卫的时尚,融进“服饰”之中,成为女人最得意的“炫品”。
时尚圈、娱乐圈的最前沿的女明星们,偶尔也穿着肚兜秀一把,为了吸眼球而招摇过市。但早已失去了古老的神秘感和原有的实用性与美感,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俗”。
我对“肚兜”实际也并不太了解,只是无聊,参照自己收藏的一些实物,写此拙文,意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另外,我收藏的这些“肚兜”,多以京津地区和三晋大地的品种为多,其他地区基本没有涉及,故为浅薄之谈、片面之词,就请内行看个热闹,外行看门道吧!
2018.10.29日晚9点19分写于 天津问书斋本文作者与冯骥才先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