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11 00:00
她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她一生坎坷,被推上天堂又被逼进地狱;她绝世傲然,却像个孩子让人心疼。
她是孟小冬。
她的一生都与梅兰芳和杜月笙死死纠缠,但在他们的传记里,她只不过是浮光掠影的几个浅浅的涟漪。
但无论是梅兰芳还是杜月笙的人生里,甚至是孟小冬自己的一生,她都是一面冷静的镜子,照见了两个男人的对爱情的担当。
也许,梅兰芳只是她的爱情传说
1925年,孟小冬初识梅兰芳时,她正好18岁。青春妙龄,风华绝代,初次在北京登台,首演《四郎探母》一炮而红,从此名动京城。撰写剧评的“燕京散人”对这样评论孟小冬:“……最难得的是没有雌音,这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所以,你看,后人说说梅兰芳可以没有孟小冬,但谈起孟小冬,却不能绕过梅兰芳,其实是不公平的。没有梅兰芳,她依然可以做她特立独行,绝世而傲岸的冬皇,甚至,如果没有那一段最后失败的婚姻,孟小冬的戏剧人生,或许能走得更远。张伯驹甚至干脆就说梅孟的婚姻就是地狱。
但缘分的奇妙就在于,不可预知,在时间的无涯里,她遇到的,恰好是他,无论是情是劫,都终究要渡一次,走一遭。
孟小冬以自己传奇式的经历,更说明了天才是天生的:出生梨园世家,祖父与父亲,皆为当时著名的文武老生兼武净艺人。孟小冬天资聪颖,又勤奋上进,12岁初次在无锡登台便大放异彩。《申报》记载了她初次登台的情形:“ 她客串《乌盆记》,由冯叔鸾饰张别古,颇觉牡丹绿叶。一曲方罢,彩声四起,内行均称为童伶中之杰出人才。”14岁时,孟小冬开始在上海搭班。小小年纪即使与张少泉、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等当世名角同台演出,也落落大方,颇具大家风范,丝毫不见拘谨青涩,其清新独特,让人过目难忘。
1925年,在南方已经声名鹊起的孟小冬为了更广阔的天地,来到了京津。因为北京才是京剧艺人最重要的舞台,是公认的京剧大本营。“愿在北数十吊一天,不愿沪上数千元一月。”是当时北京在京剧界地位的真实写照。以孟小冬的天赋与个性,肯定是要到北京去寻找自己的天地。
1925年4月,孟小冬在北京初次登台,首演《四郎探母》便一炮而红,成为北平京剧界的热门。袁世凯的女婿、剧评人薛观澜将孟小冬的姿色与清末民初的雪艳琴、陆素娟、露兰春等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相比,结论是“无一能及孟小冬”。
孟小冬姿容端丽,唱功不俗,身姿清雅,台风大方潇洒,盛誉之下,自然有无数戏迷,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女神,暗恋者不计其数。除却垂涎她姿色的男人,其中却也不乏情根深种,陷入单相思而无法自拔的热血青年。
随着孟小冬的票房一路飙升,梅兰芳自然也无法忽略这位年仅18岁,其票房号召力却与自己形成对峙、“天下第一老生”的名号已经传开的玲珑少女。
此时的梅兰芳,是红遍全国的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且刚从日本归来,是名副其实的旦角之王。他们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25年8月,孟小冬出演《上天台》,与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在同一天。上下场之际,身着龙袍的孟小冬对着身穿“虞姬”演出服的梅兰芳尊称了一声:“梅大爷”。
这是他们的开始。
梅兰芳与孟小冬,他是儒雅的翩翩佳公子,而她是有倾城之貌的青春美少女,又都是同行的佼佼者,彼此心中相互倾慕也是人之常情。
北京政要王克敏的生日堂会上,他们首次合作演了《游龙戏凤》。因为是跟名满天下的梅兰芳合作,相比师傅仇月祥的忐忑不安,孟小冬却充满了自信与期待。
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原本,她就期待着与他的这一场“游龙戏凤”?
梅兰芳与孟小冬,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促成这段倾世之恋的是戏迷,而最后那根压垮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梅迷。
演出自然很成功。一位是须眉之皇,一位是旦角之王,戏迷们都希望他们能结合,珠联璧合,才子佳人,天生一双,地设一对,这样的完美婚姻,简直就是完美的童话。其实,孟小冬投入这段爱情里时,还是对情感懵懂无知的少女。梅兰芳太过耀眼夺目,以至于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她对他,是爱?崇拜?抑或只是爱上了梦想中万众瞩目的爱情传奇?
等闲变却故人心
梅兰芳自然是愿意的。她有倾世之貌,罕有男人能抵抗她的美丽。孟小冬的美,不仅是明眸皓齿,她除却如同迎风傲立的腊梅,冷香彻骨,除了遗世独立的孤清外,同时又有一种豪爽之气。更何况,她还有不逊于自己的天赋与才气,有这样一位知己陪伴在侧,夫复何求?
梅兰芳当时已经有两位夫人,病重的原配夫人王明华很欣赏孟小冬,希望她嫁到梅兰芳身边。或许,在王明华的想法里,二夫人福芝芳精明能干,可以替梅兰芳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而孟小冬则可以做梅兰芳事业伴侣,做他灵魂“解语花”。后来证明,她错了。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她那样可以爱一个男人,爱到不计得失,甘愿与人分享。
较之王明华,福芝芳无疑是更懂得如何去经营一段婚姻。她对梅孟二人的事情,不闻不问。即使《北洋晚报》刊发了一篇署名为“傲翁”的文章:
“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佬,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而是梅兰芳。”
与报纸一同刊发的还有梅、孟二人的照片,以及照片下的文字:“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与“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这位“傲翁”极有可能就是孟小冬本人。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也让梅兰芳大发雷霆,闹到报社,弄得报社十分尴尬,不得不又登出《梅伶近讯》,称孟小冬租住了梅兰芳的房子,两人只是房客与房东的关系。
不知道孟小冬是否看到这篇稿子,估计是没有。新婚燕尔,她与梅兰芳两情相悦,浓情缱绻,赌书泼茶。她果然还是单纯,丝毫没有意识到作为名满天下梅兰芳的夫人,她要享受的不仅是男女爱恋与温情,还需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福芝芳无疑比冬皇清醒得多。她对梅孟之事,不动声色,一如往常,对梅兰芳的一切外部活动,依旧不加干涉,只更加用心掌管梅家的家政。她深谙对男人,尤其是成功男人,一个稳定后方的重要性。更也许,她甚至比梅兰芳更了解骨子里的孟小冬,也预感到他们这一场金风玉露一相逢后变是烟消云散。所以,她才这样冷静与弩定。
风姿绝代的冬皇孟小冬就这样嫁了。1927年,农历正月二十四,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洞房花烛设在东城东四牌楼九条35号的冯公馆内。
多年后,孟小冬与梅兰芳分手,回忆起这个太过于草率的婚姻,孟小冬也认为当时是情之所至,太过年少,不经世事所做的决定。可见,在情感成熟之后的孟小冬,对于这段婚姻不是怀念,更多的是遗憾当时的不谙世事。
当然,在最开始,彼此是倾情相爱的。他们也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梅兰芳性格内敛温和,却在与孟小冬结婚后,变得活泼甚至顽皮。所以,在那段静好的岁月里,他是快乐的。这快乐,当然是因为她。甚至他们还在冯宅种树,并且还郑重地替两棵树起了名字——自然是代表着他与她。
纵然如心高气傲的孟小冬,也甘愿被“藏”:“纵是坤生第一,也只好光彩黯然收。”因为作为梅兰芳的太太,确实不易再抛头露面。然而,孟小冬这样的“藏”,却让戏迷为大为失望:他们不仅并未看到曾经想象的两人在舞台上的琴瑟和谐,反而连孟小冬也踪迹难寻。
孟小冬这场对外隐而不宣的情事与婚姻,最终导致了冯宅血案的发生。梅兰芳的好友张汉举被误杀,梅兰芳不仅对好友去世歉疚万分,还要强撑精神安抚张的遗孀,此外,他还要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福芝芳更是放言:“大爷的性命要紧。”于是,焦头烂额梅兰芳便顺水推舟地回到了梅府,自然也就顾不上安慰风口浪尖上的孟小冬。
而孟小冬此时却在纷纷扰扰的流言蜚语中,日渐憔悴,艰难挣扎。冬皇不是普通的女子,12岁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而在那时,京剧名伶要依附权贵,更多沦为钱权者的玩物,是为人所不齿的“下九流”,孟小冬小小年纪就尝尽世态炎凉人,人情冷暖,自然不会是内心软弱的人。舆论的压力,固然让她头疼,但更让她寒心的是梅兰芳的一走了之的态度。其实,公众对于明星的态度一贯这样,见男女在台上交相辉映,便乐于促成其成为生活中的伴侣,也不管使君有妇,罗敷有夫,而满足自己的关于才子佳人的想象。而一旦有意外事端,却马上转变态度,横加指责。梅迷们对孟小冬便是如此,逼得孟小冬不得不在报纸上做了说明。
血案之后,他们并未分手,但彼此已经心有间隙:梅兰芳对孟迷心有余悸,而孟小冬却对自己所托之人有了失望。而梅兰芳独自赴美演出,无疑又是给这段感情雪上加霜。如果说上面的种种,孟小冬都可以体谅的话,那么梅兰芳伯母去世后,孟小冬奔丧不成,分手的念头或许就是在此时生根。
孟小冬也想缓解与梅兰芳的关系,专门剪短发,头戴白花前去披麻戴孝。其余艺人们都进去了,唯她,被下人拦在门外,并被称为“孟小姐”,请她稍候,容他们先去禀报梅夫人。
孟小冬此时如五雷轰顶,原来,她一直以来以为的“两头并大”只是一套说辞而已。在外人,甚至梅府人的眼里,她只是他的外室而已。而梅兰芳出现后,面对福芝芳所表现出来的绝决与强悍,利用腹内孩子相威胁,他选择了妥协,没有让她进入梅家大门,而是差人送走了她。
孟小冬心冷如灰,万念俱灰,一病不起,闭门谢客。
但他们并未因此完全决裂。在梅兰芳的种种努力下,孟小冬又回到了北平,与梅兰芳生活在一起,只是心境不复当初。此时的孟小冬,因为脱离舞台已久,没有收入,对前程感到迷茫,也不知道离开梅兰芳后该如何生活。所以,这段时间,他们表面相敬如宾,但其实感情如同冰面下的水流,已经开始暗潮涌动,只是因为各自的需要,彼此忍耐,这种同床异梦的婚姻,又能持续多久?
明星是没有私生活的,由古至今都是如此。梅兰芳作为京剧界的泰斗,家务事如果影响到事业,围绕在他身边,替他出谋划策的“梅党”自然要插手调解干预。
当初以“珠联璧合”、“佳偶天成”极力促成他们婚事的“梅党”们让梅兰芳在福芝芳与孟小冬之间做抉择,以便专注于事业发展。梅兰芳左右摇摆时,冯六爷替他做了决定,理由是孟小冬为人高傲,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却可以服侍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正如李碧华所说,“不爱了,一切都是错。”
事情传到孟小冬耳朵里时,她已经猜到结局,于是主动找梅兰芳摊牌分手。梅兰芳对这段婚姻,未必是没有留恋的。为了挽回孟小冬,他曾经在一个大雨夜里,站了一个通宵,却未能让她开门一见。
1931年7月,孟小冬与梅兰芳正式分手。拥孟者们觉得孟小冬牺牲了当时如日中天的事业,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梅兰芳,却这样两手空空地离开,太不公平,于是,请了著名的律师出面,由梅兰芳一次性支付孟小冬四万元银元,两人正式解除夫妻关系。
孟小冬自幼跟随姑父学艺,在责打中长大,12岁养家糊口,14岁开始正式登台,从此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艺人生涯,尝尽人间冷暖与艰辛,内心渴望安定与温暖。同时,她又有少女的绮丽的爱情梦想,所以,她才那么决然地把自己交给了梅兰芳。
分手后,各种关于她的流言蜚语潮水一样纷迭而至,她成为众矢之的。孟小冬一度心灰意冷,想要青灯古佛相伴一生。然而,梅兰芳不属于他自己,冬皇孟小冬也是如此,不久,在朋友的开导建议下,孟小冬写了《孟小冬紧要启事》刊登在《大公报》头版,连登三天。这份启事上,孟小冬澄清冯宅血案与她无关,说明与梅兰芳分手原因是“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同时,她指责梅兰芳“毫无情义可言”。
梅兰芳毁了孟小冬对爱情的所有梦想,让原来的爱恋变成了对立的一面。她说:“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在通过律师商定离婚条件时,她其实已经决定,此生与他,死,生,都不复相见。
孟小冬半世飘零,遍尝人情冷暖,爱得浓烈,却也有抽刀斩情丝,一退万丈不回头的潇洒与决绝。
其实,梅兰芳也并非真的薄情寡义。他有他的无奈与身不由己,作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他此生注定只属于京剧,其余的,都要让步。孟小冬,无疑是他生命最灿烂、亮丽与难忘的经历。他的选择,只不过是一个男人在向现实的妥协后所做的选择。让他做决定的,更多是权衡,而非爱与不爱。普通男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代大师梅兰芳?所以,爱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
郑秀文有一首歌《值得》:“我们的故事,错也错得值得,爱也爱得值得,爱到翻天覆地也会有结果。”这也是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结局,他许了她一场游龙戏凤的倾城之恋,却没有一起到老的缘分。
我想到了萧红,一生都辗转于不同的男人,不停的被辜负受伤害。才女又如何?也要足够强悍,足够明智,才能在爱情的困境里顿悟。同样是受过伤害,张爱玲也可以对曾经让自己低到尘埃的胡兰成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所遇非人,抽刀断水,及时回头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在孟小冬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更为决绝。所以,“冬皇”注定是孟小冬,而不是他人。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想,杜月笙之所以愿意在孟小冬身上投入那么多的时间,情感,金钱、手里的权利去捧孟小冬,除了他京剧票友的身份外,以及“冬皇”风姿外,他对她,是一种惺惺相惜的。而这种惺惺相惜,已经远远地超越了男女之情,更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到达与了解。
梅兰芳是孟小冬生命长河里抹不去的风景,但却不是唯一的。有另一个男人,给了她安定护她周全,让她心无旁骛地专心研究技艺,更把她推到了事业的巅峰,最后,也给了孟小冬她一直苦苦追求的“名分”,让她再了无遗憾。他,就是杜月笙,上海响当当的“跺跺脚上海滩都能抖三抖”的人物。
人们所知道的是1937年5月1日,在上海市黄金大戏院举行的开幕典礼中,大亨杜月笙揭幕并致辞,而孟小冬受邀剪彩,从此开始了两人一生的纠葛。其实,他们相识更早是在1925年。那时,出生穷困的杜月笙还只是一个替黄金荣跑腿的小喽啰,而她已赫然是前途无量的新星,他们之间有着云泥之别,他不敢奢望。她年龄小,又肩负父辈的希望,只想做舞台上光芒万丈的名角。他纵然倾慕她,也只能深埋于心底。而彼时的他,嗜赌如命,浪子性情,绝非是居家好男人。但他记住了她,并且鼓励她去京剧的圣殿北平闯荡发展。
她惊讶于容貌平常的他过人的见解,从此心底留下了他的名字。孟小冬去了北京,杜月笙密切关注她的一举一动。
而人生的机遇就是这么奇妙,他仿佛就是为了成就她而存在。当孟小冬隐藏了光芒,安心于室时,杜月笙开始在上海滩崭露头角;当孟小冬与梅兰芳感情剧变,生活都无以为继时,是他让自己的四姨太,同时也是她的结拜姐姐出面接济她,解她燃眉之急。而当她与梅兰芳曲终缘尽时,他已经是上海滩说一不二的大亨。他为她出面,让她明明白白地脱离那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婚姻,并且获得4万银元的赡养费。而更意味深长的是,当时梅兰芳应酬开销大,又刚从美国演出回来,手里拮据,凑不出这四万银元,这笔钱还是杜月笙垫付的。
而在孟小冬离婚时,他从旁佐证,叮嘱她要细思量。这是那个传说中狡诈阴险,霸道毒辣的黑帮老大吗?
离婚后,孟小冬重新开始登台。1935年,在她的努力下,杜月笙从旁斡旋,余叔岩终于答应收孟小冬为自己的弟子。她成了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远离了男女之情,她投入全部精力学艺,而在余叔岩生病时,更是细心照顾,煎药打扫,伺候得细致而周到。是谁说孟小冬只能被人服侍,而不会服侍人?她一生傲岸,只做愿意做的事情,不求面面俱到的好人缘,只求问心无愧。
恩师嫁女时,她出手大方,送出满堂的红木家具。其实,她久未登台,自然没有收入,这些,都是杜月笙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两个男人的爱,渐渐地分出高下:梅兰芳,是她需要仰望的人,所以,她卑微地活在他的阴影下,没有光芒,甚至没有自我,而她以为的明媒正娶,在别人眼里,也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笑话。杜月笙,最初的最初,也是被舞台上姿容端丽的她吸引住了,是一名戏迷对名角的欣赏,而随着岁月深重,他所欣赏的,是走下舞台,卸下妆之后真实的她,她的傲骨疏离,不违本心,温婉秀丽之下的豪气豪情,都让他有了惺惺相惜之感。这种感觉远比单纯的男女原始的吸引更隽永,更深沉,因为这是他对她的认同。夫妻也罢,情侣也好,到最后都是朋友。朋友不一定是夫妻,但一对好夫妻,却一定可以做一对知己。
孟小冬有段时间在上海唱戏,因为饮食不当,身体不适,虽然是小问题,但却让她倍感困扰,然而上海的西医却表示无能为力。杜月笙听说了这件事情后,直接用飞机把自己在北京的西医送到了上海。孟小冬很快痊愈,杜月笙一高兴就送了那位医生10万元。
杜月笙对她周到而妥帖的照顾,她不是没有感觉,而且,在她骨子里也潜藏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在杜月笙60岁华诞时,已经许久未登台的孟小冬,特意排练半年之后,为其祝寿。
那么他呢?名为祝寿,其实是赈灾义演,遍邀名角,义演费用他全部承担,但演出收入却全部用于赈灾。
谁说这一场注定要载入京剧界的盛事,不是为了力捧作为余派传人的孟小冬?孟小冬两场《搜孤救孤》的演出,征服了成千上万的戏迷观众。当时一票难求,黑市票翻了几翻,也供不应求。买不到的戏迷只好选择收听实况转播,因此致使上海滩的无线电脱销。社会各界送给孟小冬的花篮,足足可以排一里路。
这次义演,冬皇的唱功已臻于完美,完全确立了“中国京剧首席女老生”的地位。但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她最后一次与观众见面,这一次演唱成了“后会无期”的“广陵绝唱”。
梅兰芳没有去现场听孟小冬演唱,但据其管事事后说,梅兰芳在家里用无线电安静地听了两天孟小冬的演唱。这也是她与他之间最后的消息,他良久闭门不出,怅然若失。
义演结束后,孟小冬就向杜月笙辞行,理由是思念父母。杜月笙自然不好强留,委托姚玉兰送上珍贵的金银首饰。孟小冬隐隐有些失望与不快,只接受了一块金表做留念,谢绝了其余部分。因为她已经决定今后不再登台演唱,这将会是她艺术生涯里真正的谢幕。所以,在内心深处,她希望杜月笙能挽留自己。但杜月笙也有自己的考虑,他已是英雄迟暮,是真正花甲之年的老翁,娶了她,是耽误了她。此外,他一向尊重孟小冬,在不了解她想法的前提下,不愿意唐突了她。
孟小冬的态度让杜月笙很不安,他日夜牵挂,孟小冬却未捎来只字片语。思前想后,杜月笙派了得力手下,专门到北平以孟小冬的名义购买了一处住所。1948年,孟小冬独自居住在这里,身体多病瘦弱。回忆起自己在舞台上的无限风光,再看看眼下的境况,果真是人生如戏,世事难料。就在此时,她接到姚玉兰的信。在信里,她力邀孟小冬到上海暂居。
这一次,孟小冬没有再推脱。而杜月笙看到容貌憔悴,精神颓废的孟小冬,只喊了一声“阿冬……”就把她拉进怀里。
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
自此,功成名就,铅华洗尽的孟小冬真正接受了旧上海传奇人物杜月笙,与好姐妹姚玉兰一起俨然成为杜家一员。对于她的选择,外界非常惋惜:“梨园应是女中贤,余派声腔亦可传,地狱天堂都一梦,烟霞窟里送芳年。”然而,孟小冬自幼辗转飘零,其中冷暖甘苦,别人无法感同身受。她经历过感情的幻灭,也明白舞台上的繁华,也不过是刹那的虚幻烟云。年过四十,体弱多病,芳华不再,她需要的是一份踏踏实实的未来,一个可以让她放心的归宿。
他对她有恩,而这个讲义气,重承诺,恩怨分明的男人,懂她,捧她,一步步把她推向人生艺术的最高峰,也被她引为知己。
1949年4月27日,孟小冬跟随杜月笙家人一起离开上海,抵达香港。杜月笙的身体每况愈下,病中的他,一反常态地放纵自己对她的依恋——医院里,姚玉兰问他需要什么,他说:“我要阿冬。”这就是许多人说的“伺疾”,是孟小冬对杜月笙精心照顾。
然而,仔细一想,这其实是杜月笙对她的体贴。此时的杜月笙,已经开始了他的逃亡岁月,虽然昔日“一跺脚九成乱颤”的风光已经不再,但洒扫煎煮这种活儿还是无需孟小冬亲为。这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懂得。他明白以她的秉性,不屑也不善于应付女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所以才要把她留在身边,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似乎是杜月笙在照顾孟小冬:她喜欢的,必定想方设法办到;她的家人,他也妥帖安排。在他身边,她自不必去面对他那几位厉害太太的,自然,也就不必承受羞辱与刁难。
据杜月笙的儿子回忆两人在一起的时光,说孟小冬也有心计,懂得讨杜月笙的欢心。稍微想想就会明白,以冬皇的傲岸与狷介,如果懂得讨好谁,那么在“福孟”之争中,稍微懂得筹谋经营,示弱拉拢,怎么会败得那样彻底?所以,我们更愿意相信,相比她年轻时的容颜,他爱的是她的傲骨,豪气与倔强。他,才是她真正的知己。
亦舒说,男人对女人至大的尊重是婚姻。而杜月笙在他去世的前一年,给了她一场迟到的婚礼,更像是对她以后人生的安排。
1950年,以杜月笙天生的精明敏锐,他意识到或许香港也并不安全,他决定举家移居欧洲。临行前,杜月笙计算办理护照的人数时,孟小冬闲闲地问了一句:“我跟了去,算是女朋友还是丫头?”杜月笙立刻明白了孟小冬的心思:其实在他人眼里,孟小冬早就是他杜月笙的女人,没人敢议论,没人感质疑,但因为与梅兰芳一场暧昧不明的婚姻,孟小冬对“名分”有种异乎寻常的执着。
杜月笙没有犹豫,决定尽快补办婚礼。婚礼那天,因病久未下床的杜月笙,不仅起了床,还穿起了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态度郑重,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推到客厅,再由人搀扶着站起来站在客厅中央。而42岁的新娘孟小冬穿一件崭新的滚边旗袍,依偎着他,表情宁静祥和。杜月笙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一一向她跪拜行礼,称她为“妈咪”,态度恭敬。这自然是他要求的。孟小冬给他们准备的礼物是儿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女儿、儿媳一人一块手表。以后的岁月里,她与他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相处融洽。
从18岁遇到梅兰芳,到42岁正式成为杜月笙的五姨太,他终于让孟小冬如愿以偿。1951年,杜月笙去世,留下10万元美金,孟小冬分得了两万美金。之后,随同孩子们一起移居台北,在那里安静从容地度过了余生。
邂逅梅兰芳时,她有着少女对爱情纯真的幻想,以为真的有王子公主的爱情传奇,最美好的年华却只换来悔恨与惋惜。原来,她需要的,从来不是一颗开花的树,而是一座伟岸的山,所以,下半生,她独自盛放,不留遗憾,用一辈子错过一个人狠劲来换来一个人的从内心深处的认同,于是,她的真正的春天,在她42岁的时候才真正的来临了。人生的舞步,有时就是和这样迴旋而奇妙。
孟小冬与杜月笙,骨子里都是傲岸青山,于是,惺惺相惜,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殇。
而曾经的风花雪月,即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无限美好,也不过是去似朝云无觅处的飘渺虚无。
来源:IART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