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荣宝斋书法院
2020.8.10
丛文俊,斋号丰草堂。生于吉林市。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所考古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羲之《平安帖》
用“韵”字说书法始见于唐而盛于宋,涵义也不尽相同。李嗣真《书后品》称“陆平原(机)、李夫人犹带古风,谢吏部(眺)、庾尚书(肩吾)创得今韵”,“古风”和“今韵”是对言并举,是变化的作文手法,没有特殊意义。张怀瓘《书断》称“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韵”指字形态势。
宋人论书的“尚韵”从品藻人物转化而来,如黄庭坚《题绛本法帖》认为:“论人物要是韵胜,尤为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这个“韵”多指书法的意态美和风雅,如黄伯思《东观余论》称逸少之书“凝之得其韵”的评论。又,苏东坡在《记与蔡君谟论书》中提出“余韵”,在《题颜公书画赞》中提出“气韵”;《宣和书谱》评李磎书法提出“胜韵”的美感标准;黄庭坚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提出“凡书画当观韵”的命题,评东坡和自评书均言“有韵”,评王著、周越则以胸次差劣而称其书“病韵”;蔡襄《论书》有“书法惟风韵难及”的感慨,主张“以韵相胜”;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评蔡卞书法缺少“逸韵”,朱熹《晦庵论书》评东坡则赏悦其“英风逸韵”;李之仪《姑溪居士论书》评米芾书“气古而韵高”,评颜真卿书有“超然远韵”,论学书要重“气韵”,欣赏则观其“格韵”;宋高宗《翰墨志》评米芾书法用“气韵”;赵孟坚《论书法》讲“韵致”,评褚遂良言“古雅有韵”;赵希鹄《评宋朝明贤书》认为黄山谷书“深得《兰亭》风韵”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古人的意志,事实上就是“晋尚意”而“宋尚韵”了。
“韵”字本于音乐声韵,在音乐中它代表声调、旋律、节奏以及配器和声的优美和谐,在诗词曲赋中指句子的平仄和律、韵脚谐押,读起来抑扬起伏,铿锵有节。南齐谢赫《古画品录》首先移入画品,于是有“气韵”的标准,到了宋代范温著《潜溪诗眼》,则以“韵”综论书画诗文。
刘熙载《艺概·书概》辨析“晋人尚意,唐人尚法”的观点是颇为精到的。我们认为,东晋、南朝书法用意尽在于发现、创造和完善,以使书道渐可转达心志情性或“因寄所托”。东晋、南朝书论的发展线索是:由势到意,由评书的工善能妙到筋骨神气,由书体美的整体认识到分析个性风格的意象批评等等。凡此种种,均需要表述心中妙得之意。
入唐,太宗酷爱书法,崇尚王羲之,遂以王书成为一种典范。由于上行下效,形成了初唐学古风气。尚碑则寻规循法,法度也随之日渐增加完备。此即唐人尚法的由来。千人千趣,王羲之的典范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又有学法、创法之别。欧严柳峻,自成一家法度,他们是善学善创之人,但他们的守法也为当时人所不及。大凡死守成法即不免拘束,亦少灵性,故欧柳不以善草、行而名后世。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曰“意”,其字只求大意,不究细法,所以才能承王羲之遗绪而开一代书风。颜书妙处不在法度,在其雄浑博大的气象。张旭、怀素的狂草纵任情性,驰骋心意,自然不能以法绳之。后人专门以法度求之于唐人,实际上是一种不全面的看法。
(传)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日本藏
北宋·米芾《多景楼诗册》00(局部) 上海博物院藏
黄庭坚行书跋《寒食帖》
梁氏“晋尚韵”的观点,似乎是来自对宋人论书的误解。宋代极重“韵”字,人们经常用“韵”字评晋人书法是很自然的,这不等于他们认为晋人尚韵。梁氏以“韵、法、意、态”四字分别概括晋、唐、宋、元明书风,并不十分恰当。
(原载《书法》1991年3期)
作者:言恭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