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唐·黑端青花子石砚
重庆 刘远书
清乾隆间有位著述颇丰的考古学家陈龄,他写了一部《端石拟》,其中说:“端溪下岩者色最淳古,石极细嫩,有纯黑色及青黑色带青花者,宋时采取己竭,今古砚中亦罕见此品,即有亦唐五季宋初之物。”并说这种“黑端间青花”是“中洞下岩之石,质极软嫩,细润如玉,其色青黑而带灰苍,湿则微紫,谓之黑端。以明莹光泽无驳脉者为佳,质中有青花最明莹,散则如雨点,聚则如藻荇者,品亦上上,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甚发墨,经久不乏,因质过嫩最易成凹,予曾得一砚于虎林(杭州)是此石。”由于这种黑端青花出得最早,存世太少又最珍罕,很多历史上的大藏砚家和考古学家都没见过,所以都不相信。可在宋代的皇室宗亲中,有一个博学善鉴的考古学家赵希鹄,他在宫中见了很多古物重器,写了一部中国古代考鉴文物很权威的重要著作《洞天清录》。由于他考评辨析能探索源流很有说服力,所以历代都很重视而被引用。他在其中的《古砚辨》里对这种石有专门的论述:“端溪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如玉,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有眼,眼中有晕,或六、七眼相连,排星斗异形,石居水底须千夫偃水汲尽深数丈,篝火下缒深入穴中方得之。此岩南唐时已难得,至庆历间坑竭。溪下岩旧坑又一种卵石,去膘方得材,色紫青黑,细如玉,有花点如箸头大,其点别是碧玉清莹,与砚质不同。唐吴淑《砚赋》所谓点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石,今讹为青花紫石。李长吉诗已作紫字,其实未尝紫色,青黑之中或有白点如粟,排星斗异象,水湿方见,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此品南唐时已难得,庆历间坑竭。以上二品石,久用锋芒愈出,不退钝,不假磨砻,下岩只有一坑出此二种石,别无新坑。”这两个相差六百年之久的考古学家都有缘遇见了存世罕见的黑端青花子石砚而作了专门的论述。本文所介绍的此砚正是这种无眼青花之石。“盖石极细乃有青花,青花者石之精华也”(清·吴兰修《端溪砚史》语)。但青花在各种类型的端石中,所呈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在蕉白中就呈现为很明显的灰蓝,在黑端中就呈现为青黑,在青紫中就变为很隐形的淡蓝,在胭脂火捺中就呈现为明显的青绿带蓝,有点像青苔斑。青花近似于天青,其分别在于青花聚而成形。天青面散而宽,如晨星初没,暮天表里,蔚蓝无际。非亲上手过各代之青花实物者,则难信此言,多会偏执手中之一物以障目而抱狭见。由于它是很名贵之石品,在各洞各层石中很少出现,一般的藏家水岩石都不容易遇到,就更不要说这种极珍的古代名品了。既知亦多是书皮之学的道听途传,故常凭耳鉴而一执陈说。今天我们多数有缘见到古代水岩砚有青花的都是紫石上的青花,它有点象天青一样隐现在紫石中成水湿方见的淡蓝色或淡黑色,显出象玻面微尘,或薄如轻纱,或绒如鹅毛,或如蝇翅,或如蚁脚,或如藻荇,或如鱼儿成群隐游等不一的相似形状。由于它出的时代和坑中地段以及岩层等不同,所显的石品也不一样,故古人和今人对它的认识和称谓亦不一样,甚至有称其为宝蓝者。这可从清·计楠《石隐砚谈》论青花的记载中就可得到证实:“宋人论砚大概不讲青花,惟《古砚辨》始,唐吴淑《砚赋》点滴青花一语以证古坑青花子石,然只云有花点箸头大,又云青黑中有白点如粟,排星斗异象,水湿方见,此古坑之青花,而与近时所论殊不合。”这就证明了古今藏家对青花不同认识的定论。本人所藏的这个唐末黑端青花子石砚在那时就是指的这种“有白点如粟,排星斗异象”的石品,这种“大小相杂,精彩参差”里面象鹅毛绒样,外有一圈黑线,根据其浓淡和形状不同,有的称为“子母青花”,有的书上又称之为“麻雀斑”或“鹧鸪斑”、“槟榔纹”。只不过它们是出在紫端而不是在黑端上。不管是出在紫端和黑端,但凡有这种石品的水岩之石,它必是乾隆以前之物,乾隆以后所开的大西洞和水归洞就很少,到后来甚至没有这种石品了。同是水岩出的各代最高石,出坑时因其所处的地段不同,人们对端石的要求、认识和取向也不一样:唐五季宋初崇尚的就是这种极细润、软嫩发墨的黑端间青花,北宋晚期的宋徽宗不取眼而注重的是一段紫玉,南宋注重的是青花兼银线,称为玉带缠腰或玉带生。明末清初注重的是在青紫中呈现象天青色一样的隐显淡蓝青花,乾隆时注重的是青花兼鸲鹆眼,清中期注重象云之英英,水之渊渊,嫩柔深隐、细若凝脂的水肪蕉白,清末注重的是如美人初醉的胭脂火捺上有冰纹和冰纹冻,今人有注重天青兼青花者,因其个人所获之石不同而有所好。此砚砚面上有不规则的大团如萱纸上洇浸的淡墨晕染处,实际上是被藏砚家们称之为“玻面微尘”最上品的极细青花,它沉浮于石面,微微隐现,只不过古人论石品没有后人那样详细。图片上能看见文献上记载的“有白点如粟,水湿方见,排星斗异象”和“湿则微紫”的石品,在实物上平常不注意看是看不出来的,确实是要放入水中,水刚淹过砚面仔细看才看得出来。由于这是照片,始终与原石有异。原石显示出来的石品完全与古文献的记载相吻合。
此石嫩软得胜过婴儿肌肤,砚堂下面有两处浅凹伤,那是前人在磨墨后把墨放在砚中时间久了墨干后,不经意间取墨时,砚面之石被墨锭粘带扯伤所致留下的痕迹,由此可以想象此石嫩软的程度。石中显现微白的颜色是蕉白,它在黑中没有在紫中那样显得白,但白能在黑中显现出来,则其嫩之极又可知。蕉白间略透微红而显紫的石品,这叫胭脂火捺。它是在黑中现出来的色不像紫中的胭脂火捺那样明显。端石中凡有此数品者皆称上乘。砚壁带有钉和黄膘,这是水岩特征的证据此砚长19cm,宽7.8cm,厚1.8cm,是随子石制成的不规则自然形。它是参照当时的无足凤字砚而因材以制,故砚堂宽平以便磨墨。唐宋古砚一般大多无砚岗,而此砚这种如上弦之月又象马蹄的砚岗样式,它首创于唐中和年间的唐彦猷侍读的红丝石砚上,其优点是既可蘸墨掭笔,又巧增浮泛之势。(砚沿随石天然弯曲,略施简刻,但在简刻中可见,但凡有人为加工的地方,其边棱都显得很挺硬。这就是唐宋时的制作风格。)在没有加工过像自然粗绳索勒的边一样的形状,就是后来米芾在《砚史》中所记载的:“头狭下阔,顶两纯(砚额和两边)皆绰漫下,不勒成痕”的面宽背窄,中凹之形制这种石极冷润,以手握之,不消一分钟,其砚面就津汗淋漓,它远比后来水坑中的小西洞、正洞、东洞、大西洞所出之石还细嫩,冷浸得多。这是早期水坑与后来所出的不同之处,所以宋代的高似孙在其《砚笺》中说它是:“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则其润可知。”因此苏东坡把它描写为:“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此砚不管其形制,石品花纹,冷浸和细嫩程度都与古文献各家所载相吻合,各方面都证明了它是唐五季水岩所出最早、最少,存世最珍之物,故其价比琼瑰。
笔者曾做过实验:对砚堂呵上几口大气,就完全可以磨墨写小楷,若随呵气,随磨墨随用,则终日可免用水来磨墨供一人之书写。若象常砚一样用水磨墨,就如熬釜涂蜡,煞墨如风且还无声,磨出的墨如油发艳,池中墨光照影如镜,墨汁可经月不干,寒冬不冰。非亲经所历者难以置信。这里,我要用宋赵希鹄《古砚辨》开篇中对论端发出的感叹来作结:“世之论端溪者惟贵紫色,而不知下岩旧坑惟有漆黑青花二种,初未尝有紫,无它,未曾观古耳。”
作者:淬妃挚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