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一晨
“我还不算是艺术家,因为我还没有那么狠,没有那么勇敢。”
“所有的身份定义,它都是由别人给你的,我们一直生活在别人给你定义的一个生活的框架里面。”
—— 李一晨

回
综合材料
200 x 200 cm

回 (局部)
综合材料
200 x 200 cm

豕
影像作品
尺寸可变

豕
影像作品
尺寸可变



安全是第一生产力
影像作品
尺寸可变
抑制
装置
尺寸可变
李一晨
教育背景
2018 - 2019 英国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 Mlitt Sculpture 硕士
2017 -2020 四川美术学院 - 油画系 - 硕士
2012 - 2016 四川美术学院 - 油画系 - 学士
采访共2901字,阅读时间大概为3-4分钟。
不喜欢文字 → 采访录音(剪辑版15分49秒)在本文末尾。
Fan:[…](你之前的作品)在探讨关于艺术家身份的问题,那么你觉得你是艺术家吗?李:这个问题有点难。[…](我)到底是不是一个艺术家,我觉得这个概念很模糊。[…]之前(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毕业创作是用随机事件,然后来呈现,来决定我到底是不是个艺术家。其实就是个调侃艺术家身份的问题。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就是他需要很勇敢的去面对一些问题,然后呈现出来。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状态,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人。所以艺术跟人又息息相关,艺术在呈现社会问题本身;我觉得也算是艺术的自我诉求,也是她(艺术)的追求。所以我觉得,如果带有这么一个比较宏观的一个身份状态下,去看待我自己的身份的话,我觉得,我还不算是艺术家,因为我还没有那么狠,没有那么勇敢。Fan:你认为的艺术家他是需要和社会有一个非常强的一个连接性[…]?李:我是觉得每一个人都是跟社会(保持)连接性的,都是跟社会发生很紧密的联系的,但是有些人会选择视而不见。但是我觉得艺术家,他想做好自己的作品的话,他不能把这些问题当做视而不见,它应该是不断的去呈现他自己所发现的这些问题。Fan:[…]你也觉得你还没有到达艺术家的这样的一个身份,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是艺术家?李:我觉得艺术家身份的问题很难去定义,就感觉像问什么是艺术一样。[…]Fan:[…]你觉得艺术家是可以被定义的吗?[…]李:[…]我觉得所有的身份定义,它都是由别人给你的,我们一直生活在别人给你定义的一个生活的框架里面。所以我觉得艺术家身份就像,你是一个学生,怎么证明你是一个学生?是靠你在学校的证明,你是一个学生,那么这是别人给你的定义。[…]你是一个职员,或者你在哪是一个什么职位?是这个公司给你开具一个证明,来证明你自己的身份。那么像艺术家身份一样,这个东西也是靠别人给你定义,他是个艺术家,我们所有的身份的构架,都是在别人不断对你的这种定义里面才出现的。所以说我当时做这个作品,用随机事件来决定自己艺术家身份的时候,是我觉得我做一个调侃,来定义这个事儿。但实际上我觉得我是不是艺术家,这个身份这个事儿是该由别人定义我。李:我觉得是谁定义的?[…]取决于是谁在定义它,谁在说。还有说的人是谁?他就是说的人具备什么样的一个以了解美术史,或者了解艺术背景的这样一个身份。Fan:[…]你的作品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那么你在做公共空间的选择上,你觉得你有什么样的思考,或者说他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李:[…]当代艺术就是不得不面对一些当下发生的问题,我之前做的那些斑马线的那些东西的话,我选择在马路上或怎么样的一个公共空间去做,是因为我觉得这块空间他对我跟我会发生关系。比如说我会发现这个空间里面,[…]有什么问题是我感受到的,有可能是被别人忽视掉的一些问题,但是我能感觉到,然后我就把这块空间作为我的表达的一个元素,然后去把这个问题呈现出来。就是说我也不是说刻意的要选这个空间,而是这个空间会跟我产生一些感受,让我产生一些想要去呈现他这个问题的一个冲动,一个力量。Fan:那么你在创作的时候,[…]你会常问自己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李:在我以前两年做作品的时候,我就会想这个问题,[…]够不够委婉,有时候做问题(作品)有可能是不合常理的,可能会违规一些东西在规则上,可能比较违规,我会问自己会不会这个会被罚或怎么样的。然后现在再考虑的时候,这个作品我会想,够不够有力量?但是这个力量不一定代表要触及非常严苛的规则,就是力量是作品本身带来的力量,能不能让别人去理解和感受到。[…] “够不够艺术?”因为当作为一个艺术从事者和艺术家,你在想呈现一些问题的时候,你要需要一个自己的语言转换,然而语言转换是每一个不同。每一个艺术家,他应该自己拥有一个方法和手法,和他(的)一个方法论,一个呈现表达方式和表达方式。然后我就会一直在想,我这种表达方式[…]够不够好?够不够有趣、够不够艺术[…]。Fan:[…]英国读书和在国内(读书),你觉得这两个不同的空间文化之下,会给你带来一些什么样的不同的创作环境吗?李:[…]首先我觉得在国内的话,可能我觉得做作品更有趣。有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因为我在国内生活了很久,[…]因为你深知国内整个大的环境你有背景在里边,因为你就是出在这生长的一个人。你很了解整个周围的环境,你也知道人们是怎样去思考问题的一个逻辑,而且你也肯定很明确的知道这个问题出现在哪。这个问题跟您是怎样一个联系的,然后你会更好的去了解这个问题。[…]在国外你整个创作的环境是非常自由的,但是有一点,你在国外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混沌的,[…],然后我有很多文化,[…]非常朦朦胧胧的,非常模糊的,我也不知道他们的笑点,或者他们能不能感受到我的我说的那个点,你做的作品是一直不断在尝试的,[…]我肯定是必然要表达我和英国之间生活的一个关系。我和这个地方,我对它有什么解释或有什么理解,就像我之前做广告牌就是To let,然后在晚上的时候中间加一个字母i变成Toilet。是因为我对想用这个比较就比较诙谐的这种无厘头的方式去表达我对英国文化的一个误读,误读也好,误解也好,但是我在生活在陌生的环境里面,我对他的理解。李:[…]我之前就是说我我之前讨论艺术家身份那个作品,它只是我的作品的一个点,他不是说我整个作品的一个脉络是在讨论艺术家身份问题,那个作品只不过是艺术家身份,这个问题只是我所有的事做了作品的一个脉络中的其中的一个点。[…]我觉得我更多关注的像我这次毕业创作的作品在关注色弱问题,因为这也是跟自己一些相关的,因为我每个中国人,基本上中国学生都会经历到一个色觉检测图,但是色觉检测图他会捡出来一部分人是色盲,一部分人是正常人,但是还有一部分是色弱。然后我这次作品的关注点就是,为什么检测图会导致色弱人群的出现?而且色弱人群跟正常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会比较关注社会对某种问题之下会造成的一些带引号的“不公平”或“不合理”的现象,然后我去把这个现象会挖掘出来,然后通过自己的感受把这个东西给表达出来。[…]因为色觉检测图的缺陷会造成了一部分人上面会给你检测体检表上写上色弱,但是色弱这个人他究竟是不是正常人?这该该不该叫色弱?这个事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事,然后他不能单单靠一张色彩检查图来就来决定这个人的身份,就给它进行了一个分类,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色弱的人产生它实际上是因为每个人对色彩感觉不一样,所以我一直会关注是这类似于这种问题,像艺术家身份那个事儿。身份问题。李:对,这个应该也算是对他的一个身份的问题,但是它产生的点,更是我需要关注的。[…]我为什么关注这个点?是因为之前我也被认定为是色弱。因为我当时就觉得我很诧异,[…]我对颜色把控的自认为对。高考的时候对颜色把控这么好,你说我怎么会能会色弱,对吧?反正这事对我挺打击的,然后我就一直在关注,也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但方面的问题也是本来也是一个大的人类,我们都要去面对的一个事,一个问题,[…]所以从问题出发,然后跟自身的一个感受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去把这个问题呈现出来,这应该是我的差不多我最关注的人,也是因为我做作品的一个核心的想法。
采访日期:18/03/2020
邮箱:whiteendart@gmail.com。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欢迎关注
公众号:Whiteendart
微博:白底Whiteendart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