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耿宝昌:康熙青花必5学五大鉴定要点,这五个关键点要掌握!

 

青花瓷在我国从唐朝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起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如果说哪个阶段的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应该是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康熙青花瓷近些年在市场上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势头,从刚开始的几万,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近期康熙年间的一款青花龙纹瓶拍出了377万的价格,并且康熙青花瓷的市场行情仍保持上涨的态势。

康熙青花瓷之所以被称为达到了青花发展的顶峰,并不仅仅是因为价格,通过一些简单的比较可以发现,唐代的青花瓷更多是具有历史意义,在工艺上同后世存在差距。到了元代青花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但数量较少,而且元代的青花瓷并不是主流。到了明朝,青花瓷才渐渐成为瓷器的主流,但并没有走向顶峰,还有发展的余地。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青花真正迎来了春天。

《陶雅》中这样记载:“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康熙青花瓷器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前期采用淅料,呈色灰兰,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相近。中期后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绘制。其色泽青翠不泛紫,色调清新明快,青翠宜人,翠色富有层次,素有“墨分五色”的美誉,即渲染的浓淡能分出五个色阶,大大增强了青花的表现力,受到后人的特殊赞美。

康熙青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娇艳欲滴、青翠明快的青花色泽,精湛的绘画装饰,千姿百态的器物造型独步中国陶瓷史。因其具有极高的歷史、艺术和收藏价值,自晚清至民国的官、民窑,以及现代景德镇的大小窑口都竞相仿制。康熙在位长达61年,康熙瓷器的制作也分为早、中、晚三期,而真正可以代表康熙青花瓷最高水平的是康熙中期瓷器。在此以康熙中期的青花瓷为主线,试对康熙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和真伪辨别进行探讨。

最近有很多热衷于收藏的藏友咨询到老陈怎样鉴别真伪康熙青花,因老陈我自身是一位业内资深古玩经纪人,经常穿梭于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曾亲自策划过许多大型拍卖活动。目前老陈任职于香港福羲国际拍卖行,负责于市场藏品征集一职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平台参加拍卖,有缘者可与老陈联络壹捌伍,伍玖贰叁,贰贰壹捌不成交无任何前期费用。其它勿扰!由于本身对古玩的喜爱,老陈曾与业界多位教授实践探讨过关于康熙青花鉴定中的问题,特作此文,下面老陈分享几点自身常用的一些鉴定技巧。

一:青料

青花瓷所用的青料有很多种,其每种的表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青料又分为苏麻离青、石子青、平等青、回青、珠明料、浙料、洋蓝料。康熙青花使用的青料是石子青料、珠明料和浙料。

石子青料又叫"无名子",嘉靖时期的《江西大志·陶书》中有记载:"石子青料产于瑞州诸处"。这种青料从元代到康熙早期都有使用,之后石子青料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使用。使用石子青料的青花发色特征是:青中带灰、青中带黑,有的明亮浓艳。下图就是使用石子青料的青花

珠明料出产于云南省,其中品质较好的被称为金片、珠密。珠明料的叫法就是由珠密转音翻译来的。清代景德镇窑和云南瓷窑多是使用此料,此料含钴量较高,烧成之后器物色泽显得葱翠鲜艳。这种青料从明末出现,大量使用是在崇祯、康熙时期。康熙青花真正体现出分五色的现象就是用的珠明料。下图为使用珠明料的青花

浙料是浙江绍兴、金华一带所产出的青料。这种料从明代万历时期使用一直到整个清代。明代时期用的较少,在整个清代则大量使用。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大多都用此料。康熙时期使用浙料的青花发色表现为:淡翠色、蓝中又带一点灰,个别器物出现晕散不清的现象。下图为使用浙料的青花

看到这里可能有藏友会问到,为什么有时使用同一种青料的器物其发色也不一样?在这老陈给大家解释一下,青料的发色与青料种类有关,还与研磨时的精细程度和提纯程度有着密切。同一种青料研磨精细、提纯度高的青花发色,会比研磨粗糙、提纯度低的发色好一些。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之所以受到追捧,主要是因其青花呈色绝佳。青花的呈色主要是因使用青料的质量的决定的。据史料记载表明,康熙时期青花使用的青料主要是浙料,少量的是用云南的珠明料。青花的呈色特征除了取决青料的质量以外,青料中的钴、锰、铝的含量,调配的比例是否得当也是重要原因,如果调配比例恰到好处,青花的发色就会显得艳丽明快;调配比例不当,青花的发色就会有发灰或发黑的特征。

二:胎体

胎质坚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一些特殊器型的坯胎处理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如瓶口部宽厚,并加施粉白釉;缸或花盆的口沿呈现齐平、内里斜平、窄边滚圆等形状;有的则里外凸起形成唇边,外口略高于里口;有的平面口边出沿。筒炉、笔筒类,沿器壁而下胎体渐加厚。早期的盘、盒、洗和笔筒,器口平面下凹成沟槽,或圈足平面凹有沟槽,槽内有的无釉。罐内的口颈与盖内旋痕细密,多不施釉,便于密封。

三:釉面

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由早期的青白色逐渐演化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色。器里修胎虽稍逊于器外,釉面亦有不平现象,但详细观察仍然有紧密坚硬感,与器外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此一特点,在鉴别真伪时切不可忽视。赝品在仿制时,往往只注意外观相似而疏忽了器里釉面与器足的时代风格。

四:器足及器底

器足及器底的处理,因各时期制瓷的条件、习惯、技术不同,而留下了不可改变的标志,为鉴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康熙时期器足有以下数种:

1、平足:砂底无釉,平润光滑,偶有浅显或深重的螺旋纹。

2、宽厚圈足:常见于盘、碗类,属早期器物。有釉或无釉的圈足宽厚,斜削呈里低外高状,亦有平切呈硬折角者。此种器足最早见于明代万历时期。同时,还有较宽厚圈足、窄的斜足、平切足。

3、双圈底:圈足内的底面近足处挖有沟槽,宽窄深浅不一,槽内无釉。圈足外墙着地,里墙悬空。这种底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延续至康熙中期,见于大盘和厚胎盘类。又有圈足上带有窄小沟槽的器物,如笔筒、印盒、小碟和盏托类,槽内施釉极为齐整。

4、二层台底:于圈足外墙处旋削一圈釉而露胎,使釉不能抵达足端,从而形成两个不等高的切面,使着地面的足端呈齐平硬折方形或略圆的尖状(方形年代略早于圆尖者),俗称“二层台”或“台层底”。多见于琢器类。二层台圈足亦有曲折不圆的现象。

5、拱璧底:亦称壁形底。多见于笔筒。壁形宽窄不同,施釉于中心凹脐处,器底有一圈露胎无釉。砂底靠近足边有釉者,年代稍晚。

6、圈足:早期常于圈足端面挖有细小沟槽。早期的圈足着地处,常呈两面斜削的尖状,中、晚期则大量旋削为圆润的泥鳅背状;至雍正时,这种足端滚圆的圈足已形成定型。民窑器圈足底面隐现跳刀痕。早期圈足较高,内圈足与底面衔接处呈弧形,有的为斜削;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渐渐又由高深足恢复为深浅适中的圈足。方瓶多是较宽的砂底四方圈足,中心方形凹处有釉,但三彩器例外。除细釉器外,多数足底留有麻布纹痕。

五:款识

康熙青花年款主要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其排列形式有:单行横书、双行竖排和三行竖排,双行款与三行款又分无圈和双圈。六字横排多书于器物口沿,双行款与三行款则多书于器底,也有少数书于器心。年款的字体端庄,刚劲有力,笔意浑成,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较大。

青花六字三行款、青花六字双行双圈款

青花六字横款

此外,还有仿前朝年款和图形款识,仿明代年款有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图形款识有团凤、团鹤、花叶、方胜、如意等,个别器物仅在圈足内画双圈。康熙年款中还有一种特别的款式,即在“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双圈楷书款旁,书“御赐纯一堂”和“御赐纯一堂珍藏”铭文的器物。据学者考证,“纯一堂”系郎廷极私家堂名,书“御赐纯一堂”铭文的瓷器是名副其实的“郎窑”作品。

由于康熙青花市场价值高,故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鉴假容易鉴真难。老陈认为,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老陈收藏研究中国瓷器这么多年,今借此平台,广结善缘,把多年研究心得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字字艰辛。有缘者得见,可关注老陈,收藏转发,以传播瓷器鉴定之真知识,则某拳拳之意,可得而彰也。在此感谢大家关注。

若问笔者何处寻,细看文中第五段落!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