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翠青釉——这是百科词条解释
国瓷精华——明永乐翠青釉碗‘上图’
出土地:武昌县龙泉山明楚昭王墓
收藏馆:武汉市博物馆
文物等级:国家一级
青白瓷是指我国宋元时代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瓷窑所烧制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其釉色青中有白,白中显青,介于青白两色之间,故而称为“青白瓷”,又因为这种瓷器佳者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还有个俗名叫“影青”。
青白瓷的烧造是从北宋初期的景德镇开始的,自10世纪至14世纪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广泛流通海内外。宋代烧造青白瓷的窑场很多。江西有景德镇、乐平、宁都等窑场。湖北有武昌窑。虽然各地窑场竞相烧造青白瓷,但其胎骨不如景德镇青白瓷轻薄,釉面不如景德镇青白瓷细洁光亮,釉色不如景德镇青白瓷纯净,造型不如景德镇青白瓷丰富,纹饰不如景德镇青白瓷清晰,装饰题材也比景德镇青白瓷简单。
对于青白瓷的呈色原理,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对景德镇五代以后的瓷器抽取标本作了胎釉分析,其胎AL2O3含量低,约17%左右,耐火度不高,可塑性差但洁白度高,质地细腻有利于釉的表现,烧出色质有如玉的特征。瓷器的釉用风化程度较浅的瓷石(俗称“釉果”)配以适量的“釉灰”制成。釉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景德镇的釉料为重石灰釉,氧化钙含量较多,烧制时流动性大,所以烧成器物表面光亮透明,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它青中有白,白中显青的“青白玉”特征。同时到了北宋中晚期后,由于装烧方法的改进,还原气氛得到有效控制,青白瓷真正达到了色质如玉的效果。元代早中期景德镇青白瓷虽有所发展,但总体而言,不如宋代青白瓷精致茂美,质量趋于下降,宋代青白瓷色质如玉、轻盈秀丽的两大特征到这时渐趋于消失。不过,促使青白瓷生产走向衰亡的最主要原因是景德镇在元代中期创烧出了其他的瓷器品种。因此也改变了景德镇传统瓷釉。到了明代我国陶瓷生产结束了长期以来以青白瓷为主的局面,进入了绚丽多彩的彩瓷时代。其制品无论在数量和品种上都超越了前朝。江西景德镇以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丰富的自然资源、成熟的技术条件,以及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刺激下,明代景德镇无论是民营窑场还是官办御器厂都有相当大的规模。武汉博物馆收藏的明永乐翠青釉碗,就是一个典型的明景德镇官窑精品。该碗通高5.5厘米,口径11.8厘米,敞口,口沿外撇,深腹折腰,平圈足。1991年出土于武昌县龙泉山明楚昭王墓。楚昭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1370-1424),昭王墓建于洪武十五年(1382),坐落于距武汉城区21公里的龙泉山天马峰南麓,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出土时该碗深藏于一个盛满液体的白瓷盖罐中,釉面光润,色泽青翠,犹如毫无瑕疵、晶莹剔透翠玉一般,十分精美。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网上和图书关于永乐翠青釉的器物很少,馆藏也只有上面两件,确实精致漂亮,但图的釉色几乎都不准确,不仅看不清图色,更不能真实反映釉质;应该说上面的三系小罐会看的恐怕要清楚的多。
开贴两张青花的翠青釉器物局部图是在自然光线下拍摄的,其釉色正如永乐翠青釉的描述,其实在永乐其他器物上也有类似的,只是比较少见,许多人不熟悉又不能开放性思维罢了。
作者:妙品青花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