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悟道随笔

心会

  几年前,当我又翻开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时,甚觉心会,于是欣然命笔记写所得:“惚兮恍兮象自生,恍兮惚兮物自成,窈兮冥兮精自微,诚兮真兮信自必。天道乎,地道乎,人道乎,艺道乎,终归自然大道乎。呜呼哉!悟其道成之,迷其道毁之。形神趣境绘事道,尽在方尺天地中。”宇宙之始本于无,而无中生有也,故浑沌中乃象出,黑暗中乃光现。凡修道有成者,亦会感悟此境。其实绘画有如修道,当以“无为”之心真正“入定”后,便会进入“无我”和“真我”之境。

境界

  历经坎坷和饱经沧桑,会使我以超然心态坦然面对现实。将真诚祈愿与美好希望演化为回归生命本源,展示大千玄秘之奥,尽现生命万物真善性灵,从而得以灵魂净化、境界升华。这就是我提出“回归大自然的宇宙意识”的本意所在——宇宙之奥,生命之源。它浑然幻化、扑朔迷离、朦胧苍茫;它变幻莫测、捉摸不清、飘忽不定……。我画没骨与泼绘,常有感于这种冲撞与和谐、律动与虚静之体验中。如果说境界的话,这是我的一个基点。

质素

  “宇宙之光,大千之气,天地之灵,生命之态。吐纳造化,沐浴圣光,安住本觉,化入涅槃。”此乃作画间歇,兴悟记写。无光不显象也,一切生命状态与生命意识皆有色光(身光)与慧光(心光),在大光明的宇宙时空里,也就是在画家所驰骋的天地中,显现可视形象之光色本性,是回归性德的追求。以平光表现物象凹凸结构是中国画的传统手法,但是以逆光、侧光、侧逆光或者高调、透叠、光轮等手法表现物象的自身光与心光,则是我尝试的一种用光语言。营造画面的光感效果是光明普照,亦是万物沐浴圣光之象征,这种光感独具魅力而引人入胜,故光是我画面视觉中心的穿引线,光是我画面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将这种光色效应作为新的视觉因素和思维理念纳入没骨与泼绘作品中,是我绘画语言质素的一个重要探索课题。

气象

  “大象无形气韵生,大音希声节奏明,大泼大绘写气象,交魂见魄造化中。”作画入境,有此愚记。中国古代哲人对“气”之本义多有论述:“太始生虚廊,虚廊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者,气也。”“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所以,有象固是气,无象亦有气存也。就绘画而言,画家所造之象乃是气聚之形象,属有形之象,然其必具气质。而画家所造之境,或是非气聚之空白,亦或是无形之象的肌理,均属无形之象,然其必具气场。所谓气韵生动否,则是指有形之象与无形之象组合而成的画面总体感觉而已。一幅画有气则活,无气则死,有韵则动,无韵则滞。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气是本根和生命的支撑点,故中国画历来讲气势、讲气韵、讲画气、讲贯气……。我十分强调画面中要有气场,这种气场是营造一种意象想象空间或氛围的抽象之虚境(场),这种虚境或许是空白,或许只是由某种状态的点、线、面组成的具有方向性的肌理而已。聚精会神全靠气,有精而气聚,气聚才能神合,所以气是本根。故有形之象要讲气质(神),无形之象要讲气场(韵)。以气贯形写象和营造无形气场,是我没骨与泼绘语言的重要内核。

 

法门

  佛家讲修道法门有八万四千种,无论修哪种法门,只要能不断精进、禅定,就能生出智慧,修得正果。然而绘画之道的法门又何止八万四千种呢!绘画的道路、风格与技法是与画家心性相一致的。我的现代没骨画,不受线的约束,捕捉灿烂辉煌、朦胧幻化、轻松自然的视觉效果与感受,这较为适合我的理想、象征、自由、超然的心理境界。在技法上我运用的是有一定难度的“混撞冲渍法”和“交错点彩法”。“混撞冲渍法”来源于撞水、撞色和积墨、积色的中国传统没骨技法,只不过我将其发展,而试用以调过适度白粉或适量墨的多种不同颜色,多遍而有序的冲撞、互渗、互融,使之成为适合现代色彩构成观念需要的新着染技法而已。这种技法能使画面形成丰富的色墨肌理,从而完成画面色调与色彩构成关系的审美要求。“交错点彩法”源于西方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绘画点彩派大师的技法,只不过我将其移植改造,而试用以不同状态、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与不同纯度的透明色,多遍而带有方向性交错积点而成的新的点彩技法而已。这种技法能使物象及背景衬托之色彩肌理变化过渡自然和取得朦胧效果。根据需要,有时我还试用一种“吹流法”,以表现逆光或侧逆光中的花叶阴影,制造一种光感效果和浮雕效果。此外,现代摄影艺术的前虚后实、透叠等手法,也是我常试用并实践的表现技法。无疑,传统工笔画的分染、统染、罩染、提染、晕染、渲染、渍染、立粉等技法亦是必不可少的。如此新老技法的混合使用和反复实施,便能确保我在画面上不同的视觉需要,展现我所追求的线色融一、静穆高雅和清逸幽深的新没骨画风。我的大写泼绘,是我为推进工写结合没骨画风格的一个产物,更是多年学习传统写意泼墨花鸟画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现代没骨画的放逸和延伸。在我的印章中,有一方石印刻的是“大没骨泼绘”,其意了然。我的这种泼绘写意,意在体悟前辈泼墨写意大师哲学精神及艺术表现上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因素,同时努力摒弃旧文人画的陋习与弊病。为了建构我所追求的黑白互动、阴阳转换和以黑衬白的审美图式,我力求以点线团块的力度铸造一种新的水墨旋律和阳刚之气,以色墨交融的光感效果体现一种新的水墨韵致和阴柔之美。在技法上我运用的是“没骨泼积法”和“点线积叠法”。“没骨泼积法”是不刻意强调画面一笔一墨的局部效果,而是以大面积团块笔墨为铺陈,并通过多遍色墨泼积,强化色墨、水墨、水色浑成的整体力度感,然后再通过颇见笔意的笔线叠加,构成画面有序的旋律与节奏。“点线积叠法”是通过干湿浓淡不同、色相不同的色墨的点或线多遍重叠积写,以加强物象的立体感与厚重感和背景肌理的丰富感与迷茫感,从而使色墨层次丰富、韵味十足。此二法是我把黄宾虹、李可染山水画的积墨法实用于我的泼绘写意中尝试、总结而成的。

法心

  石涛大师在画语录中有精辟论述:“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非无法也,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一画之法的伟大之处,在于创造能表达画家独特感受的画法,换言之就是贵在创造,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表现特色。学习、继承必要循法,创造、发展则必有我法。故法随心性,法从于境,法由需要生,法随意趣变。新的思维会产生新的理念,新的意识会增加新的胆量,而新的追求就会产生新的表现技法。因此,法是在心之体悟和不断创造中发展的。

  艺海无涯,艺道深远。道取心性,道法自然。努力精进,诚信悟觉。完成使命,不负时代。

2010年2月18日修订于京西骨法正香堂

该文发表于《回望》——中国当代画家丛书·花鸟篇2004年12月

作者:李魁正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