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展览预告&视频 | 马路“炁象”作品展:十年探索呈现从“无我”到“生有”过程

VR “无”中 生“有”——马路炁象作品展

“无”中 生“有”——马路炁象作品展

8

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已结束 3.8万+

ghjoCPoKnUnYIuELhzRnL4KG2rbzV5YjYyYEgNUB.png

马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央美术学院原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

“无”中 生“有”——马路炁象作品展

学术主持:范迪安

策  展 人:红   梅

出  品 人:崔   迅

展览总监:上官争奇  刘玲

开幕时间:2021年4月3日(星期六) / 10:00 am

研讨会时间:2021年4月3日(星期六) / 14:00 pm

展览时间:2021年4月3日—5月5日

展览地点:西安崔振宽美术馆(3/4/5/6/7/8/9号厅)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

承办单位:陕西水墨长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JHsA9eTPNy0ZsgcoWF9wBlp8EcoOE35ilrpfiMyD.jpg

“无”中 生“有”——马路炁象作品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用“无”和“有”这对辩证的概念来描述、探究宇宙的本质和运行的规律,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中提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马路的炁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这一思想,本次展览故以此为名。

sOxhSF6A9zxTDmiwppe0KwfPBvc8WRh0s7UPRVMr.jpg

马路,炁象,2011年-2020年,180cmX210cm,丙烯,色粉,综合技法

马路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炁象”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马路发明了这个术语来指称自己最近十余年以来的艺术,从而与抽象艺术和意象绘画等艺术形式区分开来。“炁象”这个术语的界定直接来源于马路的世界观,他将整个世界视为是各种不同的能量形式彼此作用的结果。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描绘的是由时刻变动的能量所形成的各种不固定形态,因此并不抽象也不是意象,而是一种一直客观存在却未被注意的形象领域,从一定程度来看,这种不固定的形态又是自然、人生恒定变化的某种视觉显现。例如在作品《炁象》背后的题记中,马路这样记录下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是一幅画了十年的作品,今天方能告一段落。因为人总是在生活中认识,自在变化中。各种力的作用,使作品也在发展,只是容下的更多。人生无常,正是其诗意之所在。学会欣赏无常,才是正常。所谓审美,自是认识之根本。多方交错,故更名为炁象 。放下具象之得失,来到更高处,看宏观、 微观于一体,方得自由自在。远离于深入中,静观及细查。放下自己,才活出自我。 二零二零年七月三十一日”

BLzcpJJX5QiYRTAHnWgF2w8rgsWeBCor0ApkTsEz.jpg

马路 《那沙》210×180cm,综合材料,2010

JGxVOTePnjpcs6W4mHrRaQfakCSMuZUhlkVDMFcm.jpg

马路 《那霭》180×210cm,丙烯,综合技法,2010

ILWkILCWXAumDjGBqBUVG0B6V60I9S8vsVW9SMVg.jpg

马路 《那土》180×210cm,丙烯,综合技法,2010

有别于绘画本质上是艺术家主体的对象化这一传统观念,马路在炁象作品中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无我”,即尽量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反映到画面上。这一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蒙德里安,然而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是由自然物象逐渐演变得到的,内化的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和秩序,只是到了晚期作品中才重新注入了生命本身的律动。马路的作品则是重回自然,却抛开了人与自然作为主客体分离的传统表达方式,既作为自然中的一个微小分子探究其中无尽的奥妙,又身处其外,在无限的时间长河和宇宙空间中对其进行历史观照,这是一种类似“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境界。

从艺术史的演变脉络上来看,绘画价值观的改变,必然会带来创作过程、形式语言以及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这就是马路炁象作品在“无我”之后的“生有”过程。空间塑造方式的改变和光的呈现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从空间的层面上看,马路的炁象作品不但重回了深远的三度空间,而且还保留了形象的质感。然而,与从文艺复兴一路到新表现主义相比,马路的作品有了两方面重要的改变,一是从人的表现转身重新面对、融入整个自然界,不同的是,这里的自然世界虽然是可见的,却不是一直以来人们司空见惯的外在自然;二是宏观和微观视角的同时存在。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马路抛弃了线透视这种西方传统绘画艺术塑造空间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几乎不用现代艺术中的色彩冷暖透视,反而利用材料的溶解、流动和凝聚,各形象之间的彼此遮挡、重叠以及色彩视错觉,建立了自己画面的空间体系。这种复杂而有序的空间体系在马路自撰的年表里则表现为一种将个体的鲜活感受同时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历史观照的叙事方式,从而达到一种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追求与人生境界。

rmOjDxuo0UsZiRKyxbW8RLQLzJzhFkr9QdwZ6FZf.jpg

“生之源所”2016年 90cmX120cm 综合技法

k9tbYhyy7XvHvmNvvlAZCbVmMlkqFUWbTyJIMj7G.jpg

冰之浪 2015年 180cm×210cm 综合技法

在马路的炁象作品中,首先是没有固定的光源,光无处不在,没有固定的光源也就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明暗透视关系,这一点是西方传统艺术中表现光的一个基础;其次,在马路的炁象作品中光既不是作为表现形体的手段来使用,也不是作为终极的表现对象来对待,更不是为了传达主体心理状态的媒介,而是试图再现各个具体形象自身发出来的光。因为这里的形象是由能量的变化而产生的,光也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马路认识世界并且试图表现它的一个基本出发点。马路这种看待和表现世界的方式,在一定层面上可以看作是人对自然宇宙的敬畏和主动融入,是在后工业时代质疑机器理性和反观自身之后的一种向自然的回归,只不过这种回归不再是简单回到自然至上的原点,而是一种人化宇宙和宇宙化人的双重融合境界。在这种天人合一视角下,宇宙万物以光的形式自我显现,任何一点都是宇宙的中心,任何一处都是自然的永恒。

塑造空间方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观看方式的变化,由线透视和色彩透视构成的画面空间往往需要一个最佳的视点和视距,然而马路的这些作品却需要在一个辽阔的视域中进行动态观看,在由远及近的过程中,作品的面貌会呈现出一个复杂的变化,令人既始料不及,更是叹为观止。

1BTYi0x0ct2Y3Zg3QlyO4qgXBEI6BEXcyaUW0dzy.jpg

不知道,2014年作,180cmX210cm,丙烯,综合技法

本次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将马路十年来的炁象作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展示,每一部分都以其中的一件作品命名,期望能在观者面前展现出艺术家十余年来的探索轨迹和面貌。

一   那沙(2010-2013)

此部分涉及2010-2013年间20余幅作品。

《那沙》是马路第一幅以抽象为探索方向的作品。

自此马路艺术探索开始从对人和社会的关注和表现转向了两个方面的深入思考:

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一个是抽象艺术的本质。

马路《那沙》作品背后的题记:

这是第一幅以抽象为方向的作品,不是练习。

沙,给了我画抽象的理由。

任何抽象的理解,都免不了现实的影子,

但现实的影子并非抽象,只是貌似抽象而已。

自己是否真正认为抽象?是自己的思维结果。

如果不是,应当找找更恰当的。

创造性在于任何现有的概念都不足解释当下的思考,

是自求和自解。

二零二零年九月四日

二    不知道(2014-2016)

此部分涉及2014-2016年间创作的40余幅作品。

这些作品延续了上一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

这是一个更加追逐内心感受的过程,

这个阶段马路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艺术与抽象艺术之间的区别。

马路《不知道》作品背后的题记:

这个世界,因为有许多的“不知道”而有魅力。

“不知道”的视觉产生了绘画。

当自以为都知道时,绘画就死了。

是“不知道”,

激励了想象,

促成了认识,

使理解成为可能。

“不知道”,

是人类进化的前提。

二零二零年七月三日

三   炁象(2017-2020)

此部分涉及2017-2020年间创作的40余幅作品。

随着艺术家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更深的体悟,

马路开始逐渐将作画过程的自然性与绘画本质的自然性统一起来,

并最终形成了新的价值观。

马路在这些作品里强调的是一种现实的生命状态,

个体意识深处各因素彼此之间的所处方式,

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死而复生的循环过程。

这些作品显示出,

马路所思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境界,

他将其命名为:炁象。

马路《炁象》作品背后的题记:

这是一幅画了十年的作品,今天方能告一段落。

因为人总是在生活中认识,自在变化中。

各种力的作用,使作品也在发展,只是容下的更多。

人生无常,正是其诗意之所在。

学会欣赏无常,才是正常。

所谓审美,自是认识之根本。

多方交错,故更名为炁象 。

放下具象之得失,

来到更高处,看宏观、 微观于一体,

方得自由自在。

远离于深入中,静观及细查。

放下自己,才活出自我。

 二零二零年七月三十一日

随着马路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更深的体悟,他开始逐渐将作画过程的自然性与绘画本质的自然性统一起来,并最终形成了新的绘画价值观。马路在这些作品里强调的是一种现实的生命状态,个体意识深处各因素彼此之间的所处方式,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死而复生的循环过程。这些作品显示出,马路所思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境界。

马路的这些作品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个奇伟瑰丽的世界。在历史的长河中,马路这个人和他的作品就像一座宝藏,自我寂寞,自我繁华。期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感知到马路的艺术作品与思想。

红 梅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艺术史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

马路自述:炁象由来

三十九年前我从新表现主义绘画起步,后又渐离。十年前,有朋友让我参加抽象艺术团体,我婉拒,说自己不抽象。五年前,我参加“历史的温度”展,有人说,抽象画非要参加具象展。我也不认为自己是具象。有朋友出主意说,你说不出来是什么,你可以说不是什么。说了一大堆不是什么,招来别人问:你说你的作品不是抽象不是具象不是表现,到底是什么?

给艺术风格起名字,是为了便于交流,因为现有的词汇尽管通俗或大家周知,却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

jpZnDkYQHIbMPCxzHz2LCJF14UfdebflHEes3JHC.jpg

冬天画暑日(2020-7名),2017年12月作,210cmX180cm,丙烯,综合技法

DiZCckfsESjk8MYPNWMieTxcQ0Z5sjhw8x9kfJ8H.jpg

泛水约风 2017年——2020-06年完成于杨宋镇翰高文创园,90cmX130cm,丙烯,综合技法

策展人红梅说:你的作品既不抽象,又不具象,这个展览叫“无象”吧?我说:把“无”字下面加四个点吧,叫“炁象”。

“无”,是没有。没有了,就不用画了。还是有“象”的,有许多,只是没看到,无法说。其实,没有“无”,只有“有”。无,是大有。

“无”下面加了四个点,如火焰在加热,是能量。“无”的意思还原为“舞”一一舞动,能量造成形态的不固定,所以也是“无”。 炁,读“气”声,有气象的意思,但不是天气预报。

艺术也要分门别类,对号入座。社会生活里,像是站队,找到组织。一个名字,有许多功能,统一概念和定义其实很难。大家说着同样的话,心里想的千差万别,所以统一概念、定其义,又很重要。“炁象”,用了一个大家都不熟悉的名字,说了自己理解的概念,却不是要统一思想,只为了划分出自己,给自己一个暗示,一个限制,一个要求。自己释意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是个十年的总结。以后,新的展览将是新的名称。

QTh0YmUZInmiQheznlvD46ZHJZbByC7AcNcqD8My.jpg

纷纷落在 2014年 100cm×140cm 综合材料

dGjPJM3eW4pYHj4ggOV0HC0PpqIDVKPLzzT3kbvM.jpg

黑云 2014年 100cm×160cm 综合技法

fhl8c7c44AOFTduXI7uwj27OQP4WPYJxKsgLL3IH.jpg

马路-不只有阳光-2014年-170cmX210cm-丙烯,综合材料

无固定形象,也包括不固定的空间和时间,这些都是由动能造成的,都在运动中。能量,是绘画过程的手段,不只是手的运动,还有颜料的聚合分离,有时树叶、尘土的飘落,昆虫的涉足,天气的影响,都在画面中留下痕迹,造出超乎自身的象。

这些象,是无固定和极精微,共同成就了廖廓。极廖廓,是极大;极精微,是极小(竟然暗合了美院校训),独缺人的视觉能看到的中间形态。所以,看起来抽象。宏观与微观,一个望远可看,一个显微可看,而现在可看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造型,要造象,造出一个个大“象”,让人能够“进入”,让人“活”在其中。

这些象,有用吗?没用。但它是艺术。艺术不真,只供心游,带你去看,看不到的“那里”。心可游的地方,自有其真。所以,既不抽象,也不具象,是“炁象”。

马路

2020.8.31

关于策展人


Gchw7TQB9HXuG150SjDgtqFnfkh8yVJBvE0mzuZz.jpg

红 梅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史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

“无中生有:马路炁象艺术展”策展人

入选第13届中国艺术权利榜(ART POWER 100)2019年度策展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展览策划与研究,西方现当代艺术与批评研究,视觉文化研究。

策划的展览主要有:

无中生有:马路炁象艺术展(2021.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度造型艺术提名:炁象马路· 埴象吕品昌展(202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2座美术馆巡展)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大展(与张子康联合策展)(201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四座美术馆巡展)

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特展:悲鸿生命大展(与张子康联合策展)(201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徐悲鸿与他的时代展(201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7座美术馆巡展)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院馆藏油画展(与范迪安、殷双喜联合策展)(2015-201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10座美术馆巡展)

青春万岁:中央美院馆藏精品展(与王璜生联合策展)(2014-今,中国美术馆等多座美术馆巡展)

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大展(与范迪安、王璜生联合策展)(2015-201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出版专著情况:

2014年,译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上海世纪文景出版社(第一版第6次印刷)

2013年,专著《二十世纪早期视觉文化研究:以魏玛时期的德国为例》,光明日报出版社

关于艺术家

4Hz0hAmGilpimVBw6VqY7e4HihY8EOVxbDxPnnZ4.jpg

马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中央美术学院原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

1958年,生于北京,

1978-198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三年级选择进入壁画系工作室学习,

1982-1984年,考取公费研究生,就读于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

1984年,学成回国并于同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1990年,任副教授,

1994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调入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任教,

1995年,任油画系副系主任,

1999年,任教授,

2003年,任硕士生导师,

2004年,任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

2005年,辞去油画系副系主任,

2008年,任第十三届北京市人大代表,

2013年,任第十四届北京市人大代表,

2014年底,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兼油画系主任,

2015年,任博士生导师,

2018年第十五届北京市人大代表,

2020年自中央美术学院退休,现仍为博士生导师。

马路发表主要文章

回到绘画的怀抱——联邦德国新表现主义述评 1985.12.31 世界美术

文化战争中的艺术和大小自我  1986.03.02 美术

六十年代后欧美街道壁画简介 1987.07.02 美术研究

色彩的神话——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诺尔德 1989.10.01 世界美术

绘画的思维过程和混乱之美 1991.04.02 美术研究

感受素描 2000.08.15 美术研究

油画系的油画味儿 2001.02.15 美术研究

专著:中国当代艺术家素描手册 马路素描 2001.12  河北教育出版社

油画教学的四个焦点问题 戴士和 马路 丁一林 2003.02.25 美苑

编著:走向创新之路—西方现代绘画 2003.05  岭南美术出版社

专著:中央美术学院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一辑 马路 2008.09  中央美术学院人事处、中央美术学院人才发展办公室

怎么不纠结 2014.10.10 美术

艺术的“道”和“德”2014.11.08 中国德育

纯真而深邃_谈康蕾油画艺术的精神意向 2015.03.15 油画艺术

绘画是个视觉发现的过程——马路自述 2018.06.15 油画艺术

说绘画 2018.06.15 油画艺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