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李津:在减法中寻求变局


“绘画对我来说是一种寄托,在这里除了乐趣,还有一种消磨感。就如同一个人在编故事哄自己玩。所以,故事编得越逼真,达到的效果就越好。”

——李津


传统文人画以格调高雅与世俗生活疏离,但李津以最传统的水墨语言表现自己的世俗生活,他将水墨与他的生活衔接,自娱自乐地描绘身边的俗世、描绘个人的生活场景。李津的作品虽多取自日常生活,但绘画所呈现的并不仅是日常的微观叙事,而是在超越生活表象之后的沉思。在日常生活的景观表象下是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他从喧闹的生活场景中抽离出来梳理自己。画面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中,人物的精神状态跳脱出具体的情境。在直接的食色表现下,潜在的是人物内在的孤独和落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27c09473a00f56f14eb1fd5d7f666ade.jpg

李津  《执着是苦海 解脱是仙乡》   43cmX38cm  纸本设色  2013


李津说,艺术应该是开门见山的、不晦涩的。他将自己的生活在画面里呈现出来,没有预设观众的喜好,但同时亦没有拒绝观众,他给了每一个观众进入其间的理由和入口。水墨对李津来说仅是绘画的一种方式,没有让它背负上太多传统、文化的枷锁,因此他不把自己框定在传统的语言范式和形式表现里。近期的李津一直在强调变局,在创作上抗衰老,警惕经验构成的习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3/1fd481e4b0c26b50c458e9c8e6434719.png

李津  《消磨图》  28.5cm × 31.5cm  纸本设色  2021


这次在悦来美术馆的展出,李津选择了一号展厅——半带隐蔽式的空间。在展陈上,刻意营造了庙宇式的氛围感。拨开灰色的布帘,进入昏暗的展厅,一个房间是《深海鱼》、一个房间是《罗汉》。在这两个系列的作品中,叙事性被抽离,画面不再热闹,形式简化到只剩下鱼/罗汉一个元素,放大的鱼/罗汉占满了180x98cm的纸本平面,画面几乎没有留白,观众只能将注意力专注在笔墨的表现中。罗汉虽区别于传统的画法,去除了严肃感、神圣感,似乎在以变形、戏谑的方式调侃观众,但在调侃之中亦感受到一些审视。深海鱼的眼睛有纯真、严肃、冷眼旁观,当沉浸其中,去真正进入的时候,忽然发现它们和李津先前的饮食男女、市井生活题材的作品串联起来了,那个神情孤独、落寞,始终游离于画面之外的自画像-李津显现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edd3f3581b7e06e7f40618db254f65c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619d25b666c3764fe4be7fed3af0987a.jpg

悦来美术馆李津展览现场



1

水墨仅是一种材料



悦:我们这一次展览叫做“水墨再定义-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把水墨放置在了“中国”和“当代”这两个界定下,作为一位长期以水墨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您如何看待这种界定呢?


李:实际上我不太关心对水墨采取怎么样的一个说法,或者说水墨有没有必要作为一个前提去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就我个人而言对这个事情始终不是十分看重的。从我本身来讲,看重的是我当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比较能够使我放松,实际上就是把它当做一个绘画材料来对待。

 

我认为有很多人会容易先入为主,比如说这个人在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油画或者版画,然后才给了自己一个设定。但同时我也认为没有一个艺术家可以全面到拿起任何材料都没有问题,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而且无论哪个画家,要是没有长期的实践和锤炼都不可能达到一个驾驭起来比较有感觉并且相对比较放松和准确的状态,这个是需要时间的。


我不太倾向于把水墨完全作为一个责任来对待。比如说我画水墨,我就要对这2000年的文明或者对传统水墨一定要有所承担和继承,或者是像接力一样的传递,我觉得这是要实践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产生的。作为一个实践者,首先是有作品,后来作品积累多了,有一定影响力了,就会发觉自己的语言系统会慢慢顺着这种传统产生自然而然的过渡,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态度。别人如果看我的画是会看出我有一定态度的,但是这个态度确实不是事先想好的,而是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7ed617b8ca78efcf95c737ac3a02776e.jpg

李津  《双鱼图》  180x97cm  纸本水墨  2014


悦:您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一直在坚持水墨创作,作为中国当代水墨的一个重要创作者和见证者,您如何看待水墨在这几十年中的发展?


李:老实说我也不太关心这事。我现在只能阐述一点,针对我个人来说,其实我当时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学的是中国画了。并且相比其他好多院校,我们天津美院是属于非常强调传统的。所以在我们上学的时候传统绘画带给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今天大家把我算作是一个做当代水墨的艺术家,可能主要原因是我强调自己个人化的这种表现,强调自己对周围生活、对时代往前走的感知和敏感度,这些时候我又有一些传统的功底和功夫,然后通过这个功底去表现一种很当下的、跟今天和我成长有直接关系的生活。这个时候可能反倒有一种所谓的变化,或者说所谓的新颖。要有个人的视角,个人对生活、对历经的岁月的敏感度,这个时候才可能有一个相对个人的面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5bb086f26dd1992493f1b7bdc3ae87d9.jpg

李津  《中华有神功》  43x47cm  纸本水墨  1997



2

变局—沉下心来做减法



悦:在这一次展览中,您选择了《深海鱼》和《罗汉》这两个系列的作品,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内在关联吗?


李:了解我画的人都知道我画过好多动物,我的动物里有人的东西,然后人的理念里又有动物性的东西,这是我很多年前就有的概念。有的时候人内心里确实有好多本能的、跟动物性相关联的好多东西,所以我始终是本着这个理念,我觉得这两个其实是相通的。我画了个罗汉的脸,画的这个鱼也有点像罗汉。并且我去年跟以前特别不一样的一个地方在于,去年自己的整个状态不太好,于是我就一直跑寺院来找一种寄托。当你需要信什么的时候,是真的从心里相信的,所以去年一年我基本上一直在画跟罗汉和寺庙有关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1b600e1e4ae162b9161eb89c1f009330.jpg

李津  《罗汉》系列  180×98cm  纸本水墨  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f7ca0fb4e3dcf5da2477d08f26a42b0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5a48502bc09b21f83919f964b08d63da.jpg

李津  《深海鱼》系列  180×98cm  纸本水墨  2020


我以往的作品里是有好多烟火气的,而且给大家的感觉是特别的鲜活、又有色彩,是让人感觉很灿烂的东西,不过我去年确实是灿烂不起来,所以我后来选择黑白也有这一层关系。我感觉这种单纯的,还有黑白里“沉”的一种东西,这种比较往下走的感觉挺适合我当时的状态,而且我的情绪里也总是想宣泄一些东西,所以我这批画跟我以前的比要更放松和写意一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e80a8749e5db5fe8008caaadcc460685.jpg

李津  《罗汉》系列  180×98cm  纸本水墨  2020


悦:反而更放松?


李:对,这批画里头的内容相对单纯。我作画的时候目的性很简单,不是说我完全是为了考虑咱们悦来美术馆的展览、主题性地去为这个展览而作,而是我确实在去年一年一直纠结在这种情绪里,正好带着这个情绪去到悦来美术馆,因此才选择了这么封闭的空间(我突然间在那里找到了进入庙里的感觉)。后来我就强调光线要暗,要封闭一点,在进去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一种庙宇般的气氛,这种气氛先把你的心压下来,让你静下来去看里面的作品,就好像走到了庙里一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3e7c89548f026a7bbea1b489c85874b6.jpg

李津  《深海鱼》系列  180×98cm  纸本水墨  2020


悦:我在看《深海鱼》的时候,感觉它的表情以及它传达出来的情绪和精神跟您之前画的“饮食男女”主题里自画像的那个人的感觉是一致的,我可以从它的眼睛里看到之前人物画里面传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李:是的,说明这种感受你是找到位了。我认为在看鱼的眼神的时候,都是有一种人性的东西在里头的,而且这里头都有我的影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3/78ed8ed85baf721cbff3f4f62ddb3b3e.png

李津  《祇园之夜》  136cm × 35cm  纸本设色  2020


悦:是自画像的感觉,包括《罗汉》也是这样。但是这两个形象是摒除叙事性的,并且画面的元素也比较单纯。对观众来说,要想进入画面可能也是一个挑战,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去感受、去沉浸,可能不知道如何看起。

 

李:对,是这样。其实我以前特别在意我的作品不要太晦涩,不要离大众太远,我一直都有这个意识。有些东西交流起来门槛不一定多高,但是如果你看进去了,喜欢上了,可能也忘不了,我是一直在追求这种东西。但是这批画里头实际上有很多晦涩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我已经不太考虑观者了,而是更强调自我的东西,这也算是一个突破。


为什么我在这个展览里敢展出这些东西呢,就是因为我首先认为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画廊,咱们这是美术馆,在美术馆里头我认为曲调高一些是比较合适的,尤其是同时参加展览的几位艺术家都是比较当代的、个性很强的。所以我自己本身更在意的是,当几个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从形式上到感觉上,要有一看就知道是属于你个人的东西。我在这次展览上强调了一点学术,与此同时我认为未来自己内心追求的东西很有可能还是沿着这个路线往下走,有个变局。一个人不可能几十年都不厌烦地去做一件事,你的内心、年龄各方面都会从年轻、从火爆、从特感性到慢慢地一点点沉下来,到最后就会做减法了,我觉得这个倒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100801cfef6e84131481f2768db8727a.jpg

李津  《罗汉》系列  180×98cm  纸本水墨  2020



3

艺术作品需要引领一种审美



悦:您在画《鱼》的时候有想到八大山人画鱼的那种方式吗?这之间会有什么关联吗?


李:想到过,他的方式也是很人性化的。八大的鱼、八大的冷眼和一般的画法都不同,古代有好多画鱼的,但是他不是把自己画为鱼,而是已经把人融合在鱼的身上了。这种东西一个是不好模仿,再一个比如有一天你们在看我画一颗白菜的时候能看出我已经更牛了,达到这种程度就需要把自己的精神注入到画的物体上,才可能感觉到里头有一种气场在吸引你,这不是那么具象是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d2ed6aab9d9c0b30fb7844d84bcd4293.jpg

李津  《深海鱼》系列  180×98cm  纸本水墨  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3/322ed6f40759334c7763b6de59610cde.jpg

清  八大山人  24.4x23cm  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


悦:对,我之前看您的“饮食男女”那种风格的画,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是我们世俗生活的一个呈现,但是在看完之后又觉得好像挺空的。比如说画面里—您的自画像,他始终带有一种情绪性,跟那个画面实际上是抽离的,我会有这样一个感受。

 

李:是这样,我以前是凭感觉、凭直觉画的。也有人写过关于我的一些文章,都把脉把得很好,他们认为我作品的内核里是一种孤独和恐惧。一个人越孤独就越想画得热闹,但是在画面里又找到一种好像不属于作品表面描绘出来的歌舞升平的一种气氛,这种“热闹”其实是去掩盖和补充内心里真正苍白的东西。所以有时候真的不要看表面,虽然我经常画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有花、有实物,但事实上核心的东西却很孤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3/ba3b1f9a8f19ee2b628e515e45a25a64.png

李津  《庚子之聚》  136cm × 35cm  纸本水墨  2020


悦:其实我最初看您这次在悦来美术馆展出的《深海鱼》和《罗汉》时,找不到进入画面的入口,只能从画的笔触去看,将它和古代文人画这两个传统题材作比较。最近我重新再看这两个系列的作品时,突然从鱼的眼睛里看到了您之前在“饮食男女”的题材里所透露出的自画像的那种感觉,这些鱼就像是您的自画像。


李:所以有些作品还是需要一个过程,一旦找到这个窗口,接近它的时候,就觉得这里头有很多东西没有那么晦涩,是直接见人性的东西。我认为很多艺术家有一个责任,艺术家的作品需要引领一种审美,要有一种代入感,形成让很多人一开始觉得有点陌生,到后面慢慢地走近它,最后越来越觉得它其实根本没那么多隔膜的一种形式和风格。


我一路走来也是这样,早些时候画的“饮食男女”,以及刚开始画所谓的具有生活情趣的作品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不理解的。因为第一,他认为这不是原来观念里的那种高大上的作品,里头甚至还有点卡通感,大脑袋呆呼呼的,大家认为这是不符合审美系统里的东西。但是到了今天,好多人会觉得它很幽默、很好玩,而且不晦涩。我走过将近20年,所坚持的这种风格才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实际上观众对于很多东西已经有直觉和判断能力了,所以我认为很多的艺术家也好,理论家也好,要有耐心并且不断地创作,去慢慢地在里头不断地露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