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收藏家 | 何飞 收藏路上的奇幻景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47834a033a14685c7de3ac6174e8aac1.jpg

收藏家 何飞

收藏家何飞最近在朋友圈的视频号介绍了比利时的墨西哥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龙卷风 Tornado》是埃利斯连续 10 年追逐龙卷风的作品。何飞觉得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就像一个正在肆虐的龙卷风,而埃利斯奋力冲向暴风眼的行为,不仅是有勇气面对毫无胜算的现实,更有力图揭示现实内部秩序真相的理性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473e950e20e1bab376bc8c01555e81b6.jpg

弗朗西斯-埃利斯《龙卷风 Tornado》(视频截图),2000-2010年

何飞回顾自己一直以来的“艺术之旅”,包括独家赞助“24艺术计划”,收藏比较小众的当代艺术,介绍大量海外艺术家信息到国内来,致力于大地艺术与乡建结合的启蒙宣教等等。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力小而谋大,有一点点堂·吉诃德和埃利斯的精神气质,希望为中国当代艺术做力所能及贡献!”

|早期的收藏与坚持

六十年代生人经历了动乱年代和思想激荡的八十年代。从10年的桎梏中逐渐解放出来,中国最奔腾开放的80年代,其时东西方相互幻想和渴望交流。如何面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如何思考西方与东方文明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都是其间最紧迫的思考。同样,在后疫情时代巨变的节点,改变了诸多人们以往对既有的概念的认识,形成群体的焦虑。

“巨变年代带来更多的是对价值判断的混乱,如果大家面对这样的混乱都集体失语,是对下一代不负责的行为。”何飞经常听到身边一些朋友言谈中会讲诸如“只要被某某国际大画廊代理,艺术家的作品就能如何让如何……”,他感到这些现象,都是对艺术的认知和判断,停留在浮表,或者唯市场马首是瞻,这样单一价值趋向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他11年来不断做艺术网站、艺术公众号,近来还做起微信短视频直播,一方面自我学习,一方面和大家分享知识,提升认知的动力。

从2011年开始运营DXART网站,以及之后做“艺来艺往”微信公众号,从传统的古典艺术到全球当代艺术的介绍传播。他称做微信公众号本是自我学习的平台,结果“歪打正着”。几年后,阅读人群越来越多,而且大家常常发微信交流,收到很多鼓励的声音。虽然若干次想放弃,但读者的鼓励,也让自己坚持下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33d9074bb157b089098f2123673f59cf.jpg

胡向前《胡向前美术馆一角》综合材料,无限时长,2013
作品将固定了时间段的寻常活动的录像素材结合在一起(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煮汤的锅),将它们变成了无休止的却又毫无进展的连续曲。
一个屏幕上,一锅骨头汤一直在沸腾,没有丝毫趋弱。在另一个屏幕上,水龙头里的水一直向上喷射,与重力相对抗,第三个屏幕上,一个人在风暴中重复做着神秘的挥舞动作。取自日常生活的物体和动作,被重新安排进简单循环的情节中,按照它们自身不寻常的频率振动着,没有明确的开始或结束。

何飞收藏

八十年代何飞就开始接触当代艺术,由于从事经贸工作的关系,在波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常驻。在2010年前后开始从收藏传统艺术品转向收藏当代艺术,他“疯狂的游走”,全球很多著名的美术馆、博物馆留下了他的足迹。

彼时何飞的藏品中包括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托马斯·萨拉瑟诺Tomás Saraceno、胡向前、施政、乌日根等艺术家的装置和雕塑作品。他逐渐开始和国内的一流画廊交往。“早期我的收藏传统、当代都有,其中包括朝戈、王功新、田中功起、梁惠圭、(Haegue Yang)韩绍光、Lee Kit、左小祖咒等艺术家的作品。”何飞很早就关注新媒体艺术家的创作,疫情后开始着手系统收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c2019955a2a01a1f4d0b0749708271f0.jpg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可视的星系》 2015 木,碳化硅,水晶球,钢,黑色漆 360x320x60cm

何飞收藏

|收藏与传播

“朋友们常问起‘老何这些年你的收藏体会如何?’我说经验不多,教训很多。怎么样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所以更希望能够系统的学习和观察。”何飞深感周遭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仍然处于没有系统的盲目状态。

“作为60年代生人,我或多或少也会有种责任感。”让何飞另一个坚持传播当代艺术的原因,来自在他收藏艺术品的过程当中,发现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问题,是抄袭模仿。在他全球游走的过程中,建立了非常丰富的当代艺术信息网络,有众多全球头部画廊的信息交流网络,把大量的艺术家最新展览信息通过Email发到他的邮箱中。从而形成不断更新的图像库,截止到现在为止,“艺来艺往”公众号已经累计介绍了5000多位著名艺术家,其中有400多位艺术家是通过“艺来艺往”平台在中国首次亮相,为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人们提供了帮助,也是一种贡献。

在何飞的艺术品收藏中,架上绘画占比最多,一部分摄影作品和几件大型的装置作品。当他回过头看自己收藏的方向和脉络时,幡然感悟自己对“真实与虚妄,表象与本质,我与镜子中的图像之间的关系。”多关注此类观念的艺术品。

“埃里亚松《可视的星系》这件作品, 3米高的金属盘上有亮光粉,周边有24个水晶球体,反射出周边物象的倒影。”从埃利亚松的作品中,体验颠倒、迷惑的世界。包括另一件收藏香港艺术家Lee Kit的影像装置作品《如》,影像装置的投影部分,就像一幅挂起来的抽象绘画,而真正挂着的一幅抽象作品,反而像投影。真像与虚妄,表象与本质,在这件作品中表现的很充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19b932f796b688e65777f40b7d6589e1.jpg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可视的星系》 局部

3米高的金属盘上有亮光粉,周边有24个水晶球体,反射出周边物象的倒影

在何飞的收藏中,也在思考如何以新的模式介入与不同历史、不同地域的对话。不仅有他个人的学习,也有以个人的表述方式与外界建立的对话与交流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915c5f3a222cccee8237a8ff389d10c8.jpg

作者:托马斯·萨拉瑟诺Tomas Saraceno

名称:UGC 10214/M+M

年代:2015

规格:83*105*90cm

材料:金属、镜面板、钢丝、聚酯绳、钓鱼线

何飞收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7c5ac4aa14c3822212a6bb699c9ddbc0.jpg

托马斯·萨拉瑟诺Tomas Saraceno《UGC 10214/M+M》展览现场

|缺少独立、主体性的方法论

“我做收藏或者网站、公众号,并不代表我是西洋派,都并不代表我的价值取向。”他希望从大量汇集的西方当代艺术信息中去学习、了解,从西方成熟的艺术史方法论中汲取营养,返哺中国的艺术创作。

前段时间,何飞去了香港M+美术馆有几点感触:

第一,早期中国当代艺术整体上有一种来自于本能的澎湃激情;  

第二,让我很感动的是与自己那个时代处境的关联,这些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才华、本能创造了无愧于那个时代的作品。但同时又看到为什么大部分作品没有从语言上寻找到一种突破? 

他深感中国当代艺术在长期的禁锢中发展,而在权力架构中,难以从自身的文明传统和其他文明中系统的吸收、转化出具有独立的、主体性的当代艺术方法论系统。

3Z8lLhUJlcyvzvdXQEgoZJO4Bn3sKEanm6bd2OTb.png

希克展厅的“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所以我希望从汇集搬运大量当代资讯的过程中,供大家吸纳转化。”何飞从日本作家沟口雄三著《中国的冲击》中看到,仅以“西方的近代”为标本,就会遮蔽它们各自复杂的历史,将其文明传统实体化、侏儒化,更会得出一幅扭曲的现实景象。非西方文明及其近代历史,都还没能找到表达真实自我的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9057645ff380fdcb55df8271c4806662.jpg

景柯文《梦想2008 No.1(护士)》 布面油画 250 x 350 cm 2008  香港 M+Sigg 希克藏品(捐赠)

“在中国当代艺术互不相通的密封舱里,中国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家,在浩劫之后爆发出极强的生命本能,但是当他们拥有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后,同样成为权力偶像,也极力维护这种已经获得的权利。”在这样的一个整体态势中,他也看到新生代艺术家在资本权力话语的环境的中,并未获得上一代力争出的一点点空间。

同时,从一部分新生代背景的当代艺术从业者身上所见,何飞也深感:“虽然受西方教育,但他们没有宗教文化的背景,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基因,也很难让他们真正融入对方文化的核心。把非常表面的形式挪回中国,形成了两边不靠的尴尬现象。”

何飞称“万马齐喑”的时代,每天分享着浮表、靓丽的潮流碎片,人们也越来越难以沉下心来阅读系统、深刻的内容,也造成粗制滥造的新媒体短视频泛滥,深度内容的提供者越来越少。

市场急于消费青年艺术家,密集的展览、艺术项目蜂拥而出。新生代艺术家们不断生产着大量无感又花样翻新,却似曾相识的“产品”,形成集体焦虑的现象。何飞带着对当代艺术的“麻木感”,开始把目光投向邻国的艺术家和传统的手工。

|新趣味的转向

近些年何飞在国外游走的时间,接触到一些用传统材料创作的国外青年艺术家,从这些艺术家的手工作品中反而感到了久违的“温度”。

“我们过去形成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鄙视链’,新媒介才当代,看不上传统手工的。”这些年何飞接触到传统手作的“琉璃”大师和中国的青年琉璃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eede02257f4075e15753b03ea2ba800d.jpg

何飞在展厅欣赏“识云·Episode Collect”琉璃器

怀着开放心态的何飞,通过中国青年藏家、“识云”gallery设计总监和主理人吕梦佳了解到了更多中外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法和具有多样性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5bbb6d72ee64a692a3216f52bb711b4a.jpg

“识云·Episode Collect”“蜜桃系列”琉璃茶器之一

“蜜桃系列”是识云琉璃中很具有标识性的作品之一。以温润,饱满,鲜活的视觉感受,去探索和表达一种新的茶席风格。用粉桃的色彩魅力去打通感官世界,以细腻的触感温暖内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b8c0077f8fa81c0dc8041ff7e97553ee.jpg

“识云·Episode Collect”“识云•阳光果实系列”琉璃器之一

识云琉璃用四种颜色去表达四季的流转轮回,在金秋收货阳光果实。一只有自然香气的琉璃,给人以阳光下真切的感觉,仿佛能闻到浓郁果香,有一种温暖甜蜜的感觉。

历经不同的炉温,通过吹制,研磨,铸造等多种方式,达到色彩的鲜度与融合度,不仅生成蜜桃粉、青梅绿、黎明紫……等等独特的色泽光韵, 亦有通透又温润的手感。何飞有感于“贵人从贱业,贱业不贱。”琉璃手作也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珍藏。识云Gallery融合了当代艺术与传统手工艺,在展览中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风格。识云Gallery系统的梳理了琉璃发展的历史,同时以琉璃为材料媒介策划了多位国内外艺术家的展览。识云琉璃的茶道具做到了极致的薄胎,塑造了水的形状,同时也挑战了手工艺的极限。识云茶道具的艺术性在于,既有西方水晶的通透性,又有中国如云似玉的润度,和中国陶瓷的色釉体现。这些都是琉璃手作大师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中,突破原本材料和工艺的局限,形成与当代艺术的“融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水墨的“逻格斯”——姬子墨道山水为中心的研究》

从反观传统的视角,何飞与同样不在种种系统之中的在野艺术家姬子水墨作品产生共鸣。“我们是同类,既不是体制内,也不在当代艺术权力系统内。”何飞本着“澄怀观道”的心态,以第三方视角看姬子的水墨作品有未来主义的空间分割和动力感。从传统的中国水墨绘画而言空间是静止的,而姬子的绘画是多重重叠的混合空间的动势;他的水墨有抽象主义构成的因素,在他的《墨道之维》、《未来通道》等作品中都可以清晰的看到几何块面的构成;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感的姬子水墨作品都呈现了非现实的图像。在传统的山水画中《溪山行旅》或《千里江山图》都与现实的风景有一个相互的对应,尽管并不是某个特定的风景,但仍然可以辨识出山、水、树、石的现实形态。但在姬子后期的作品中几乎辨别不出现实的物质世界。包括他作品中出现的那些类似星球形态的造型,他是站在宇宙空间的视野观看的“宇宙景观”。姬子的水墨是有自己独特的水墨特点,也是中国水墨形式语言的拓展的一个新维度。

姬子 天地之间 纸本水墨 184 x 145 cm 2009年

说起另一位让何飞不得不说的艺术家韩绍光,他早期绘画受后印象派、纳比派的色彩光线的影响,非常的受欢迎,但他随着艺术探索的延伸,他逐渐摆脱形式美感的束缚,彻底走向观念绘画的崎岖路径,市场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初衷。

经历这些年收藏路上的种种体验后,让他深感:“在中国这样的特殊年代,不是缺乏好的艺术家,而是缺少发掘优秀艺术家的社会环境。对艺术价值的判断力和审美能力,还处于非常初级的状态。”

|结语

当面对现实,何飞面对个人收藏路上的奇幻景观,也正如本雅明所说,不是“让未来掏空历史”,而是要“背对未来,面向历史”,突破“普遍主义”的魔咒,立足于自身的历史与现实,解放思想,培养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的想象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简介】

何飞,中国当代艺术著名藏家,中外艺术交流平台“艺来艺往”创始人,公共艺术的研究者和推广者。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资助“东方思维视觉艺术研究会”进行学术研究,帮助数十位艺术家从事创作和展览,也创立了旨在选拔优秀年轻艺术家的“24艺术计划”项目。何飞先生连续数年致力于大地艺术和乡村建设结合的普及教育工作,是中国比较早的艺术乡建启蒙者之一。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