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广汇美术馆开馆回顾: 宏观细察 中国美术现代进程的视觉情怀

广汇美术馆开馆大展“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于2023年7月17日正式开幕,同时举办为期两天的开幕系列活动,围绕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中国水墨艺术研究、新美术馆学与民营美术馆、美术馆美育、收藏与社会服务等几大议题展开学术论坛,集结众多业内重要的美术馆馆长、艺术史学者、艺术家参与,同步直播每场论坛都吸引了近36万名观众在线观看参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466083d1f16583838944a7f1a0ee0ab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04024841f07467a60ac2e2abf5d918b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9321be8cb97fbc9057ee24e8af01598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cacab0f3de7d21f31c6a71ef3c378306.png

大展展出包括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石鲁、林风眠、潘天寿等60位中国艺术大家的221件/套代表性作品,以“山水卧游/河山壮志”、“文心雅趣/人民情感”、“写生意象/日常理想”、“书道与书写”、“跨时空视觉对话”五大单元,“主线”与“副线”双叙事并行的展览结构呈现20世纪中国书画在现代性历史进程中的特殊风貌,为观者提供了宏观与微观不同视角下的近代中国书画家之精神追求与文化理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3a8e36215fa427b8195b053309b0ffcc.png

展览以“共态时空”为主题,不仅力图勾勒出20世纪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表达与视觉情怀,体现这一时期重要艺术家的主要艺术成就与多元样貌,同时也希望回顾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对其中所展现出来的自身现代性的确认,有助于以“视觉”为立足点,使观者在“视觉”的阅读中出入历史与当下,再度检视书画艺术的过去和现在,打开通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方向。

“共态时空”展呈现了20世纪中国美术之路的恢弘道路,凸显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文化根源,而这种视觉艺术与语词间既彼此差异又相互对应的关系也映射了在现代性的大结构中具有独特意味的中国式文化与时代情怀,为当代水墨与经典的跨时空对话增加了更多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c47fa6fbc1ee48de7512fa11e4f5bcb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9ecbb7d84f805e81e99003f4e1cb1cd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c4d49aa9852465ef039ff6df00739460.png

广汇美术馆丰富的近现代藏品使得对20世纪中国书画艺术的宏观性历史视角得以成立,展览也邀请了当代备受关注的水墨艺术大家潘公凯、刘庆和、高世强的巨型作品一起展出,在与经典的近现代水墨艺术形成跨时空的对话,也传递着当代水墨的文化情怀、视觉表达与观念精神走向。

以下为本次展览策展人王璜生教授的对展览的释读文字,以及开幕当天范迪安主席的开幕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41a7bc0a1e7f2ae90c2948721e5fbdd3.png

王璜生:

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

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化,始终存在着对中国传统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是“变革”还是“改良”,是“革命”还是“坚守”的纠结情怀。这样的情怀,其根源脱离不开深层的中国文化哲学观念和视觉审美的历史积淀,及现代人对传统的批判性认知。在西方文化强势进入的现实中,一方面是接受巨大挑战的国族艺术被强化其“国”的身份, “国画”“中国画”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力图坚守,甚至强化其“东方”“古典”的意境与情怀,东方而古典式的“山水”“人物”“花卉”等分科,及其在延续间拓展的表现方式,在这一激烈变革的现代性进程中,与同一历史时期其他艺术门类如“油画”“版画”“雕塑”等,形成了既互相呼应,又保持着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与特征的样貌。

另一方面,其艺术表述的话语方式也一直在相关的“古典—现代”的混合性中结构着独特性,如“笔墨”“意境”“山水”“丘壑”“意象”“心画”“诗意”与“语言”“形式”“象征”“河山”“人民”“理想”“生活”“情感”等语词与话语,构成了现代性的共时存在,关联并展现着中国式挥之不去的文化与时代的情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b6f5a5a6ea8fd6ae7c1a01ebc3c4b23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7e46a5554416ef876cf0148b71d904f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0527af6d9a09f421c4c96ad93ef9c21c.png

再有,西方与现代的艺术视觉方式,以社会性的教育与传播,以及风格化的形式与革新为潜移默化手段,日益培养着合乎时代的视觉表达系统,从形态、造型、结构、色彩,到质感、量感、无意识、超现实等,艺术的表达及视觉的呈现也动摇着传统经典的笔墨系统与意象系统。

“中国书画”在这样的时代与西方文化的夹击中顽强地以“情怀”来转换“视觉”,寻求着进入时世和社会的视觉传播渠道与现实土壤。20世纪中国书画的进程正是在这样的“视觉”与“情怀”的并存、共生空间中摆动前行。因此,本次展览以“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为题,探讨中国书画在现代性历史进程与情境中的现象与特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b4d6483aabb1f4069bfe59ee4f16154a.png

范迪安:

中国美术的精神追求与文化理想

20世纪中国美术之路充满曲折和艰辛,也展现出一代艺术先贤和众多艺术名家名师的探索奋进。在百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外文化艺术碰撞与交融的复杂情境下,中国绘画与书法都呈现出从传统朝向现代的演变。我们要从宏观上认识20世纪中国书画在文化属性上的现代特质和中国特色,认识中国书画家在百年变局背景下的精神追求与文化理想,认识书画艺术特别是中国画艺术在图像形态和笔墨语言上的守正创新,尤其是从那些充满个性风采的经典之作中把握最为重要的视觉特征与内涵价值。

这个展览以“共态时空”为主题,就具有宏观的观察与分析,又有细微的个案研究和代表性作品的图像分析由此展开多维度的展览叙事。展览在策划理念上提出了许多学术命题,这些命题以往在美术界特别是在艺术史论界有过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这次集中在展览结构和作品的编排中,在对重要作品的阐释中体现了出来。其中,提出“山水”与“河山”、“文心”与“人民”、“雅趣”与“情感”、“意象”与“理想”、“书道”与“书写”几组重要概念并进行新的分析和阐述,是对20世纪中国书画的学术新见。

在这里,我不能展开过多理论的探讨,但深切感到,对20世纪中国书画的文化价值判断,对书画创新创造中许多重要命题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命题、大主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诚如古语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天对中国美术现代进程特别是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自身现代性的确认,将有助于打开通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方向。我很希望今后有机会踏访这个展览,与学界同仁们展开更多交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b85afb9efd7fc2b295c6e691c0f33c9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2a981fd504bc19918b91073641ecb447.png

我要向策展人王璜生先生和展览学术委员会各位同仁及策展团队致以学术的敬意!王璜生先生是中国美术馆界资深的老馆长,也是一位当代艺术名家,他有丰富的创作和美术馆管理经验,策划了许多反映国内外当代艺术发展的展览,在推动“新美术馆学”和“中国策展学”的建构上不遗余力,作出楷模。这次,他带领策展团队选择了一个既“老”又“新”的主题,以重新检示20世纪中国书画的学术视角探讨中国书画的现代特征,特别以“视觉”为立足点,重在探讨书画艺术在现代进程中所体现出的视觉形态和图式的创造特征。他抓住“视觉”这个概念,不仅是一种学术的观察、分析和梳理,也作为策展方法论对整个展览进行了新的结构,使广汇美术馆的众多藏品通过这个主题“活”了起来,成为一个个新的信息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8/b55ee3730b27ee89a7b9ee47da89e9c5.png

另一方面,又运用比照的形式特别是多种媒介综合的手法形成展示的视觉新维度、新角度,使一个相对来说原来处于传统时空的作品在一个当代的美术空间里呈现出当代的样貌,让人在“视觉”的阅读中出入历史与当下,随着观赏目光的移动,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转换性体验。由此使古与今、传统与当代构成关联,使观看者与被观之物形成对话,打造了一个具有观赏体验新意的“视读”现场,充分发挥了美术馆阅读历史、激活思维、观照当代、憧憬未来的作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