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潘鲁生:设计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74a5af7deb924613a079256dbce88f67.jpg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强国战略指引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是折射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伴随国家文化和创新战略的实施,设计产业以其独特的创新性、生态性以及高知识性、高增值性特征,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增值领域,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升。设计教育面貌呈现格局性变化,目前全国三千余所高等学校中,近70%已开设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单从数量上看,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设计教育。高质量是我们当下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那么,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哪?

202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那么,设计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笔者认为,在当前产教融合、专产对接、创意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教育必须重新考量当代中国设计人才的需求与类型,担当起设计服务和设计创新的功能与使命。设计人才的培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切实做到设计为国;要与社会、行业的需求对接,切实做到设计致用;要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切实做到设计为民。

一、培养设计策略与设计管理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着重关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战略规划和综合施策,培养国家发展和社会前沿需要的设计策略研究和管理型人才。

(一)立足设计学“三大体系”“四新”学科建设,培养设计研究型人才

当前,设计作为典型的创新型知识,其内涵与外延已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扩展。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大设计”观念逐渐形成。首先,设计已突破了有形的造物概念,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社会设计等设计创新策略拓展了设计学发展内涵;其次,设计以其独特的资源重组、优化结构作用,打破产业边界,与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增长空间,并由此裂变出生态设计、智能设计、乡村设计等新的产业业态。设计从空间上已渗透到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从时间上串联起传统、现在、未来的发展脉络,成为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2022年9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设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学科之一。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中,设计研究的一部分被归属到“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中,强调了其历史、理论与评论的关怀;同时,又在交叉学科门类中保留了原艺术学门类的设计学一级学科,并在艺术学门类新设“设计”专业学位。这次变动体现出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在当代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价值,设计的交叉学科属性的定位更加凸显。立足学科目录调整,充分考虑设计学多元交叉的学科属性,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思维融入设计学研究,是设计学人才培养的学理基础。

设计学是年轻的交叉学科,亟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为设计学学科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加大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服务于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同时,要加强设计基本规范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融自然、人文价值观念于一体的设计价值标准,处理好与市场消费、生态环境、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立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设计策略型人才

创意经济时代,设计作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已经成为众多地区的国家战略选择与产业政策构成要素,其核心目的是以设计驱动创新,加大本国产品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的差异化,以此增强国家总体竞争力。以世界经济论坛出版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数据为例,在以国家设计水平与国家竞争力为坐标的数据中,国家设计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国家竞争力排名均处于世界前列。以设计为驱动力的国家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水平。

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引导下,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设计相关的政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继出台《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设计融入脱贫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财政部等十三部委联合发布《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充分发掘了提升设计能力对于设计理念植入、科技成果转化、制造短板解决等方面的作用。各个地区也出台了一系列设计政策,例如,2021年,山东省发布《山东省加快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2022年,广东省出台《工业设计赋能广东行动方案(2022-2025年)》;2023年,河南省出台《支持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

从中央到地方,目前设计政策的总体数量不断增加,政策涉及范围持续扩大,各部门对于政策实施的客体从设计产业本身也逐步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但是,相较而言,目前我国设计政策依然存在专项政策占比较小、管理体系不完善、政策条款碎片化等问题,这就需要着力培养专门化的策略研究型设计人才,促进国家设计战略的研究和实施。因此,应将设计纳入经济、文化、教育等政策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将有关设计的国家战略落实到政府各级部门、地方机构以及企业行为上,着力将设计驱动力拓展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并惠及全体国民。

(三)立足新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设计思维的系统性,培养设计管理型人才

智能创意时代,在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共享经济、支持经济、免费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不断出现,行业间界限不断被打破,产业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已经势不可挡,单纯依靠传统美术概念驱动的设计方式与思维已不能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知识的单一性也会导致设计师片面追求设计技巧、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很难完成完整的设计项目。如何在智能化时代产出新思想,打造新模式,亟需培养具备系统化设计思维的设计管理型人才。

在快速变革及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仅仅依靠传统的商业思考逻辑是远远不够的,大家都在积极探寻创新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的核心在于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和方法,这种创造性思维模式在理性和感性思维之间的过程切换,逐步形成依据人的需求和技术、环境条件而创新的解决方案。设计思维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上,是从“问题”到“价值产出”的思考方式。伴随创新力成为社会核心竞争力,设计思维已经并非设计师的专属,设计思维不断嵌入到行业实践的各个领域,设计的边际和定义不断向外延伸。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创意行为,而是以文化、设计、技术、消费为集合体的系统管理工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商业管理环境,从战略管理到战略设计,“设计力”成为领导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同创新、人人设计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具备设计领导力的高端管理人才。而设计领导力的技巧也已经从领导产品的设计、过程和体验,转变到新的经济模式的设计,这也对设计管理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基于设计学交叉学科属性,培养设计策略研究和管理型人才,既不是培养工科的工程师,也不是艺术学科培养的艺术家,而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多重跨界交叉知识储备,以及明显的不断综合、多元、交叉特点的“/型(交叉型)设计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11337fcc1016de7d59851ec50d446719.jpg

2023年6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位授予仪式潘鲁生院长与同学们合影

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设计人才

在本科教育中,应着重关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生活品质提升,培养服务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设计人才。

(一)立足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培养文化传承型设计师

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具有掌控力和影响力的仍然是文化。事实证明,文化弱,则设计弱;强设计,则有望强文化。设计是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和推广的有效机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是设计教育的重要使命。将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引导学生借助老物件、老手艺等有形作品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保证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之上。同时,加强传统设计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使设计承载中国文化精神,融入当代审美时尚与国际设计潮流,并通过国际交流扩大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例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传承体系”“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传承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工艺美术+”课程优化计划,开展中华传统造物艺术进课堂、进教材,构建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创新、衍生全面发展的产学研协作机制,推动中华传统艺术现代化。

(二)立足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培养科技创新型设计师

设计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创新与业态演变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互动关系。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创新周期不断缩短,智能技术从科技领域加速进入生活,推动着经济社会各领域向智能化加速跃升。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扩宽和改变着我们对设计产业的认知范围。

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持下,设计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新的创作形式和方法也倒推设计从业者自身身份定位转变,积极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自身创作的新发展。在虚拟设计中,设计系统高度集成、产品原型快速生成,科技推动设计服务形成两大制高点:大制造和微制造。大制造集成创新系统,是设计制造网络的协同与合力;微制造,面向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市场需求。如相关研究预测“设计者将成为数据库设计者、元设计者,不是设计具体物品,而是定义设计空间,以便更多网络用户参与和实现设计”。

(三)立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培养产业融合型设计师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在传统行业向数字经济的转型中,设计进一步从行业分化走向平台集成。平台化共享机制打破行业划分,促进跨界融合。传统的线性生产走向网状生产,专业化生产走向社会化生产,行业内部分工走向社会化大分工,设计成为广泛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共创共赢的协作机制。

推动产业融合的设计师重点关注7个领域,即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对接,塑造制造业新优势,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注重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相协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装饰设计水平,完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品位;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推动文化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促进文化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坚持正确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各门类创意和设计水平及文化内涵,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1]。

(四)立足设计服务生活、设计引领生活,培养设计创意型设计师

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1年这十年,“国潮”搜索热度涨幅528%;2022年底到2023年初,抖音关键词搜索指数显示,“国潮”在抖音上搜索量呈爆发增长。当前,“国潮”“国风”等传统生活美学精神复苏,体现了新一代人群对中国原创设计的期待,对于“国潮”设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费,是生活态度的表达,包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体现文化价值观和立场态度。绿色、环保是工业时代以来设计的持续主题,在今天的生态价值观和技术的推动下获得了更大的实践探索空间,同时也需要通过生态环保的设计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不断求解人自身在生命生活、心理情感方面存在的危机和问题,使之成为生活的解决方案。在乡村振兴及手工艺设计方面,乡村手工艺经过设计创意,与乡村电商、文化旅游结合,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社区建设与公共空间设计方面,主要通过空间规划、设计改造实现居民的共同参与和交流。

设计创意人才重在感知、探索和表达。在专业背景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社会调研、技术积累和文化的理解与阐释,形成“设计创意”,这可以是前沿性、概念性的探索,也可以是具体的、民生环节的优化措施,重点是形成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和促进沟通与共鸣的创意理念。

总之,应用型设计人才应该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能力,并具备横跨多领域的复合型能力,可以称为“T型(一专多能型)的设计人才”。

三、培养行出专一型设计人才

职业教育是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在职业教育中,应着重关注市场需求、设计实施、技术提升,培养服务企业发展的行出技能型设计人才。

(一)立足专业对接产业,培养设计技能型人才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技能型社会是一种有相应体制机制和社会文化促进保障技能形成和技能成长的社会系统,是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形态。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长期以来,社会重文理、轻技艺,专业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始终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对各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使职业结构也不断发展变化,国家对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2]。

培养技能型人才,要重视并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增强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学生的生命线是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教师在课程中多采用课题教学与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由客位变成主位,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既完成了作业,也取得了工作方法、专业认识、创意能力、市场认知以及交流合作、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收获。设计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在于不同方面设计技术、技能的应用和实践,特点是熟知产业流程,具有绘图、制作、营销等环节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创意草图变为市场产品的过程中发挥“物化”及传播推广的关键作用,是设计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能实践型人才。

(二)立足产教融合,面向企业和市场培养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任务,党的二十大又一次强调了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最大的发展优势。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是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正如西方国家的“双元制”教育,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3]。

深化产教融合有助于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两张皮”的问题,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归根结底,市场是检验学校设计人才培养的标准,高职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手段都要与市场需求接轨,及时了解市场发展变化以及设计行业结构的变化,掌握市场发展方向。学校与政府、企业、机构要互动起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走进设计、生产与市场一线,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岗位环境,熟知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用人规格,所培养学生要有更强的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更加熟悉基础材料和应用可能性,在现实的行业或企业运作中直接锻炼并检验职业素养、从业能力。

(三)立足工匠精神,培养产业工匠大师

中国古代不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作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中华造物文明。现代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综合表现,是现代职业教育应该着重塑造的价值观念。在现代设计中强调工匠精神的传承,更为强调设计中人的主导作用。设计技能、技艺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把握是一名职业设计师的职业追求。正所谓“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设计师要有精益求精,不断创造优良产品的职业精神。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现代设计的格局,当技术越来越智能化,基础的技能型操作不再具备竞争力,设计师要主动融入智能化技术变革的潮流,研究发展人工智能设计、大数据支持的设计,加强对于人的研究、对于市场的洞察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社会人文关怀,这将成为未来设计师的立身之本。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某项工作或者任务,培养学生追求完美的专业态度,在技术研究上做到精益求精。要与实际项目结合,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强化实习实训,结合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推动专业化、精准化、职业化、高技能卓越设计人才培养。总之,技能型设计人才体现为在某个专业领域中具有专业能力的“I型(技术专精型)设计专才”。

结语

设计教育的问题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更关联着未来设计人才资源的构成和设计发展潜力。当前,国家将设计学置于最新设置的交叉学科门类下,意在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重大创新需求为导向进行前沿性探索,实现跨学科的合作赋能与聚力突破,也意味着“大设计”时代的到来。

学科门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设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的基本定位。因此,设计学总是由实践、理论两个层次构成的。我们应当看到,一方面,设计学科必定是综合性的,兼具实用与美观两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社会性的复合学科,需要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络中进行综合考量。在这个意义上,交叉性和动态性的明显特征,正是设计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构成设计学学科内涵的核心要义,让设计学具有指导学科交叉、引领综合实践的主心骨。

所以,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多元复合的交叉性和服务时代前沿的动态性。设计人才培养要分层,培养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多元化设计人才;要分类,综合类院校、专业类院校各有侧重,互有融通;要交叉融合,以产教融合促进应用转型;要扎根地方,从行业需求倒推教学特色;要动态更新,以高质量引领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3/14/content_8713.htm,2014-03-14.

[2]教育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702/t20170214_296162.html,2016-12-27. 

[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6/content_6886061.htm, 2023-06-08.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4年1月刊

作者:​潘鲁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