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陶俑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制作的陶俑。五代时期的陶俑没有唐代那么多的数量和丰富的内容,制作也比较粗放,主要内容是侍候主人的侍从奴仆,因此更直观地表现出墓主人生前的权势与财富。典型的如五代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的钦陵、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出土的陶俑,其中除大量神怪、动物形象,还有宫廷内侍、宫官、宿卫、伶人、舞姬等。用陶范成型,以还原火焰焙烧,都呈青灰色,上面有彩绘,形象生动逼真,生活情趣浓郁,是五代陶塑艺术的优秀之作............宋代陶俑
北宋至南宋时期(960~1279年)制作的陶俑。宋代墓葬出土陶俑很少。许多宋墓用石俑、木俑殉葬,有的人物形象在雕砖上出现,镶嵌在墓室壁上。华东和四川一些地方墓葬出土的陶俑,有泥质粗陶俑和三彩俑。陶俑有墓主人形象、老翁形象的“蒿里老公”、穿甲胄的武将。“镇殿将军”、人首鸟身的“观风鸟”、十二生肖、独脚兽(吞)、鸡、狗。从数量统计,唐代流行的步骑军将、出行仪卫、男仆女婢、舞乐百戏一类形象在宋代少见。宋代陶俑的形式和人物表情丰富,不同地区的陶俑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即使是同一地区,人物的内心情绪和动作表现也大不相同。多数陶俑用陶范成型,精心镂雕和绘饰,姿态、动作塑造得准确生动。一般文吏表情严肃,端正站立。武将则塑出简洁的轮廓,再仔细刻划动作和表情。由于身材各部位比例准确,显得很有生气。..............金代陶俑
金代(1115~1234年)制作的陶俑。金代社会流行墓室墙壁上画出壁画,将墓主人生前所做所为和死后希望都生动描绘出来,所以陶俑陪葬很少。很多墓葬用质地精良的灰砖雕出俑人形象,有人称为砖雕陶俑,这些陶俑附着于砖体,镶嵌在墓壁上。最为典型的是河南焦作西冯封村金墓出土的18件砖雕俑。其中侍吏俑,高38~40厘米、头戴幞头,有的幞头前部为方形,穿圆领宽袍大袖袍服,腰系带,下微露双足,双手捧物,似执圭,作端立姿态;有的头戴卷脚幞头,前额高而圆肥,后面尖翘,身穿圆领窄袖短袍,腰系带及护围,足穿靴,作行走状;有的头戴圆形毡帽,脑后梳长辫,身穿束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靴。男侍俑、高49厘米,头梳螺状发髻,身穿窄袖长袍,腰扎带,袍下微露双足,双手抱—长颈带柄执壶。女侍俑,高46.5厘米,头梳双髻,外罩窄袖开襟衫,内衬袄,下着裙,微露脚尖,双手捧八瓣形果盒。持排箫俑,高38厘米,头两侧梳长辫,身穿窄袖上衣,下着宽管短套裤,内穿长裤,腰系围裙,足穿尖靴,眉目清秀,昂首作吹奏状。持三弦俑,高38厘米,头绾发,服装同待排箫俑,坐姿,一腿下垂,一腿盘屈高抬,一手上扬扶住三弦,一手作弹拨状。吹笛俑,高38.5厘米,头戴多边尖顶帽,头发结成双辫,垂于胸前,腰系带,两侧挂如意形饰物,脚穿靴、头微侧作吹笛状。吹哨俑,高37厘米,头戴软帽,身穿圆领窄袖长抱,腰束带、足登靴,左手持板,右手作吹哨状。舞蹈俑,一类高43厘米,头发梳于头顶,身穿窄袖长衫、下摆宽肥如裙,腰系带,两手上扬作跳跃状;一类高42厘米,头发盘结于顶,着圆领长衫,内露花边短裤,足穿靴,一脚着地,一脚抬起作舞蹈状。还有—类头戴尖顶帽,身穿方领窄袖长袍,胸腹扎护胸,以4条带相结于前,右臂上举,左臂后甩。其他还有说唱俑、持节板俑、侍童俑等,高度在42~43厘米之间,表现的是官僚地主的生活情况。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