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我在美术学院的课堂上第四遍地讲授50-80年代的中国动画时,几位学生向我出示一套《生于70年代》丛书,包括“动画”、“电影”、“电视剧”、“小说”四本。我看到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却不免对于里面所说的看《渴望》时那“万人空巷”的场面感到新奇而陌生,不禁让我感慨:虽然年龄差距或许还不到十年,但不同的时代风尚已经显出我们是两“代”人了。
“代”真是一个让人尴尬的名词。我周围就有人仅仅比他的叔叔小两岁。时至今日,10几岁的孩子见了我,叫“叔叔”者占多数,而我印象中却更根深蒂固地认为似乎应该被人喊做“哥哥”(可惜这个词总是带有张国荣的幽灵)。因为我同样曾经根深蒂固地认为,作为生于70、80年代之交的一代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尴尬:几乎没有赶上任何大的风云变幻,至少身处80年代之中使用粮票的时候,自身竟还没到“懂事”的年龄。用前些年一位北大研究生的话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赶上80年代的末班车”。当然可以说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独特体验,但无论如何无法否认,我们这代人的共同经验,与80年代中后期以至90年代生人并无太大不同。我坚持认为,很大程度上这也是“80后”的一代作家们创作道路越来越窄的最大原因。
但是,倘若由我来编一套“生于70年代”丛书,我一定会加上一本《流行歌曲》。我发现,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让我和比我小六七岁乃至四五岁的人拉开距离的地方。或许值得当作唯一的资本对他们“炫耀”的话,那么可以说所谓“小虎队”、“四大天王”之类的提法就是从我们这一“代”人这里出现的。此前虽然也有刘文正邓丽君张明敏——乃至再晚一点的苏芮童安格——之类,但那毕竟不是所谓“追星族”这个时代的开端。流行歌曲的变换之快,大约几个月前的老歌就可以被人斥之为“过时”——现在的孩子究竟是在听周杰伦还是蔡依琳,我实在不敢多说,因为害怕我已经一无所知,但说起我们那个时代名副其实的“老歌”来,却总还有几分“昔日重现”的怀旧与得意之情。
记不清从何时开始,“港台”两个字就是联系在一起出现的,其实现在想起来,台湾和香港的流行歌曲真是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更多留在印象中的当时的歌曲,想来大部分是台湾所创作。台湾又有两大唱片公司(我并不关心现在是否仍然如此):一“滚石”,一“飞碟”。(对应地,香港也有“华纳”与“宝利金”的区别)滚石重创作,飞碟重包装。滚石的《九大天王十二出好戏》的确要比飞碟的《相亲相爱》实力得多。当时的滚石虽然已经是“后罗大佑”的时代,而创作的掌门人李宗盛在艺术品位上不知要比罗大佑低多少,但在流行乐坛后者的才能已经足够用了。并且情感上我仍愿意把罗大佑和滚石看作同一个圈子。(在网上我绝对不敢自诩为罗大佑的“忠实歌迷”)还有娃娃、陈升。大概是93年罗大佑的“音乐工厂”莫名其妙地出了一张引起著作权官司的“罗大佑、王洛宾世纪大合作”,去年回家特别看了一下,其中陈升的几首歌中都有“助理:刘若英”的字样——不过相对与我要写的那个年代,这已经是很晚的事了。
飞碟里面的玉女掌门人是伊能静,那时人们喜欢伊能静,有些类似于现在中国人喜欢徐静蕾般的“全民运动”。虽然留在印象中的好歌不多,但的的确确当时很少听说有人特别讨厌伊能静(当然不是现在的那个写小说的家庭主妇伊能静)。不过这也真是飞碟的一大特点:后来小虎队“单飞”,飞碟包装的吴奇隆也是这样——当时吴奇隆并不比小虎队更少人气,但现在想起来类似《蓦然回首》、《祝你一路顺风》这样的“专辑主打歌”也真是难听。飞碟里面,仅有姜育恒算是个例外。姜之原唱《驿动的心》、《再回首》(后来李翊君的翻唱也不错)都堪称经典。尽管有人反感姜的“故作忧郁”,但必须承认的是其格调要比后来的黄安黄格选之流高跟多。
台湾的歌手中令人敬重的还有周华健,周华健的经典歌曲来不及一一细数,但从周华健的《花心》开始,也就是我听流行歌曲的下限之日。此后的歌曲即便偶尔关心,留在印象中的也不多,毕竟不属一个时代了。但那时的歌也并非都是好歌。“四大天王”里面,公认的“实力派”是张学友。的确,张学友、陈慧娴之辈也是当时香港最耐听的歌手。但后来逐渐知道,像《爱火花》、《相约秋雨中》、《吻别》、《人生何处不相逢》、《千千阙歌》这些好歌,竟然都是翻唱的欧美歌曲,不免会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不知道刘德华仅有的几首好歌《来生缘(国语:一起走过的日子)》、《真我的风采》等等是不是也是这样。黎明没有什么好说的,想象当时又蹦又跳地唱《对你爱不完》、《第四晚心情》这样姑且算是“歌”的那个银行职员郭富城,怎么也难和今天那个身材矮小的小老头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除此以外,还有两个香港女歌手的专辑我直到1997年都是一张不少:一是“实力派”的叶倩文;一是“偶像派”的周慧敏。我之欢喜她们二人,纯粹是个人的原因,讲不出什么理由来。可惜前者至今绯闻频传,事业低落;后者1997年不明智的移民使得她更是为人冷落。如今“复出”,毕竟已是徐娘半老,竟和梁雁翎相差无几,让人感慨岁月的无情。还有值得一提的“王靖雯”,由于还算个香港音乐的发烧友,当时凡是看着还算顺眼的新人出的专辑(比如至今仍然保持一份尊重却杳无音讯的王馨平),几乎是每出必买。手上就有当时王靖雯的粤语专辑《十万个为什么》和《容易受伤的女人》。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王菲”。后来王菲出名以后,有了解我的“收藏”(这里所说的专辑全部是正版)的学友慕名来借,听后大失所望。
昨天在网上看到孟庭苇怀孕两个月的消息,不免又是一番唏嘘。孟庭苇本人并没有太多的故事,但却是最符合当时我们这一代校园心境的歌曲。《你听海是不是在笑》、《风中有朵雨作的云》、《无声的雨》,今天听起来都是不过时的好歌,而且与我写这篇文章时北京的雨颇有戚戚焉处,还有《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那年冬季我到台北去时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孟庭苇(尽管这也是艺名)。还有同在“上华”的高胜美、方季惟和陈明真。高胜美前些日子来北京开演唱会,虽然未能去现场,但也的确还算关注,以表明对这位童年时曾关注过的歌手的牵挂。陈明真比周慧敏大两岁,由于经常露面反倒感觉比后者还年轻,她后来的转型虽有人反感但也在情理之中,对关心她的歌迷还算是负责。不像至今杳无音讯的方季惟——当年被误诊为癌症之后的消息,即便在网上搜索也查不出什么线索来——不知“小孩”现在在做什么?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写这篇没有什么学术含量的文章,是因为最近会不断地想起那个时代。我知道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以后也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藏和聆听这些曾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2006年7月31日
作者:祝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