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有關“筆墨”的問答
付家誠 / 答
謝謝!您提出很具體的問題,為了便于說的簡明扼要,就你提出的文字,我們來借用“問答”方式討論。
問:也读“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答:筆墨是藝術語言,沒有筆墨就不算藝術。一、具體畫面不可能是孤立的筆墨。二、就算是具體畫面“孤立”了筆墨,具體畫面也不能是藝術的畫面。三、就算是吳老先生主張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但筆墨也不是形式,也不是形式美和視覺美感。筆墨是藝術語言。四、筆墨的價值是藝術價值,無論具體的畫面是孤立筆墨,或者不孤立筆墨,筆墨的藝術價值同樣存在,其價值也不會等于零。只能是具體的畫面孤立了筆墨,具體的畫面的藝術價值等于零。五、中國書畫具有1600年的藝術實踐經驗證明了筆墨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其价值不可能等于零。如果批評只有畫面,沒有筆墨,歷來都是批評為“幼稚塗鴉”。
問:这里“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所指:1、画者具体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2、画面美感平衡所需要的形式需要。如果笔墨远离这两个部分,独立于此二内容之外,其价值:1、审美价值,2、视觉的艺术价值以及思想价值等于零。
答:這里我還要說明一下:事實上不可能存“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
1、“画者具体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實際上都是在“筆墨”的表現之中,如畫一只 鳥在天空飛翔,那么畫者則從筆墨中體現出海闊天空竟自由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當然這種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不可能是“鳥”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也不可能是其他什么東西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一定是作者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如果要講是其他什么東西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則是其他東西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與畫者無關了。作者只是一個“打工者”,盡管有什么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也不是藝術家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
2、“画面美感平衡所需要形势(式)需要”。您的意思是講畫面的形式美感,形式美的視覺美感,熟話講就是好看,漂亮。藝術美是心靈美,不一定是好看的,漂亮的,但是筆墨是心靈的話語,是用生命在敘述人生的命運,和生命的震撼力量,這樣的語言才是藝術語言,藝術語言是在筆墨之中,而不是在筆墨之外。
3、其實不是筆墨要遠離內容和形式,而是內容和形式消解了筆墨,使繪畫成為了圖像敘述的造型工具和技術,審美意識從心靈美降為視覺美,把藝術美轉換為工藝美,審美意識低俗和文化素質低下,造成思想愚昧,社會道德缺乏,不能講沒有與對藝術的誤讀無關。
4、其价值:1、审美价值,2、视觉的艺术价值以及思想价值等于零。正是“筆墨筆于零”所造成的。因為“筆墨”是藝術語,他承載著文化的內含,文化身份和民族精神。當然不是吳冠中講“筆墨筆于零”,“筆墨筆于零”了。當我們在再學習傳統中,再進一步的認識筆墨,開拓和發展筆墨。這對中國水墨畫寫意是一個推動。這不是復古,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復新。
問:中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筆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畫必然涉及筆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筆墨。喧宾夺主,筆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答:吳冠中這樣講,可以講是無理取鬧,假如我們講點道理,反問吳冠中:“舍本求末”是舍了什么本?喧賓奪主是奪了什么主?筆墨不是評審作品優劣的標準,什么是評審作品優劣的標準?這對吳冠中來講是一個未知數,在討論的三十年里一直是沒有講出來的話。
下面這一段分析:“这里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大师,用笔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他以批评的态度,点出评论家以评论笔墨为主,“舍本求末”现状曰:“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筆墨。喧宾夺主,筆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这是表明他对艺评的看法,认为艺术评论的视角出了问题,“其以厚者薄,其以薄者厚”。中国古代画家多以修身为本,很多画家都有修行经历,他们都重视内心觉性的成长,所以多有“下笔如有神”之说。现代画人没有这种经历,但是却采用传承的绘画工具和手段流于笔墨。评论人也没有修行经历,也以笔墨为主,扬长避短,此现状成为当代必然。懂古才有传承和发展,不懂古没有真传承,也不会有真发展,何况艺评?!”還算是一個思想。
1對“筆墨”的認識很重要,從西方“圖像造型”繪畫的角度講,筆墨是表現手法,從藝術語言來講,筆墨是文化。如同西畫的色彩,一直是在藝術的探索中發展。這是一個歷史存在的事實。沒人能否定,否定就是不尊重歷史,也不尊重事實。
2不存在孤立地評論筆墨,一件作品優劣,只有筆墨才能體現出來。筆墨是藝術標準,如果作為藝評,不評筆墨就失去了藝評的全部意義。否定筆墨評論,把筆墨孤立起來看,實際上是否定了作品藝術性,失去了藝術解讀和藝術美的欣賞價值。好的藝評,也是創作的作品,畫家要尊重藝評,是藝術探索的一張一馳,“其以厚者薄,其以薄者厚”的批評一定要針對具體事實,不能空泛而談。還屬學術探討應該是“有理有據”,“有的放矢”。
3、古代畫家的修為,也不能一概而論,每每一位畫家得成就,都是筆墨藝術語言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民族文化傳統,這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文脈不斷的根本。古人是古人經歷修為,今人是今人的經歷修為,在筆墨中能體現古人的修為,同樣也能體現今人的修為,這就是筆墨藝術語言的所在,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其意指筆墨是藝術的語言,自然有時代人的印跡,體現當代人之藝術風貌。
學習傳統不等于是學習古人的修為,而是學習傳統文化的知識和智慧。把古人當傳統是一種愚昧的無文化現象,這是對傳統的錯誤認識和不良的誘導。
4學習傳統才能反傳統,這是一個十分客觀的認識,不反對“反傳統”,但不同意不知道傳統而反傳統。“不知道傳統反傳統”這樣就會斷了自家的文脈。我認為吳老先生的“筆墨等于零”,大有斷了自家的文脈之勢。不可取唉!
僅此回復,作問答也有不妥,但只是為了敘述清楚一點,亦有不當之處,可再對照討論,謝謝并問好!
作者:fung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