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画“同源”但不同“流”

书画“同源”但不同“流”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书画同源”是指绘画和书法源于一处,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但是这种说法缺少实物证据……

首先,从我们掌握的实物证据来看,岩画为画之起源,距今约一万年以上;甲骨文为书之起源,距今约五千年左右。虽然书比画的起源晚了几千年,由于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象形是指用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如“日、月、水、山”等。许慎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因此在书画的起源和实用时期,书画是同源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文字必须向前发展。于是造字法上出现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因此书画在同源的基础上分流了,文字离“象形者,画成其物愈来愈远,文字实际上是由点划组成的符号……

后来,书画由“实用期”转入“艺术期”后,(大约在晋至唐宋时期)书画同源的“同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书画都是使用中国特有的文房四宝来进行创作。其二,书画都是运用笔墨传情。其三,书画都是运用同样的装裱方法来进行装饰。其四,书画作品都有作者署名,并被爱好者欣赏收藏。

当然在这个时期,书画在以上“同源”的大前提下也有不同之处(即“分流”之实),这种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创作方法上——书法在创作方法上是以“师人”为主(比如学习行书必须师王羲之……),而绘画则以“师造化”为主。(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朝范宽的“与其师人,不如师诸造化。”当时的画家大都有自已的艺术创作基地。)因此我们在认识书画同源的同时,还要弄明白书画的“分流”的实际情况。

总之,书画无论在“实用期”还是在“艺术期”,它们都有“同源”之处也有“分流”之实。认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只有我们弄明白书画“同源”但不同“流”的客观实际以后,才会明白书画的不同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

 

 

作者:蔺高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