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坦培拉绘画课程教案》
坦培拉技法是油画技法产生之前形成的一套有较固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的、系统、完备的绘画技术。
“Tempera”坦培拉是由音译而来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马克思多奈尔在他的《材料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一书中,对坦培拉绘画有权威定义:坦培拉绘画采用的媒介是一种乳液,乳液是一种多水而不透明的乳状混合物,含有油和水两种成份。
一、坦培拉绘画的发展概况
坦培拉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中世纪得以广泛应用于木板圣像画、壁画和羊皮纸上的插图。十三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奇马布埃将坦培拉绘画技术带到意大利,由此被更广泛传播。初至意大利时坦培拉技法主要被用于绘制拼板祭坛画。后来由他的弟子乔托完善发展了这种技术,提高了其表现力,出现了一个坦培拉绘画与湿壁画共同发展的辉煌时期。
除了乔托及其弟子们的写实风格之外,还有一个热衷于坦培拉技术与金银箔贴地技术相结合的装饰风格的画派“西耶拿”画派。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坦培拉绘画大师辈出。乔托、马尔蒂尼、洛兰采蒂、安吉利柯、菲利波、利比、弗朗西斯卡、曼特尼亚、乌切罗、波拉约洛、波提切利等,将坦培拉的绘画技法不断推向极至。
十五世纪初,弗兰德斯凡·爱克兄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发明了可溶入树脂的新型绘画媒介材料性能较坦培拉更易于刻画,易于衔接,收放自如,于是确立了油画在西方古典美术史上最重要的地位。此时的坦培拉技法因其自身缺欠在欧洲已逐渐退至边缘,尽管如此,仍有一批画家在锲而不舍地从事坦培拉绘画创作。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在当时的欧洲画坛,无论是学院派的写实绘画或印象派的直接画法,都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坦培拉、古典油画技法和印象派以后的油画直接画法,是具有联系的三大块架上绘画技法体系。它们之间从使用材料、方法步骤到技术要求都截然不同,是不能相互摹仿和彼此取代的。这三大块技法在欧洲的美术史中都担当过主角,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单从技法角度也可以将欧洲的美术史断代为壁画与坦培拉时期,古典油画时期和直接画法的油画时期,这三个时期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欧洲绘画史。
二十世纪的艺术继续沿着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所开创的道路向前推进。艺术方面出现了各种不同追求的风格流派,它们对坦培拉绘画产生解体性影响,绘画的写实性遭到重创。
跨入二十一世纪,架上绘画早已不是主流艺术了,坦培拉绘画技法应用更为稀少。
而我国对坦培拉技法的熟知和运用是近几年才展开的,部分美术院校开设了绘画技法与材料研究的工作室或课程,对坦培拉及其它欧洲传统绘画技法材料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们特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和严格的基础训练手段,为我们培养出了许多技艺娴熟、功力超群的画家和美术学子,只要我们以一种正确与虔诚的心态去学习、研究、借鉴、继承坦培拉绘画的技艺并以更加富有独创性的精神去自由开拓自己的艺术表现空间,则完全可以相信坦培拉绘画艺术一定会在中国画坛拥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魅力将人类情感的本质清晰地呈现出来。
二、技法特色
坦培拉绘画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由于坦培拉绘画的主要媒介剂是蛋黄或全蛋乳液,它于颜色干粉调合加水稀释后多层描绘在吸收性好、光滑洁白的石膏粉底上,色层相互折射映衬。虽含油而不光腻,虽含水而光泽闪烁,尤其用脱脂棉或软布将画面擦亮后,便呈现出一如绸缎般的悦目光彩。这种光泽与油画和丙烯画的光泽都不同,显得自然而柔和。覆盖的透明色层次越多,光泽越强而不刺目,更不用担心油画那样因反复施色而画面吸油使色彩变得混浊黯然。这是坦培拉技法独特的精彩之处。
在绘制过程中坦培拉技法的运用是有极大自由的,由于坦培拉乳液既溶油又溶水,因此它与颜料的结合及在画底上的运用是相当自如的。它多水则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则饱满沉稳,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适于精细描绘。无论是波提切利的细润挑线,还是怀斯的短线交叉;无论是凡·爱克的精致细节,还是柯尔维尔的丰富色点,都是非坦培拉材料所难以为之的。另外在绘制过程中,画法及步骤都可以相当随意,作画的持续性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没有等待,只要有精力和时间,画面一直可以进行下去,又随时可以停下来。
坦培拉颜料具有速干的特点,落笔后的几秒钟颜料就变干了,这使得你绘制的过程加快而无须等待,它不必受时间、条件甚至步骤的限制而随心所欲。刚刚画完一层,接下来就可以重复一层,而且效果立即显现,大大缩短了连续作画时间。
由于坦培拉绘画的干燥形式与其它绘画都不相同,它不单纯是挥发或氧化,而是类似凝固结膜。它能最大限度、最长久地保持色彩的鲜明与稳定,在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中变化最小,最缓慢,只要不遭受意外损坏,坦培拉绘画的寿命比其他画种要长出很多。其保存时间越久,就越坚固,不仅水不能溶,而且酒精、松节油、醋酸都难以使其溶解侵蚀,虽历经数载其色彩仍艳丽如初。
三、坦培拉绘画的教学实践
向学生讲授坦培拉绘画材料与工具的制备:
1.准备好材料,木板、布(旧麻布或棉布)、动物胶(明胶)、乳白胶、大白粉、熟石膏粉,再准备好所需工具大小锅各一,量杯、5公分宽刷、大调色刀。
2.向学生讲解并示范坦培拉绘画的制作程序。
第一步 配制浓胶(1:7)
用量杯或勺量一份胶对七份水。在第一只小锅中浸泡片刻使胶软化,然后在大锅中隔水加热,缓缓搅拌,至胶完全溶化,即可停火。胶不能煮沸。
第二步 裱布
预备一硬毛刷或粗布团,裱布时擦布用。如同中国裱画程序,只需留意不使布与板之间有气泡。板的侧面同时刷胶裱平。
第三步 涂白底
分四次薄涂十二层。
用刷涂,每层刷纹方向不同,两层如十字,四层如米字,交叉涂胶层。每层纹路方面不同,有利层层相结。
涂底程序:
第1、2、3层胶水比例1:8(1份胶比8份水)
胶粉比例1:1
第一层涂层,隔20分钟待干。即涂第二层,再隔20分钟涂第三层,需要三小时待干。
第4、5、6层胶水比例1:10
胶粉比例1:1
第三层三小时后可涂第四层,隔20分钟涂第五层,再20分钟涂第六层,第六层需隔夜待干。
第7、8、9层胶水比例1:10
胶粉比例1:1
每层间隔20分钟待干,第九层需隔三小时。
第10、11、12层胶水比例1:12
胶粉比例1:1
每层间隔20分钟待干。
系统介绍传统坦培拉技法,安排临摹课,首先制作坦培拉乳液;
坦培拉乳液是用蛋黄和水调制而成的。这两种成份比份的比例有三种,分别对应绘画制作的三个步骤,其平均值是1份蛋黄比6份水,也就是说这是圣像画所用乳液中蛋黄和水的总比例。
第一步 1:9
第一层颜色,亦称作“小湖”(顾名思义多用水),要求干后无光泽,这时需要9份水比1份蛋黄,这一步作画时,如水彩画一样,色彩适量,让水流动,平涂时不能反复刷。
第二步 1:6
第二层颜色需要1份蛋黄比6份水的乳液。第三层即透明层,是第三步的收尾工作,作用是统一先前各层颜色,这一层不用颜料,蛋黄和水的比例1比12。
第三步 1:3
最后一层需要粘稠的乳液,其蛋黄和水的比例是1比3,这种粘稠的乳液能使无光泽的底层颜色跃现或产生轻微的光泽,但所有这些比例都是近似值,实践者最终应学用自己的眼睛把握精确值,但最好是少加水,每一步都是如此。
作画方法:
在作画的四个步骤中,使用颜色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小湖画法
把画平放,用8至15号的画笔有序而铺张地画法。面积大的用大笔,轮廓线部分和难画的部分用小笔,稀释颜色的目的是使第一层的色彩既丰富又统一。
2.直与交叉笔迹
就是用貂毛笔细笔画出密集的交叉笔痕,以便造成活泼的色彩变化,从最暗到最亮或者相反。貂笔细笔不应饱含颜色而应枯笔渴色。
3.透明画法
就是用扁笔在有颜色上均匀地、薄薄地罩上一层很稀的蛋黄乳液,乳液可略有颜色亦可无色。罩这一层的目的是改变下层色彩的调子和深浅反差。
4.勾边画法
用小号貂毛笔在已完成物象的边际反复涂抹,根据描绘对象的需要,使画面更加生动感人。
5.刮法
起到罩染效果,使色彩统一,同时出现偶然性,也可有目的去掉不理想的色块和色粉渣子。
在完成临摹作业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写生,先画静物(三周),再画人物头像(四周),以此熟练掌握坦培拉技法。
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坦培拉绘画的创作(六——八周),要求学生运用现代绘画构成表现非古典题材,结合运用坦培拉技法,使传统坦培拉绘画充分展现新时代意义。
作者:龙志和油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