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山水画论研究4
七、绘画名手甚多,而且画风相对统一,是中原古代绘画最突出的画派之一。 八、理论体系完备。有《笔法记》、《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以及相传的几部山水画诀等著述,从技法至理论的升华,全方面地阐述了这一画派的基本观点。尤以《笔法记》、《林泉高致》等最为知名,成为北派山水纲领性的理论文件。
山水画论固然是从山水创作中总结升华的,在千年之后,从画论的角度去审视这一段历代,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到历史的脉搏,而且,北派山水画论还具有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直到现在,对我们的山水画创作仍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我们对荆浩所知甚少。他字浩然,隐居于太行洪谷,称洪谷子。他的故里,据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1059年序)说是河南沁水,而稍后的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约1076年成书)、徽宗的《宣和画谱》(1120年序)都说是河内,南宋的《直斋书录解题》说是沁水。后人因对地名的理解不同,说法也有分歧。有说是今日山西沁水人的,有说是河南济源人的,也有说是河南沁阳人的。一般据元人方回所说,认为荆浩老家在济源。荆浩墓遗址也在今济源县城东北。(但《沁阳县志》里却无荆浩的记载,反而见于《沁水县志》和《济源县志》)
荆浩早年儒业,博雅好古,通经晓史,属诗文。工画佛像,尤长于山水。早年或颇有鸿愿,到了五代,却因政局多变,便退隐不仕。清代编纂《全唐文》时,说荆浩“北汉时隐太行洪谷”,似属孤词单说,未见旁证,但我们疑心清人自有根据,而且现在也没有否定此说的直接证据,似可备一说。“隐于太行山之洪谷”,自称“洪谷子”。洪谷在林县,林县旧称林虑,“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这里是太行山上风光最好的地方。《笔法记》撰于荆浩隐居洪谷时,称“水晕墨章,兴吾唐代”,荆浩大概是以唐代遗民自居的。故宋代画学著述颇有称其唐人的,新旧唐志也都著录荆浩的著述,“从其志也”。
隐居洪谷之前,“尝于京师双林寺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双林寺在开封,画壁时间当在唐末五代初,惟具体时间已不可考证。荆浩长于山水,这壁佛画是他亦长于佛道人物的证明。《宣和画谱》记录的《秋景渔父图》三、《山阴宴兰亭》三、《楚襄王遇神女》四,从画名来看,估计都是人物画。
隐居洪谷之后,曾为邺都(今河南安阳附近)青莲寺沙门大愚作画。大愚以诗求画:
六幅故宾建,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迎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荆浩画成,报以诗曰: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刭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荆浩的诗,仅此一见,似乎谈不上十分高明。从他们往来的诗句中,可知荆浩为大愚画了六幅画,大约类似于后代的林松怪石图,一泓清泉从山石间喷涌而出,林松之后是野云远峰。荆浩一生的行事,除了他的这些创作和撰写的画论之外,我们就别无所知了。
现存的荆浩画据传有五幅,一般认为,《匡庐图》和《雪景山水图》与文献记载的荆浩风格比较相似,较多地体现了他山水的大致风格。
荆浩在当时的名声极大,历后世而不衰。关仝、李成、范宽都师荆浩而自成一家。人称关仝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李成则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范宽则峰峦浑厚,势壮雄强,抢笔俱匀,人屋皆质。他们三人被称为“三家鼎立,百代标程”,影响很大,以至于“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相对来说,范宽的影响小一些,关仝更逊一筹,李成的影响最大,北宋的许多名家如燕文贵、屈鼎、许道宁、郭熙、朱锐、王诜等,一般都认为属于李成的传派。溯本求源,这些画家,都源出于荆浩,也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荆浩的影响。荆浩为宗师的北派山水几乎主宰了整个山水画坛。
第一节:《笔法记》的画学思想0|6YP1wQ+Y \ xN- 荆浩最为人熟知的著作是《笔法记》一卷。在书中荆浩假托与一位神仙式老人进行对话,在对话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绘画主张,其理论核心是所谓的“度物象而取其真”,要求透过自然的山山水水,把握和感受到天地之间的根本原理,并形之于画,这是庄子所说的天地大道,后来被苏东坡等人称之为“常理”。并随之展开有形病与无形病的讨论,提出“用笔四势”和“神妙奇巧”的品评标准,最终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山水画创作和鉴赏的“六要”。从北宋末年《山水纯全集》的引文来看,《笔法记》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损伤,个别地方已经很难通读,而文章所表达的基本大意仍然是很明确的。
作者:李岳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