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什么宋、元时期南方窑口火石红现象明显存在,北方窑口火石红现象极为少见,难道北方窑口的胎土中没有铁元素存在?其不能产生火石红的原因仍然是胎内水分含量的问题。浙江和景德镇都是地处长江以南,气候特点是阴雨天气较多,空气湿度较高,在高湿度的空气环境中,胎质含水量相对较高不容易干透,而北方地区河北省、陕西省长年干旱少雨,空气比较干燥,胎体很容易凉晒干透,与南方窑口相比其胎中含水量相对较低,因此即便胎质中含有较多的铁元素矿物质,由于缺少足够的水分也不能产生火石红现象。
(三)同为景德镇窑为什么唐代以前烧制的器物上见不到火石红现象,宋、元、明、清、民国都能见到火石红现象,现代实行室内烘干技术以后,又见不到火石红现象呢?唐代以前是因为工艺技术落后,胎质粗松,胎内水分含量低、散发快,现代是因为工艺先进,采用特殊干燥技术,胎内水分含量低,其原因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
(四)同为景德镇官窑烧制为什么宣德时期火石红现象较为普遍,而早于宣德的永乐时期比较少见,为什么成化时期火石红普遍少见而晚于成化以后的正德、嘉靖、万历又较多见?为什么同一时期官窑器火石红较少见民窑器物较多见?为什么同一时期厚胎器火石红较多见薄胎器极少见?行内人都知晓,明代官窑宣德时期同类器物胎都比永乐感觉厚重许多,这已成为鉴定区分永乐、宣德无款官窑器的一条参考依据。成化时期的胎薄体轻最为突出,有“成化无大器、无重器”之说。成化以后的正德、嘉靖、万历制胎大多比较粗糙厚重。明、清二朝的官窑制瓷因都为朝廷使用,不计成本、不求利润,力求精、细、好,与同期民窑相比都比较精细规整,与民窑同类器相比胎比民窑薄轻,为了确保成品率,胎不干到一定的程度不能入窑。以上疑问集中到一点就是胎厚胎薄的问题,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胎厚含水量多不易干透,入窑烧制时胎内水分含量和比率仍然比薄胎器物高出许多,最终结果厚胎器比薄胎器火石红现象的机率同样高出许多,这样的结果也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了。
(五)为什么在中国南北方许多窑口数千年来所烧制的陶器上不见有火石红现象?宜兴的紫砂器从明代开始烧制以来,历经数百年,但是也没有见过带有火石红现象的器物,难道这些陶器和紫砂器胎质中都没有铁元素矿物质吗?为什么元末明初一直到民国景德镇民窑有一些胎虽较厚但较为粗松,这类器物上的火石红现象较为少见或很轻微,难道胎质粗松铁元素的单位含量就降低了吗?以上这些疑问的答案仍然是胎内水分含量的关系。陶胎器、紫砂器、粗松瓷胎,它们的胎质内铁元素及其矿物质的含有是毫无疑问的,由于陶胎、紫砂胎、粗松瓷胎的胎质都比较粗松,水分的散发较快,即使含有少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时也能在较短时间快速分散蒸发,最终不能产生火石红现象也是顺理自然了。
六)现代烧制的瓷器为什么也能出现火石红现象
根据笔者了解分析,现代瓷器出现火石红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个别投资少、生产设施比较落后的个体小窑,仍采用比较落后的烧制工艺,制胎较厚重,采用自然干燥,胎体不能干透,入窑烧制时胎内仍然存有一定量的水分,烧制出来的瓷器必然会出现火石红现象。二是器型过大,胎体过份厚重,虽然采用了较先进的干燥技术,但仍然不能达到干透的要求,由于胎内水分含量较高,烧制以后也能出现火石红现象。笔者2000年购买一对来自景德镇到当地展销的艺术瓷大瓶,高138CM,口径35CM,足径30CM,重达48公斤多,在无釉的砂底上出现火石红现象。三是造假者掌握了烧制火石红的基本原理,人为控制水分含量,为了谋取利益刻意制造火石红现象,以达到蒙人骗钱的目的。
七)为什么同是景德镇窑烧出来的瓷器,但是宋、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瓷器上的火石红颜色为什么不完全相同呢?笔者认为有内外二个方面的原因:其内因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景德镇窑胎土采集地变化或胎土配方变化,导致了胎土中所含矿物质发生了变化。其外部因素即外界自然界空气、水分的影响即自然氧化老化的问题,这一变化虽然比较细微比较缓慢,短时间内不很明显,但是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历经数百年、上千年后,从外观直观给人感觉古旧深沉,颜色浓重。它的这种变化与古瓷器的胎釉变化是同步进行的,原理也是相同的。
四、古瓷火石红揭秘
通过以上对古瓷火石红现象的探秘、解秘,古瓷火石红现象产生变化的内外因素,已经逐渐清晰了,但是真正的彻底揭秘还需要弄清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火石红生成变化的原理过程:
古瓷火石红在烧制过程中,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很神秘的变化过程,只能根据已知的许多现象做出慎密的分析推理。陶瓷的坯胎在入窑烧制时必然含有微量的水分,水在高温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分解为细小的水分子,并开始向能够通透的部位游离溢散,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烧制的是不施釉的陶胎或粗瓷胎,由于胎质粗松、通透性好,水分子在极短的时间即能通过胎体表面分散消失,由于水分含量少,排出的太分散,瓷或陶胎体内虽然含有矿物质,但是在没有足够水分携带的情况下无法排出到体外或排的量太微小了、太分散了,达不到能够显示出让人看到比较醒目的火石红颜色,这就是陶胎和粗松瓷胎火石红现象不明显的原因。
但是,如果烧制的是胎质比较致密的瓷胎,胎体内外全部施釉,在烧制的过程中,因釉质粘稠致密程度比瓷胎更高,水分子不能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水分子只好向就近的胎体缩釉点、气孔、胎裂空隙、釉薄部分少量疏散逸出,最后大量的水分子都沉集到无釉的底足部位,由于密度大、浓度高,重新形成液体水分,从底足胎釉交接部位渗出,如果是无釉的砂底,则从砂底上分散溢出。马广彦先生在《古瓷火石红辨》一文中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散场效应”比较恰当生动。最终水分子从胎体中任何部位流出的量和浓度的大小与出窑后火石红颜色的浓淡变化是成正比关系,排出的水分少,随水分带出的矿物质就少,排出的水分多,随水分带出的矿物质就多,这就是我们现在从实物上能够看到的缩釉点、气孔、胎裂孔隙,釉薄处火石红颜色较浅淡,露胎砂底火石红呈弥漫的散状分布,底足胎釉交接部位火石红呈浓重的环状渗出,这就是火石红现象生成最真实的终端展现。那么火石红颜色变化是在什么时间形成的呢?笔者认为应该在窑温逐渐冷却的过程中逐步变化形成的,在出窑时已经定形。
二)火石红生成变化的内因物质因素和外因其他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火石红生成的内因物质因素主要是水和矿物质,二者缺一不可。所含矿物质种类不同,含量浓度高低,可以直接关系到火石红颜色变化的不同,这也是各个不同窑口烧制出来的瓷器所出现的火石红颜色有所差别的原因所在,因为它胎体内所含的矿物质不完全一样。但是不管含有哪一类矿物质,在没有足够水分的情况下,火石红是不能生成的。火石红生成变化的其他因素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先天变化因素,即高温因素。在烧制过程中,通过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使胎体内的水分和矿物质熔化在一起流散出体外,冷却后生成火石红。二是后天变化因素,即自然氧化老化因素。瓷器烧成出窑后,先天已经生成的火石红,经过长期的冷、热、风吹等诸多自然环境因素发生一定的氧化、老化等物理化学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很细微,需经百年、数百年,才能用肉眼观察到,年代越久变化越大。
(三)火石红生成,水分和矿物质的量、比率,以及矿物质的种类是什么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需要采集大量不同朝代、不同窑口,带有各种类型火石红表现的代表性实物标本,进行化验,得出准确数据,建立数据档案。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科研工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的飞速发展,这些问题都将得到明确的答案。关于生成火石红的矿物质种类问题,近些年来藏界同行有人推断是铁。根据目前已知铁、铜经过高温氧化反应所产生的颜色变化,以及铜铁在瓷器颜色釉烧制上的使用,对照各朝代各窑口实物上火石红颜色的不同差异,目前不应该简单断定是铁,因为不同窑口不同胎土中矿物质的含量肯定不同,即使同一窑口不同朝代胎土配方也有所变化,矿物种类及含量也会相应变化,有的可能主要含铁,有的主要含铜,有的可能铜铁都含有。应该根据各窑口胎土中铜、铁矿物质的含量情况,分别判定是以铁还是以铜为主,在没有进行实物化验以前,应以通称为矿物质的说法比较妥当。
五、结论
综上分析所述,对于火石红生成变化可作以下三点总结:
1、火石红的生成是瓷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在水分的作用下与胎体内已经氧化的铜铁矿物质溶解,溢散出胎体外,在窑温逐步冷却的过程中生成火石红,出窑时已经定形。
2、生成火石红的矿物质主要以铜和铁为主,根据火石红的颜色变化,以红颜色为主的火石红,主要是含铜量较高,以褐色为主的火石红,主要是含铁为主,红褐色相间的火石红,应是铜铁都含有。要根据不同窑口、不同朝代,观察不同的火石红颜色,区别判定。
3、瓷器出窑以后,火石红也跟随着历史、自然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氧化、老化变化,年代越久变化越大。但是这种变化只能是陈旧、老化,不能改变其先天生成的原有颜色,这也与瓷器的釉色一样,不管经过百年、千年以后,青釉、白釉、红釉、蓝釉它的基本釉色不会改变。
通过以上总结,关于古瓷火石红的生成变化有了比较明确清晰的认知,随着藏界不断深入的研究,古瓷火石红的生成变化将会有更进一步新发现,对今后古瓷收藏爱好者在判定和识别真假古瓷火石红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六、用辨证统一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古瓷火石红现象
世界上任何事物既有它统一的普遍性,也存在不统一的偶然的特殊性,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正是如此。古瓷火石红现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明代宣德官窑器火石红现象较为普遍,但一些盘、碗类的薄胎器火石红现象也很少见;成化官窑器火石红现象普遍少见,但个别胎厚大器也存在火石红现象;宋、元期间南方窑口火石红现象较常见,北方窑口定窑、磁州窑火石红现象极少见或没见到。目前的没见到只能说明它的普遍性,不等于没有,说不定以后的出土发现找到了有火石红现象的实物,即便出现了这样的实物也只能说明是一个偶然的特殊现象,也改变不了现在人们所认识的普遍性这一事实。
关于西亚有些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许多都找不到火石红现象的情况,用分析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现象根本用不着大惊小怪,详细观察一下有火石红和无火石红它们是否是同一类的器物,如果有火石红的是大器厚胎,而无火石红的是小器薄胎这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同为大器厚胎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对这样现象再细观察它的青花颜色、装饰风格是否完全一致,如果存在差异,分析一下是否为了确保成品率在烧制工艺方面有所改进。
由国家文物局出版已故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中提到宋代期间磁州窑观台遗址即发现先烧生坯再上釉入炉两次烧成的烧制工艺,在吉州窑遗址也发现素烧坯,证明也采用过两次烧制工艺。那么在元代的景德镇窑,为了提高成品率,是否在以后的烧制中也对一些对外出口的大件重器采用过这种两次烧制工艺呢,这应该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多方位的去思考分析,如果在以后元代景德镇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和证实采用了两次烧制工艺,那么西亚国家所藏元代大件青花器见不到火石红现象的谜底也就不难破解了。
最后提醒爱好古瓷收藏的广大藏友,现在新瓷器上能够烧制出火石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还没见到烧出底足环状渗出的火石红实物,笔者认为这也并非难事,因此在购买藏品时切莫过分迷信火石红特征,应该全面的综合分析判定,以免上当受骗。同时也不用大惊小怪,虽然目前已经能够烧制出火石红,但是造假者永远也烧制不出与古代某个特定年代完全相一致的真火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