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拣漏切莫听故事

 
 
                                                 不少人捡漏靠“听故事”

  由于古玩艺术品没有统一定价,其价格也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捡漏一直是古玩收藏中经久不衰的话题,甚至在古代就有捡漏这一说法,但为何近年来捡漏会让人“谈虎色变”呢?有资深藏家指出,捡漏实际并不容易,真正能捡漏的人必须具备远远高于别人的眼力,才能发现被低估的珍品。近年来,不少人跟风玩收藏,但是却没有沉下心来学习、研究
 
       南宁的董先生退休后就开始玩收藏,平时他不喜欢看理论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判断,古玩街、旧货市场、古玩地摊、废品收购站、农村,这些都是董先生寻宝、淘宝的去处。董先生买东西都是靠捡漏的方式,“我靠退休金生活,拍卖会是去不起的,只能通过自己的眼光来发掘别人看走眼的宝物。”董先生说,他每年都会买5~10件古玩,瓷器、书画等门类都有。

  近年来,博物馆或是其他一些单位都会定期举办一些免费鉴宝活动,董先生就趁这些机会带上几件近期收到的“宝贝”去请专家鉴定,但是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很快就被否定掉了。
,他们所谓的捡漏,更多的是“听故事买东西”。
 
       对于这样的结果,董先生很不服气,“我都是很认真地向卖主了解情况,打听清楚东西是怎么来的,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东西是真是假”。董先生曾经在一个县城的农贸市场买了一件青花花瓶,当时卖主称自己祖上在清朝时期曾出过一位状元,东西就是那时候祖传下来的。董先生查阅了当地的县志,发现清代时期当地确实有人中过状元。因此,董先生确信这件花瓶出自卖主所说的传承关系,以几千元的价格买了回来。经过鉴定,这件花瓶实际上是上世纪90年代制作的工艺品。在鉴定现场,董先生与专家理论起来,说起这段“历史渊源”,专家让董先生仔细看花瓶上的诗,其中有好几个字是简体字,他这才心服口服。

  对此,资深藏家丁敢谈到,近年来,不少抱着投资获利心态,或是对淘宝猎奇有很大兴趣的人士也加入到收藏行列,他们的收藏行为缺乏系统研究,听到别人所说的什么故事,就会信以为真,还以为自己捡漏了,这也造成了在许多鉴宝活动中,绝大部分的捡漏品是假货的尴尬。 收藏市场成熟难捡漏

  现如今,真的没有捡漏的机会了吗?这样的说法是否过于绝对呢?也有藏家指出,应该客观看待当前古玩收藏市场上捡漏概率低的现实,同时以平常心来对待收藏。

  苏均说,现在这波收藏热,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渐渐开始酝酿,2005年以后迅速发展,现在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即便是普通的大众,也知道家里有个古董或许可以卖个好价钱。在这种情况下,捡漏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杂项藏家覃雨芳也谈到,不相信捡漏,最关键的原因是目前造假手段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有一次,覃雨芳在北京一家古玩店见到一尊唐代仕女俑,感觉很有可能是真品,当时店主卖的价格才是市价的1/3,说是一位客人拿来换东西的。覃雨芳以为店主或许并不知道这件艺术品的真实价格,于是买了下来。可是,经过专家鉴定之后,这件艺术品的破绽露了出来,仕女俑的上半部分是真的,下半部分是后来做上去的,估计是一件残损品。如此一来,其市场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覃雨芳的捡漏心理,非但没有给她带来惊喜,还造成了经济损失。

  覃雨芳说,因为有了利益的趋势,造假、制假、售假已经成了一条产业链,必须是市场人士才能掌握到尖端的识假技术。对于这种市场情况,喜好收藏的人士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千万不能抱有侥幸捡漏的心理,特别是一些价格较高的藏品,更是要三思而后行。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