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我在香港过端午节, 6月23日往香港文化博物馆参观了 “毕加索艺术馆珍品展”。
尽管5月已经过去,但作为“法国五月”艺术节系列节目的重头戏,“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珍品展”在香港仍然令市民趋之若鹜。6月底之前的网上订票早已被一抢而空,许多游客只好一早便赴展馆,争取买到当天出售的有限数目的入场券。
作为世界最伟大的画师之一,毕加索一生留下了数万件不同的作品——和其他画家不同的是,毕加索的作品风格多变,而且涵盖了不同的流派。香港文化博物馆助理馆长胡佩珊介绍说,在与法国方面沟通之后,双方精选了56件毕加索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49幅画作,还有7件雕塑,涵盖了毕加索70多年的创作历程。
这些作品包括了毕加索在蓝色、粉红、原始、立体主义、新古典和表现主义等时期的经典作品。展品也按时间顺序,排布于两间展厅内,方便观众梳理毕加索不同时期画风的流变。
很多看完毕加索画展的人,都会惊讶于毕加索在14岁时的两幅油画《赤足的少女》及《戴帽的男子》。要知道,此时距他开始跟随父亲研习装饰画,不过三年时间。两幅画写实风格浓郁,受西班牙画家委拉斯盖兹(Velasquez)画风影响颇深,注重肌肤纹理和衣褶等细节的真实。人们很难想象,毕加索在如此年少之时,已经可以像优秀的成年画家那样娴熟地展现写实风格。
从毕加索后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学院训练的规范。其中第一次重要改变是在毕加索19岁离家往巴黎后,他受好友的自杀触动,渐渐开始注重色块拼贴及阴影重叠,以色彩比拟心境和情绪。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男子肖像》。
粉红时期之后,毕加索作品在1906年左右转入土黄色元素,这一时期他吸取了更高的主题,伊比利亚艺术或加泰隆尼亚古罗马雕刻的简约和原始风格,把空间与造型尽量简化,从而开创了非常“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有早期立体派的代表作《亚维农的少女》和《有胡子的男人》(1914年)。
在展馆里,《戴帽的男人》、《男子肖像》和《有胡子的男人》三幅画作并置,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馆长巴尔达莎莉认为,这三幅画非常好地解释了毕加索在20年间,如何抛开早期现实主义画风,开始“反抗”写实主义者对“真实”的定义。巴尔达莎莉提醒说,毕加索画风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及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即使游客并不了解背景,也会发现,《有胡子的男人》看起来已经“非常毕加索”,包括将物料(如破布)的日常性掺入画中,又如色块的无规则拼接——对于一个不了解毕加索的人来说,很难会把这三幅作品归为同一位画家名下。
随后,在1924~1932年间,毕加索在为芭蕾舞剧《墨丘利》设计布景和服饰的过程中,又开始展现出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他在1924年创作的《桌上的曼陀铃》加入了富有动态的曲线,从而打破了立体派画风,这一时期的《沉睡的女子》(1927)、《手持尖刀的女子》(1931)以及《坐红色扶手椅的女子》(1932)均体现了一些不安、诡异且像梦境般的人物。
如果说毕加索有反叛精神的话,可能不是在作画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他对于生活的态度上。二战时期,他愤愤于纳粹暴政,隐居于世。但这一时期,他完成的画作《捉龙虾的男孩》、《小孩与鸽子》以及雕塑《猫》等,却并非蓝色画作,反而是处处体现温馨家庭的意象,显示画家希望在乱世中寻得一处宁谧居所。
或许这正是毕加索被世人所景仰之处。他的一生勇于探索和创新,而他的作品,不论何种风格,均带上了明显的传记色彩,反映出社会划时代的变迁和冲击,同时他并非被动接受现实,而是以画为书,记录了自己以朋友、情人、父亲、名人和社会观察家等不同身份的所见与所闻。
毕加索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出大量的画作、雕塑、版画、素描和陶瓷等,被誉为现代艺术史中最多产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但是如果抛开艺术流派而言,他的数万幅作品也足以组成一个非常珍贵的历史博物馆。
《坐红色扶手椅的女子》 1932年 (油彩,画布 130×97.5cm)
毕加索刚过完五十大寿,他正试图超越以往的风格创造某种绝对和终极的东西。
《赤足的少女》1895年 (油彩,画布 75×50cm)
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从绘画技巧上来说,毕加索让人物正面端坐,却又巧妙隐藏了椅子与地面的空间关系。
《罗森贝尔格夫人与女儿的肖像》 1918年
《忧郁的男子》
《信的阅读者》
《抽烟斗的男孩》
《人体素描》 1921年
《草地上的早餐仿莫奈》
《和卡车玩耍的孩子》
《画画的保罗》 1923年
《扮丑角的保罗》
模特保罗时年4岁,是毕加索的第一个孩子,毕加索以轻快的笔调勾画出保罗的表情以及简洁利落的身形,构图单纯,富有装饰性,毕加索在其中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感受.
《女子头像》
《半身女子像》
《头像》
《男人头像》
《毕加索的女儿玛雅》
《女孩与玩具船》 1938年
《坐着的年轻女孩》
《看书的女子》
《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 (18岁时的玛莉·泰瑞莎在巴黎)
《农牧之神展现沉睡妇人》 (版画)
《有胡子的男人》
《抽像》
《雕塑家》
女子头像》
这件作品是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探索在雕塑领域的体现。通过《女子头像》,毕加索尝试在三维空间中呈现了他的独特风格
《金属立体》
《公牛头》 (青铜雕塑)
《朵拉·玛尔肖像》 1937年 (油彩,画布 55.3×46.3cm)
这幅作品创作于毕加索的蜕变时期。诗人余光中曾将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概括为“四肢异位、手脚交错、五官互调,画丑为美
《玛莉·泰瑞莎肖像》
《拥抱》 1970年 (油彩,画布 146×114cm)
以下是关于毕加索生活的摄影作品;
会场内毕加索大照片
会场内
会场内
会场内
会场进口处的男女老少
我在会场大门海报前留影
作者:moywillie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