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隐喻思维与中国古典园林

隐喻思维与中国古典园林

1 隐喻思维

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也叫暗喻,是相对于明喻的一种修辞方法,隐喻思维则是一种隐喻式的思维方式。隐喻思维具有模糊性、概括性的特点,是“只可意会”的直觉感悟,常有难以言传之感。

11语言学中的隐喻

“人类本性有一个特点,人们在描绘未知的或辽远的事物时,自己对它们没有真正的了解,或是想对旁人也不了解的事物作出说明,总是利用熟悉的或近在手边的事物的某些类似点。”⑴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辞学〉〉中最早对隐喻作出阐述,他认为,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运用已知的概念去了解和把握新的事物或概念,且往往是用具体的反映一般的、用形象的反映抽象的、用简单的反映复杂的、用熟悉的反映陌生的。所以,“从语言学及构词法的角度来看,隐喻最为基本的内涵表示一种意义的转换或转移。”⑵“隐喻是一种认识的工具,这种认识是增加性的而不是替代性的。”⑶通过隐喻,原始人从自身出发,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逐步地认识了这个大千世界。在这过程中,不仅发展了语言文化,还发展了自身,从而有了现代人以及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

12 隐喻思维与“观物取象”意识

“隐喻思维是人类最根本的思维方式。”⑷“从语言起源的角度来看,原始人类的思维主要表现为一种神话思维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就是一种前逻辑的隐喻思维”。⑸ 在人与自然基本上处于混沌状态的原始社会,人们以自身为依据,推己及人地联想自然之物,又通过观物取象的方式反过来解释自身的构成、发展、变化,这种原始的思维方式被称为“隐喻思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这种隐喻思维演化为“观物取象”意识。针对原始人心目中的人与物关系,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不能区分思维主、客体的阶段,“原始人倾向于以隐喻的方式看待他们所生活的外在世界,视万物为一体。”⑸ 比如,原始人认为江河是大地的血液,草木是大地的毛发等等。在人类走入文明社会之后,隐喻思维作为原始思维的遗存在我国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众所周知的周易就是隐喻思维的一种表述,八卦分别代表天地、水火等意象。

隐喻思维遵循的是一种“以己度物”的原始思维规律,也就是一种通过类似关系推导出另一命题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原始人的一种典型性思维特征就是“身体化活动”,也就是“体认、体会、体悟、体味、体验”,即把人作为认识周围事物的标准。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实指的就是原始人认识事物的隐喻思维方式。

13 隐喻思维与艺术

    在我们的文学艺术中有一些独特的修辞手法,所谓象征、比德、寓意,其实这些无不是隐喻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意大利文化哲学家维柯说过一句颇令人费解的话:“人通过理解一切事物变成一切事物,人通过不理解一切事物变成一切事物。”维柯以其“诗性”的眼光看到了隐喻思维的重要意义,认为一切语种的文化在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达方式时,都是用人体各部分以及感觉来隐喻的。他指出:“最鲜明最必要最常用的比喻就是隐喻,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语种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的事物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人体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觉和情欲的隐喻来形成的。人在无知中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因此,正如理性的玄学有一种教义,说人通过理解一切事物变成一切事物,这种想象性的玄学都显示出人凭不了解一切事物而变成了一切事物。⑹

看似难懂的话,实际并不难理解。以竹为例,人通过理解竹子的虚心有节而将人的品格物化为竹,人通过不理解竹子作为植物的生理特点而将其神圣化,从而将只有人才具有的道德情操凝结在竹子身上,使竹子成为自身品格的化身。莲花高洁、牡丹富贵、柳丝缠绵、磐石坚定等等,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语言中比比皆是,如果人类用真正理解一切事物后的科学的语言来替换掉文学艺术中的充满隐喻思维的语言,那么,我们的文学艺术大厦将轰然倒塌。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是如此,如人类最早的雕塑“石维纳斯”是对原始人的生殖能力的象征;人类早期的洞窟壁画也是寓意狩猎的成功;国画中雅俗共赏的岁寒三友、耄耋(猫蝶)长春、玉堂富贵等题材,以上种种无不是隐喻思维的一种表现。从这点上来看,科学是一种向自然求索、追问的态度,而艺术则是在自然中浑然忘我、自由嬉戏、快乐生活的态度。所以,艺术是使人类保持童真的唯一途径,而隐喻思维是艺术得以产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2 隐喻思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在园林艺术中,人类找到被自然环抱的自由自在、放纵逍遥的感觉,如同婴幼儿在母亲怀抱中的娇憨。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古代文人在漫长的扼杀人性、压制思想的封建社会如何保持人格尊严、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平衡?园林无疑是一个能够忘掉世俗凡尘、投入地自由嬉戏的绝好去处。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古代文人或屡试不中之后对社会环境的失望,或学而优则仕之后仕途险恶的忧患,这些都促使他们苦苦地探寻自身生存的意义,并在艺术创造中表述自己的体验和认知,而园林这种艺术形式最能形象、具体、全方位地表达出其所思所想。文人隐逸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报国无门、治世无路的情况下,他们只得将全部才华倾注到园林艺术中(仅限于有造园条件的文人),所以,常常治园如治政,如拙政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即为一鲜明例证。如此,园主人(或造园者)的精神世界必定会在园林中有所展现。

21隐喻思维赋予古典园林以人的精神

在我国,由于隐喻思维的根深蒂固,古人对于自然采取的是一种感悟式地、整体把握的认知方式,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体认、体会、体悟、体味、体验”等直觉的“观物取象”式的认知方式,它可以超越逻辑,使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万物相契相合。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儒家“比德”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看就是隐喻思维,自然山水隐喻着人的品格、道德。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维模式,实质上也是隐喻思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相互隐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庄子们的发现,到了魏晋时期为广大士人所认同,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山水之无边壮美,向内发现了精神世界之无限瑰丽”(宗白华语),自然山水园----中国古典园林正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所以,可以认为:借助于隐喻思维,自然山水园----中国古典园林化为人类心灵的外延,换句话说,自然山水园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信的民族,所以才不会在本土产生宗教。在中国的原始思维中,人就是自然的核心,人的精神就是自然的灵魂。人在自然面前不是谦卑的,而是自由自在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吾心即宇宙。这一点,从原始神话传说中就可以看出来。最早的人----盘古孕育在混沌中,这个混沌就是最初的自然,而盘古是混沌的核心,他感到闷了,就劈开了混沌,形成了天地。之后,盘古死了,其身体化作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山水这些自然物。传说中的女娲作为人类的母亲,死后身体也化作山水草木等自然物。后面的一系列神话传说中,主人公死后身体都会化作自然的一部分。这些神话本身就是一系列的隐喻:自然是根源、是母亲、是摇篮、是家园、是祖先的化身,总之,自然的一切都是人的精神的体现。

在我国的神话中,主人公不是永生的神,是人。人生于自然,死后归于自然,人与自然是亲密不可分的,从“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的哲学思维出发,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适,寄托着人的自由、独立的精神。或大或小的园林中凝聚了人对自然的一往情深。所以,无论理解与否,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皆感同身受。所以,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多情。这正是“人通过理解一切事物变成一切事物,人通过不理解一切事物变成一切事物。”

而在西方创世说中,上帝是永恒的神,是主宰一切的万能的主,人作为其创造物,既可以象宠物一样被养在伊甸园里,也可以如丧家犬一般被逐出。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类也是被普罗米修斯创造庇护并为大神宙斯所嫉恨,人永远逃脱不了宙斯及诸神的控制与惩罚。所以,在西方的原始思维中,人有被遗弃之感(这可能与早期人类的迁徙有关)。对于他们而言,广袤的自然是流放之所、蛮荒之地,所以,西方整型式园林表现出与自然的对抗。

中国古典园林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隐喻,是对人的隐喻。它以巧夺天工的山水花木之美,表现了人的精神世界之美。

22隐喻思维拓展了古典园林的时空

古典园林这个艺术形式本身就是对天人同一的隐喻:好的古典园林是由人与自然心有灵犀一点通后合作而成的。且看古人造园的过程:相地、立基、掇山、理水、借景。相地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是山林地、郊野地还是宅旁地?地貌如何,植被怎样,根据自然条件立基以经营建筑,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深入地了解地貌及风水,根据自然地貌的起伏变化而掇山、理水,“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⑺总之,要以人心体悟自然之道,恰到好处地呈现自然之美。所以才有“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之说。

整个造园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不断地深入交流的过程。在造园伊始,人既是园林的中心,又是园林的一部分,相地时要根据地貌地况的起伏、藏露、湿燥等来考虑读书处、宴客处、抚琴处、挥毫处……,好的古典园林是天人同心、天人同德而造就的,其中处处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壶中天地式的小园,也能从中体会到超然世外的自得,拥有无限宽广的精神空间。如计成为吴公所造之园,“从进而出,计步四百,自得为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⑺

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一块山石隐喻着崇山峻岭,一汪水池代表着碧波万顷。小径的蜿蜒曲折,既模拟了自然的形态,又隐喻着古人的那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时空观念。使人身在园林之中,不是感到自身的渺小,而是感到自身与自然的相融,小我消失了,自身与园林乃至园外的自然(靠借景等手法,使园内外贯通)一起变成无限。

可以说这样说,借助于隐喻思维,在造园的过程中人使自身成为园林的一部分,也使园林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消融了人与园林、园林与大自然的边界,使古典园林的时空变成无限。

23隐喻思维深化了园林意境

意境是事物(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园林景观等)外在的表现与内在含蓄的意韵、情趣、哲理的统一。所谓“外在的表现”就是指事物本身,而“内在含蓄”则是指隐喻的内容。一切事物(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园林景观等)都是有形的、有限的、具体的,而它所生发出的意境却是无形的,无限的,抽象的,也就是说,平常的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人眼里,所隐喻的内容可以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意境是主体的情思与客体的形象交融,二者产生共鸣而产生的。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人之情与景之意相互隐喻,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古人造园时所倾心追求的就是意境,而意境借助于隐喻思维才能得以生发 

在造园的过程中,人不仅要对地貌地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细细体味环境氛围及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相地、意匠经营的过程就是与自然倾心交谈的过程。只有与自然景物心心相映,心领神会之后,才开始立意设计。正如园冶中所论“建堂要有圣人高山景行的品德高尚之风,筑亭应存贤者著书立说的襟怀淡泊之志。”⑺古典园林中的一景一物皆有所意蕴,所有的一切意蕴构成了意境,换言之是园林景物隐喻着人的思想、情感、情绪。

“是惟主人胸有丘壑,则工丽可,简率亦可。”⑺在设计时,因为主人(设计者)能够以己度物、寓情于景、以物比德,所以古典园林不只是自然的再现,也不仅仅是第二自然,而是如同中国山水画一样,是表现式的艺术,其中的一景一物莫不具有深意,古人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轮回、时空转换的领悟,这一切都在古典园林中得以体现。

这样,在古典园林中,由于讲究风水(风水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强的隐喻色彩)建筑各有意趣;由于重视比德,植物各有风采;由于强调象征,湖石各有佳态(“使顽者巧滞者通” ⑺)。隐喻思维赋予景物诸多的意义,恰似为其笼罩上一层神秘的光环,使物非凡物,景非常景,使我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得以深化

3 隐喻思维在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中的作用

隐喻思维不仅在造园时发挥作用,在园林欣赏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31隐喻思维使古典园林魅力无限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 隐喻思维方式使园林艺术作品(每一座经典的园林)更为个性化、多样化、模糊化,使游览园林的人获得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311个性化

历数每一座延续至今的园林,会发现它们虽然有许多共同点,然而又是那么个性鲜明,绝不雷同。这是因为,在园林意象的营造中融入了造园者个人的精神志趣,一个人的园林就是他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即使斗转星移、历经沧桑,后人还是能够透过岁月的迷雾,在某座园林独特的意象中,看到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毕竟,人性是永恒的。可以说,每一座古典园林都或多或少地隐喻着造园者的心灵,所以古典园林才会如此个性鲜明。对于这样的园林,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体悟、体味,也就是用隐喻思维方式去欣赏。我们对古典园林真正意义上的欣赏一是读懂了造园者的心,与之产生了共鸣;一是超越古人,思绪飞扬,从而领悟到更多的内涵与意趣(这是由于欣赏者的个性化而达成的隐喻)。

312多样化

在对古典园林的欣赏中,欣赏者的欣赏活动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不仅要会赏景,还要返观内心,与景相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使对同一座古典园林的欣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态而异,产生多样化的欣赏效果。在这个欣赏层面中,隐喻思维起着主导作用。

我国古典园林中比比皆是的楹联题咏在对古典园林的欣赏中起到了启发的作用。它不仅使园林增添了文化意韵、人文色彩,更通过它的表意功能给游人的观赏以提示,暗示着园林景物所隐喻的内涵,触发联想, 令人思接千载,神游四方,体验到园林中所蕴涵的无限意境,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13模糊化

    隐喻思维方式使欣赏者更充分地领略到古典园林的含蓄、微妙,使人们置身于其中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园林欣赏中的模糊化效果。

一个好的中国古典园林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游目骋怀,身心愉悦。春池秋水、花草树木乃至苔痕、雨迹这些自然的细微景物都可以成为诠释我们内心最真切最深沉感受的触媒。正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左右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 ,所谓会心处就是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状态。欣赏者在隐喻思维的导引下,模糊了自我与园林、自然的界限,从而游目骋怀,不知鱼乐还是己乐,也不知是我梦蝶还是蝶梦我,陶然于天地之间。

32隐喻思维使游园者兴致盎然

前面谈到:隐喻思维从多方面赋予园林景物以丰富的含义,那么,游园的过程就不单纯是一次游玩,而成为对于古典园林的一次解读,这使人们每一次游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吸引人们更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对园林的欣赏中。

由于隐喻思维的根深蒂固,在国人眼中,园林中的一丘一壑、一榭一轩、一桥一廊乃至一花一草皆有所寓意。所以对古典园林的解读决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穷尽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古典园林永远是多解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越多,游园时获得的解读越丰富,游园的兴趣越浓。游人通过“观物取象”式的思维加工,能在有限中发现无限、在平淡中看到深意。

人就是自然之心。阴晴雨雪、春光秋色、万紫千红、残花败叶,皆可看作人心灵的隐喻;无论是念头迭出、激情澎湃还是心平气和,皆可在景物中返观。园林作为人与自然同心、同德而共同造就的诗意空间,是以人为出发点,对自然的浓缩、提炼,其灵魂是人。园中人(无论主人或游人)如果心灵丰富、深邃,他所欣赏的园林则景致无限。

在园林欣赏中,若能使外在园林景物与人们内在的心理空间连通起来,达到人与园林景物不分彼此,圆融合一的状态,则我们的欣赏已是最高境界;如果常常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的人生的态度一定会是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

4        结语

隐喻思维这个概念虽然不是最早在我国产生,但它作为原始思维的遗存在我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观物取象”、 “以己度物”、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等传统思维无一不是隐喻思维的体现。在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的过程中,由于隐喻思维的参与,园林的时空得以拓展,内涵得以丰富,意境得以深化。在古典园林的欣赏中,由于隐喻思维的潜在作用,使游人获得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审美享受。

在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非自然化的今天,我们今后的城乡景观营造中,可以多多借助隐喻思维,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生机无限,真正做到“诗意地栖居⑼。

 

[参考资料]

⑴ 《新科学》[S] 维科著,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下册105

⑵ 《隐喻、修辞与科学解释》[S] 郭贵春  科学出版社 2007-8,第9

⑶ 《符号学与语言哲学》[S] 翁贝尔托·埃科著,王天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

172

⑷《语言与神话》[S] 恩斯特·卡西尔著,于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12

⑸《隐喻、修辞与科学解释》[S] 郭贵春  科学出版社 2007-8,第10

⑹《新科学》[S] 维科著,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上册238-239

⑺ 张家骥《园冶全释》[M]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143页、154189页、25页。

⑻《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  陈从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942

⑼《海德格尔的智慧》[S]刘烨 王劲玉编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13-223

 

 

作者:宗杰农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