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浅绘佛法之伏虎罗汉为党的十八大护航

在江苏省泰兴市中心仙鹤湾风光带的洗钵池旁,有一尊铜铸的伏虎罗汉像。此像与平常寺院里十八罗汉中的伏虎罗汉像不同,其面貌英俊、目光矍铄、神情祥和,散坐半依在一只猛虎前,一臂搭于虎身,手执经卷,闲散自在。老虎耳目低垂,半卧于地,一扫王者之气,温顺安详。这就是泰兴人耳熟能详的“伏虎禅师”,老人们都称其为“伏虎罗汉”、“禅师菩萨”,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神奇的传说。

  “伏虎禅师”法名法响,俗姓李,唐末海陵济川人(即江苏泰兴)。史载:“僧法响海陵李氏子,年十六出家于广福寺。”泰兴在唐时为济川镇,镇上有两座大寺院,一座是位于镇西郭家庄、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的水月寺;一座位于镇中,即建于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的广福寺。

法响和尚在广福寺出家后,潜研经藏,严守戒律,明了因果,以身作则,“爱惜米谷,虽污秽中必拾取洁而食之”。精进修持数十年,即得成就。饭后,法响和尚总在寺后一池塘为常住洗钵。他洗钵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他把钵一起放在一个大篮子里,浸在水中用一根棍子反复搅拌锤打。坚硬的陶钵到他手里变得就像棉布一样柔软,任其锤打成什么模样皆不损坏,洗到最后他还把钵的里面像翻布袋一样翻来覆去地搓揉浆洗,看得人目瞪口呆,镇中毁僧谤佛者皆被摄服。此池塘因此得名洗钵池。法响和尚常常独自静坐池边,凝视虚空,若有所思。此时总有白鹤伴其左右,和尚回寺鹤即飞离,长而久之当地人即称此地为仙鹤湾。

  唐时的济川镇四周荒凉,林深草密,时有虎患危害乡邻。镇中人常凑钱请猎户捕杀,皆无功而返,甚至被其所伤。法响和尚为众生和谐相处,择日设斋召虎,杖其胫背,从此,老虎在此地绝迹。法响和尚将虎赶走后,名声大作,被称为“伏虎禅师”,求法者络绎不绝。

  老禅师晚年“于济川镇南小孤山建寺以居”,不久圆寂。“涅槃后弟子造浮屠葬之,名伏虎禅师祠。”每逢天旱无雨,乡人们都会到祠中将老禅师像抬出求雨,“迎以祷雨无不应”。后来小孤山崩于江中,“伏虎禅师”祠便向北迁徙,清初“移县东南莲子荡”,建禅师殿供奉,当地人称“伏虎罗汉”或“禅师菩萨”。后此地便改“莲子荡”为“禅师殿”,即今泰兴市广陵镇禅师村。

  “伏虎罗汉”,这位泰兴历史上的高僧大德,历尽千年沧桑,至今仍活在泰兴人民心中,广福寺、仙鹤湾、洗钵池、禅师殿等遗迹犹存,已经融入了泰兴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中。

作者:中国老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