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的两大分支
自1910年第一件抽象作品产生后,在西方迅速发展,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形式,成为抽象艺术的主体。属立体主义分支的有:
1.用光线粉碎物体实质,表现现代感觉和速度的未来主义(1909-1915)
2.用铁丝、玻璃及金属片等材料,以长、方、圆及直线组成非形象的形象的构成主义(1913-1917)
3.不去观察对象,凭感觉和寻找所谓新的象征符号,去描绘直接感受的绝对主义(1915)
4.完全以三原色或黑白灰的直角形色块与直线构成画面的新造型主义(1917)
5.反对再现自然,又要从自然出发而进展到抽象的具体艺术(20世纪20年代)
6.以平涂的色带或色面构成愈发简单的、纯粹图形的抽象形式主义(20世纪50-70年代),如硬边艺术、色面艺术、最低限艺术等
7.用几何图形,通过人为的光色处理,造成视觉上差错的光效应艺术(20世纪60年代)等
从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派生出:
1.以线条、痕迹和斑点为符号,反映作者潜意识中的自我感觉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
2.在大画布上,作家不自觉行动中,靠颜色无意识的泼洒滴流进行自我表白的行动画派(1945-1955)等
抽象主义在不算长的发展过程中,作品已显现出足够的内在美和表现力,并涉及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领域,但在审美标准上带来了混乱或分歧。
8月18日将是西方战后最为著名的抽象主义大师之一汉斯。哈同作品在京展示的最后一日。《哈同艺术展》作为“仲夏法兰西”中法文化年闭幕展压轴系列之一在中国美术馆展开,为北京观众带来亲自感受世界顶级大师作品的难得机会。
在我国,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抽象艺术的欣赏尚未普及,“抽象艺术”在大众中主要作为一种文化品位的概念而存在,而在法国家喻户晓的“抒情抽象主义”于我们则更是陌生。展览闭幕之际,考虑到观众的欣赏需要,以及汉斯。哈同在西方现代艺术史及抽象艺术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美术馆特别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史系朱青生教授(朱青生本人也是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并且也是哈同艺术展的策展人)于8月18日下午一时三十分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行专场讲座,专门讲述有关哈同的生平及艺术经历、如何欣赏抽象作品、以及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书法的联系。中国美术馆在推进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同时,也希望中国观众能在最大程度上了解西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徐一东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