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古陶瓷收藏入门

广州古陶瓷研究会理事  麦煜华

 

在我国传统收藏界,古陶瓷是一个大门类。古陶瓷精品堪称收藏市场的“硬通货,近年来其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已被越来越多的藏家视为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然而,古陶瓷市场龙蛇混杂,真假难分。这令不少想进入其中的藏家裹足不前,长期摸不清门道。本人收藏古陶瓷已稍有时日,现借本栏目谈谈自己的收藏心得,抛砖引玉,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初入古陶瓷收藏领域,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是必不可少的。《中国陶瓷史》、《中国瓷器定级图典》均是很好的入门书。以《中国陶瓷史》为例,书中对我国的陶瓷生产历史、窑场分布、器型的演变等,均有十分详细的介绍。初学者应务求记住、弄懂书中所列举的器型、胎质、釉彩、工艺、纹饰、款识等诸多特征。这对接触实物后识别真假,帮助很大。而对选择了具体收藏方向的藏家来说,应该选择更多专业书籍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此特别提醒一下,书本理论还必须结合实物分析,才能较快提高鉴赏能力。

 另外,各地均有古陶瓷研究会一类的组织。初涉足者可通过参加协会的活动,结识良师益友。这对提高鉴赏水平肯定会有所帮助。

 目前,古陶瓷的鉴定仍以目测法为主,故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眼力甚为重要。初学者多看、多上手、少买,就会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判定一件瓷器的新旧,光泽度是重要的观察指标。人们常说老瓷器有宝光,新瓷器有贼光。其实宝光和贼光是较难区别的,特别是一些精品瓷、官窑瓷的传世品,经常给人有“新”的感觉。这也常令不少老行家不敢轻易下手。初学者可选购一两件清代中期的瓷器,每天反复观察其光泽。看多了,感觉就自然来了。

 积累经验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多去博物馆。对明清器,除了看器型、胎釉特征、画法、青花及彩料发色、还要留意其光泽。若遇元宋以前瓷器,有条件的话可用手电筒看清楚其出土的痕迹。收藏家马未都,在刚学习陶瓷时,也天天都到故宫博物馆参观。每次看的时间都较长,有一次连展出的瓷器搬动过也被他发现了。当然,有条件的话去窑址考察也会有所收益的。

  学习古陶瓷,收集典型标本很重要。除完整器外,还可收集成本较低的残片。以前古玩行是传子不传女的。对自学者来说,最好的老师莫过于“有天或有地”(底部)的残片。通过残片我们可以分析瓷器上胎土的特征、出土痕迹、修胎工艺、装烧工艺、釉色画法和光泽等等。就是对行内人都很难有把握的单色釉瓷器而言,多研究其残片也是尽快掌握其特性的捷径。总之,标本多了,残片玩精通了,眼力自然就会提高了。

  其实,收藏乃风雅事,故藏家要心态平和,下手要慎重,戒急、戒贪。有眼力运气好的话,捡漏是可能的,但不会常有,故不能常抱捡漏的心态。这个世界上买错的要比卖错的多得多。初学者切记多看、多学习、少买,越是精品越要小心。对确实合眼缘的瓷器,价钱合适的,是可以买的。

同时,收藏精品观念是必要的,但应量力而行。收藏是从粗入精的漫长过程,除了收藏者的财力、机遇外,精品的出现,往往得益于收藏者的慧眼。古玩行里故事多。关于藏品的来历故事,少听为妙,往往故事越精彩,越易上当受骗。在古玩行里,“吃药”是常有的事,越是精品越要当心,不少行家里手都有上当的经历。

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初学者一定要及时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就能少走弯路了。

作者:珠海瀚和堂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