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CIPA对话
2018.07.10
Cipa / C
李菁 / L
C: 谈谈这些绘画的图像来源,是什么创作动机?
L: 这些绘画大多来源于如电影、漫画、网络符号、平面设计等通俗图像。这些图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我的创作元素,我将它们改编再造,试图以一种幽默的语言来表现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C: 这种图像加文字的手法似乎已经成为了你创作习惯,你是怎么考虑的?
L: 图像是人类视觉的基础,大部分人是通过影像认知世界。但文字把时空的影像变化转码成视觉可见的符号系统。通过图像与文字的叠加,可以加深作品留给观众的视觉记忆。在我的创作中,有形式感的文字辅佐图像转变为另一种观念表达,文字和图像原有的意义或被互相消解。
C: 你以前从事版画创作,谈谈版画经验和你现在这些作品的关系?
L: 其实版画的某些经验与我现在的创作方法正好相背。版画是一种以制作和过程为主的学科,美院毕业后我就再也没有碰触过版画。我认为版画训练导致我过去的创作被一种强调制作的惯性所限制,我也常在怀疑这种方式的意义。以前在制作版画时,常使用一种叫干刻法的技巧,它没有繁琐的过程,是直接用尖锐的刀具在铜板上自由刮蹭,能印制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不可预知性才真正吸引我,我即想驯服这种不可预知性,但又被这种不可预知的结果所吸引。直到今天,我仍在绘画实践中试图驾驭,又同时期待这种不可预知性。
C: 你的绘画让人感觉很“幽默”,它来自于你的日常生活吗?
L: 我认为幽默感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我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喜欢开玩笑的朋友,我们的玩笑底线是低于海平面的。但与现今严肃而又认真的社会相比,这个社会更是一种未知的“幽默”,我也试图去解开这种未知的“幽默”。在平时的创作之外我也在做餐饮行业,这个行业服务于大众并面对整个社会。但当我回过来做艺术家时,在面对“此地”的艺术行业时,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大多脱离了社会并毫无幽默感,他们还没进化出手脚,就回到了“湖底世界”。这些现象都是我所好奇和想要改变的。
C: 在你工作室看到过一些内容尺度很大的作品,但是这回展览中这些作品无法被展示出来,你考虑过创作内容与文化审查、观众舆论之间的关系吗?
L: “尺度很大”一词来形容作品也许只存在于中国。我觉得在今天文化审查不可悲,可悲的是很多艺术家和观众的自我审查。
C:相比大部分画家来说,你的绘画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尺寸上都非常多变,但是我们对一个成熟画家的刻板印象是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风格,你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
L: 我在画一张画之前都是先有的观念,再根据这个观念,使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来呈现,形式上的统一性并不是我所在意的,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视野去看我的风格的话,我认为它们是非常一体的,因为作品观念出自于同一个头脑对世界的理解。有时在一些创作主题中,当我发觉绘画不能满足于观念时,我就会尝试使用其它媒介来表达,架上绘画也只是我创作的方式之一。
C: 谈谈父亲对你从事艺术的这个行业的关系,“父亲”在这个展览中的所指是什么?
L: 这次展览是为了致敬我的父亲,因为我的父亲是指引我进入这个艺术世界的人。而“父亲”也给我一种崇高的责任,来挑战这个世界的价值观。
C: 平时除了绘画之外是否还做其它类型作品,画家的经验影响到其它媒介作品的表现方式吗?
L: 绘画只是我创作的形式之一,我从来也不认为自己是个画家,而绘画的经验启发我去做更多的尝试。
C: 在这个展览中,策展人的展览陈述被制作成霓虹灯字介入了展示空间,和你的作品形成了一种特殊关系,你接受这种幽默吗?
L: 我当然接受这种幽默了,策展人用了十个世俗的霓虹灯词来评价我的若干件作品,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合拍。反过来,现在我也提出一个策展概念,让十个策展人群策一次我的个展,不知道策展人们能不能接受艺术家的这种幽默?哈哈哈…
C: 你如何理解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L: 艺术家是家,策展人是人,关系是——“家人”,maybe。
正在展出:
李菁个展《也许:他的父亲是个画家》
策展人:王将
展览时间:2018.06.30 — 07.27
展览地点:草场地红一号院A2希帕画廊
李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当过美院教师,卖过酸辣粉,干过装修。东北人特有的黑色幽默从他的社会生活一直延续到他的艺术创作。其作品形式表现出对通俗图像的关注与挪用,以诙谐戏谑的题材影射与调侃社会现实,显现出他对社会阶层建构的觉悟与立场,及对职业身份和文化背景的自审。近期的展览项目有《也许:他的父亲是个画家》(希帕画廊)、《拼贴》(C5+86)、《好画》(泰康空间:日光亭项目)等。作品媒介涉猎绘画、装置、影像。现生活与工作在北京和哥谭市。
Li Jing graduated from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who worked as a teacher in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hot and sour rice noodles peddler, and interior designer. As an Northeaster, his peculiar black humor extends from his social life to artistic creation. The form of his works shows the concern and misappropriation of popular images, which insinuates and ridicules the social reality with humorous themes, reflecting his awareness and standpoint of the social stratum, and the self-examin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His recent exhibitions include "Maybe:his father is a painter" (Cipa gallery), "Collage" (C5 + 86), "Good Painting" (Light pavilion project,Taikang space) and so on. The media of his works involves paintings, installations, images. He is now living and working in Beijing and Gotham.
来源: 希帕画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