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何谓书卷气?我们可以先列举一下先贤对这一概念的诠释:
苏轼论书谓:“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黄山谷谓:“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常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又云:“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苏轼的君子小人之喻,是状书法风貌。夫唯君子,举手投足,中规入矩,且爽然有一种风神。这是较早的与后来的书卷气概念较为一致的书法品评标准。黄山谷强调的是作书要以圣哲之学为根底,否则,徒使笔墨,终不能脱俗。与俗气相对立的,被黄山谷所称道的,就是后来的书卷气概念。
明项穆《书法雅言》“心相篇”谓:“盖闻德行根心,睟盎生色,得心应手,书亦云然。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项穆是说,人的品德、性情,必然要从笔墨中表现出来。这里,项穆用邪正予以区别。所谓正者,完全得自品行与学识,这也与后来的书卷气概念,颇相一致。
刘熙载在其《艺概》中谓:“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筍气,皆士之弃也。”
所谓士,就是读书人,而所谓气,就是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的风貌、韵致。士气,就是读书人在字中所表现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风貌。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就刘熙载所列举的这诸多风貌与习气一一探究,但是,从他的这些用词中,可以明显感觉得到,这里列举的诸多之气,皆是读书人所应该摒弃的,我们可以统称之为俗气。书卷气,隐含一种耿介不俗的品格,是书法品评中的高境界。
唐以前,人们还是多着眼于书体、字体的革新与演变,书卷气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宋以后,文人学士,心摹手追前贤风规,若使书法合辙,离不开雅正一途,不偏离雅正一途,必须以读书养气为第一要务,于是书卷气的概念便逐渐清晰起来。这是几千年来,在书法学习、鉴赏、品评之中的自然趋向。当然,自古以来,书卷气虽为书法的高境界,但也不是唯一的标准。这些概念错综纷繁,就不是我的这篇小文章所能言尽的了。
具有书卷气的书法作品,一般而言,都有哪些特征呢?首先是书法作品的传统意味比较浓厚,点画、结构,在中规入矩之外,还要有韵致。中规入矩,要求具有一定的功力,有韵致,要求书写者具有一定的学识。二者缺一不可。左道旁门,标新立异,任书写者下笔如何熟练,也绝不会有什么书卷气显现出来。书卷气,是在书写者本着一定的法度自然书写的过程中,将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精神气质自然带进作品中来的一种显现。是文人读书养气在书写过程中得到的一种升华。书卷气的得来,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像临帖一样就可以临摹得到的,是书写者修养气质的综合反映,它属于字外功夫的范畴。
具有这些特质的书卷气的书法作品,在今天并不多,尤其是在艺术观念多元化的今天,书卷气几乎被人们淡忘了。书法作品,动辄以书大字为能事,至于有没有书卷气,倒不那么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更有甚者,漫无边际地曲解书卷气、生搬硬套书卷气的概念,把一个堂堂大雅的书卷气的品格,搞得面目全非,雅俗不分。不仅很难看到具有书卷气的作品,就是讨论、辨清书卷气的概念,似乎也让人费力又伤神。
高文龙先生的书法作品,表现出来的书卷气,纯正而浑厚。就作品的形式而言,长卷作品,适宜书写篇幅较长的诗文,同时又是文人案头把玩的主要形式,因之,有无书卷气,常常是欣赏者衡量长卷作品优劣的标志之一。高文龙的长卷作品,无不具有这些书卷气的概念。若这里登载的“曹植诗行书卷”、“干将莫邪行书卷”,“杜甫北征诗卷”等,自始至终,用笔毫不懈怠,不疾不徐,从容淡定,笔笔有来历,且笔笔有自己,也没有简单地重复前人。行书之中,掺杂以草书,甚或楷书,这是自魏晋以来即有的风规。通篇和谐,济济一堂,有如谦谦君子。从这些字的风貌上看,显然出于二王家法。
册页作品,在字的面貌上,比起长卷来,变化稍多一些。但是醇厚典雅的风味,依然弥漫于字里行间。抄写世说新语的几件册页,与其文辞内容相适应,书风书韵,纯乎二王气派,从单字上看,心摹手追二王,局部可谓惟妙惟肖,纵有不尽如意者,也爽爽有一种风神,读者可以在浏览这些作品时,细细体味。
四尺或六尺的行书草书,极尽自然挥洒之能事,不能确指究竟属于哪家哪派,个人风貌相对突出一些。然而醇厚典雅的书卷气息,仍然能够确切地感受到。
书法作品的书卷气,是一种境界,是书法之中非常有价值的审美内容之一,也是今天的书坛相对缺少的书法风貌。
作者:霍用灵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