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梵高生前只卖了一幅画是1890年,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价格买下的《红色葡萄园》,100年之后,同样是梵高的作品《加谢医生的肖像》,却在1990年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同样一个人的作品,价格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
一幅画的价值究竟是多少?
这是画家与买家最关心的事,也早有非常多的专家都谈过这个问题,大多是从艺术家的名望和作品的质量,人气潮流,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等等几方面来谈一幅画的价格。今天我将站在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谈谈一幅画的价值与价格的问题。
一:是谁买?买来做什么?很重要
绘画作品只要有买卖的想法,就是商品,就有它的社会价值和功能性。
一个普通欣赏者因为喜欢而购买挂在家里独自欣赏,喜欢的程度就是它的价值程度,有些人为喜欢一掷千金有些人喜欢却一毛不拔白讨白要更多的人为喜欢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这时,这幅画的价格和价值基本是相等的;
一个经营者因喜欢而购买,之后各地巡展借展,那么之后展览所产生的盈利都是这幅画的价值,如果这个经营者一并购买了这幅作品的版权,那么因这幅作品而产生的产业链的盈利也是这幅作品的价值。
所以说,一幅画在不同的人的手上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当然价格也会有所改变。
二:画家的个人经历要有故事
国内的买家一般都会忽视这个问题,但是国外的经营者们早在画家的人生经历上下足了文章。国内的经营者会做人物专访来宣传画家的名气,拍专访本身如同做广告是花钱不挣钱的,国外的经营者却会通过拍画家的电影,一方面宣传画家,一方面电影也可以卖座,属于双重盈利。试想,一个平淡无奇的人生如何可以拍出精彩的电影?人,天生就是爱好八卦,所以,艺术家本人就是艺术品,一生经历就是一项没有预演和重演的行为艺术,越是传奇曲折越是精彩。那么从了解艺术家到喜欢艺术家到喜欢他的作品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当然他的作品的升值空间也相对大。
三:作品要有故事性
我所说的作品的故事性包括作品画面上表达的故事,更包括作品背后的故事,一个画家的创作紧绕自身感受,一方面更能真情流露,另一方面也方便挖掘深度内涵,作品的内涵越丰富越会受到观众喜爱。在国外,一幅画拍成一部电影的真不少见,那些画评画论小故事电影,甚至电影里的小道具都成了盈利的好项目。即便不拍电影,每一次画展出租的语音说明也是不菲的收入。这些都是一幅画的后续价值。
一幅画到底价值多少?站在市场的角度其实非常简单,当你预计的盈利达到你的心理期待位置时,就是它当下的价值。
作者:胡继灵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