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孤本”
栩栩如生的作品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欣赏。
4月28日至5月5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作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精彩展出。黄志伟表示,将捐赠一件底价18万元的陶艺“孤本”作品拍卖,拍卖所得将全部捐给芦山地震灾区。
黄志伟从1983年到佛山石湾从事陶艺创作和研究工作,2001年被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3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10年11月获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此次展览将展出黄志伟大师的108件(套)陶艺作品,集结了黄志伟自1983年以来的众多代表作品。其中,作品《超脱》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百花奖”金奖;作品《关云长》、《赏梅》被广东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广东省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将是广东省博物馆最后一次举办陶艺个展,因为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今后举办个展必须是有巨大艺术成就的已故艺术家的作品。主办方表示,此次黄志伟个展将是全省陶艺界的重要交流学习机会,也是向世界展示石湾陶瓷的一次难得契机。
■石湾陶艺
石湾陶塑技艺是主要分布在佛山石湾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石湾制陶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锤炼,已形成典雅朴拙、生动传神的艺术风格。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形神兼备,将高度的写实和适度的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人名片
黄志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师从其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独创石湾陶塑新手法——“线塑”,突破普通雕塑的固有模式,开拓出现代石湾陶塑新法。作品曾多次被评为国家珍品、获得国家金奖,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和展出。
“景德瓷,石湾陶”,是中国陶瓷脍炙人口的两大瑰宝。石湾制陶在明清时期得到“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然而与景德镇的官窑地位不同,石湾陶的知名度远不如前者。不过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小小的石湾镇也为陶艺界培养出不少大师级人物。今年48岁的黄志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黄志伟人生有一半的时间都与他手里的陶泥分不开。生于工艺美术之家的他,自小就接触到许多陶艺大师和他们的作品。高中毕业后,黄志伟考入佛山石湾美术陶瓷厂与南海师范学校合办的陶塑培训班。此后,他每天都深入工厂车间实习,学习陶艺生产的整个流程。从印制和修整泥胚、注浆成型、翻模、上釉到烧制,每道工序都要花上3个月时间去学习。黄志伟坦言,系统学习制陶为自己的创作带来很大帮助,让他知道如何更好地控制火候,令自己的手艺更加炉火纯青。
三年后,黄志伟顺利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开始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但他并不愿意止步于此。在父亲的支持下,黄志伟带着心爱的陶泥走进了广州美术学院,一边系统学习美学理论,一边研究如何将理论贯穿到创作中。黄志伟说,在美院的晚自习期间,常常在教室里呆得很晚,“一付骷髅陪伴我”。那是一副人体骨骼教具,他不感觉害怕,反而潜心琢磨,“怎样将人物塑造得更形象”。他用从佛山背过来的泥土创作,周末再将作品带回石湾美陶厂烧制。
在反复钻研中,黄志伟独创出“线塑”手法:他用泥条代替线条,在立体的陶塑中演绎传统国画的“十八描。他还吸收了国画中的五种墨色上釉,最后写成一卷立体的水墨画。
“妙手匠心巧出神,泥沙水火见奇珍。”为了让作品能够更有真实而富有神韵,黄志伟每件作品创作前都需要进行大量准备。“如果要做一只老虎,我至少得在动物园呆一个星期。”而为完成作品《一统天下》,黄志伟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以考究秦始皇的穿戴服饰。作品中的始皇帝,举目远眺,指点江山,仪态威严,将横扫六合、虎视群雄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志伟在职业生涯上面临过许多抉择,但他最终还是毅然回到佛山。“因为石湾陶艺值得我这样付出。”黄志伟淡然地说道。然而,与许多手艺人不同,黄志伟并未对“子承父业”有特别的期许。
“无论如何,新一代陶艺师只有创新,才能超越前人。”他说。
作者:艺术家自助官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