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解析文征明作品中的王蒙风格

解析文征明作品中的王蒙风格

 

    在中国绘画史上,文征明和沈周创立的吴门画派对文人画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而文征明又以其长寿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了明代绘画百余年的历史。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由于先祖曾居衡山,故以衡山为号。他创立了清逸深秀的抒情山水风格,奠定了吴门画派的风格走向。

在文征明的一生中,1523年到1526年这短短三年,在北京的为官经历给他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表现出他对仕途的彻底失望,还影响到他绘画风格的最终形成。现在所见文征明最好的作品均出自他辞官返乡后的晚年。

对前人的学习,文征明采用观其迹、师其神的方法,把前人的画法融入到自己的风格中。正如文嘉撰《先君行略》中所说的:“性善画,然不肯规规摹拟,遇古人妙迹,惟观其意,而心师自诣,辄神会意解,至穷微造妙处,天真烂漫,不减古人。”对王蒙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我所见的文征明作品中,落款明确写明“仿王蒙”的作品只有一件。但王蒙对文征明的影响却是深刻而持久的。在明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太白山图卷》、《花溪渔隐图》等诸多作品均为苏州私人所收藏,这些作品肯定也都为文征明所熟悉,文征明的老师沈周也曾以王蒙风格画过著名的《庐山高图》,可见,王蒙对吴门画家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文征明对王蒙风格的兴趣则终其一生,并显示出一种持续不断深入的研究和诠释的态度,成为其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资源。由于文征明沉稳、严谨的个性与王蒙完全不同,因此,他剔除了王蒙作品中骚动的特质。下面我们可从文征明的一些作品中来辨析他对王蒙作品的学习和王蒙对其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作品上未明确注明创作时间的《豳风图》(图1),无疑是文征明早年仿王蒙笔意的作品,此画落款“长洲文璧”,这是他早年所用之名,后则改用“征明”落款。从绘画风格看,此画明显处于学习探索阶段,个人风格并不明确。此画对王蒙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对牛毛皴法的取用上,并呈现出王蒙郁茂深秀的风格取向。

自1527年开始到1531年才完成,文征明耗时四年为王宠精心绘制的《松壑飞泉图》(图2),此图描写了画家偕友悠游于古松流水间的情景。但为什么画家会在画面上方叠加一个类似匡庐的高山景致呢?这与其之前悠闲萧散的平远为主的画面截然不同。石守谦从嘉靖新政与文征明为官经历的挫败中得出结论:文征明画风转变是其对弃绝世事的无奈哀愁,和与当下境遇中勉力追求“避居”生活的心境相谐。而自此之后,文征明的作品风格开始走向以繁茂深秀为主的画面构成。从此作的画面来分析,其似匡庐的造型结构无疑取法于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图3),只是在建构时表现出的空间关系上有所不同。文征明把王蒙作品中最后一座由矾石构建起的山脉重组,把山体拉长,并把《青卞隐居图》中这座由两层山脉构成的关系捏合成一座山脉。把原本是向后向上推进的山脉关系,演化成往画面前方推出,并通过山脉下端回转推进产生前后层叠,形成了向纵深处发展的关系。并且产生了一种新的矾石叠加方式,即矾石不是堆叠在山顶,而是在山脉的下端或山脉的中间,这种山石构成方式在他的其他一些作品中也有表现(图4)。

作于1535年端午节的《仿王蒙山水图》(图5),是目前所见文征明唯一标明“仿王叔明笔意”的作品,此画景物众多、结构繁复、构图充塞,只留有少许天空,其繁密甚于王蒙。此作品对王蒙的借鉴,并不在于皴法,而主要是来自山石的结构方式和山石脉络的取势方法。文征明使用了大量的点,既用于表现树木,又用之于山石结构上,使画面显得密不透风。同时此画给人繁茂深郁之感,也与画面中物象丰富和各物象间的比例关系比较接近有关。文征明通过倾斜的山石安排,相互之间的交错搭连,使用较为均匀的分布方式,山石和树木呈阶梯状、逐渐向纵深处发展。同时通过描绘绵长、缓慢而蜿蜒的山泉动势,引领观者的视线一而再、再而三地导向中轴线上曲折蜿蜒的山泉,使之成为画面的主要脉络结构。王蒙的《夏山高隐图》(图6)极有可能是文征明此画的参考范本。因为王蒙此画中的流泉潺潺、树木的安排、山峦构成中的矾头分布、封闭的回旋结构都可能是文征明此画的来源。

与《仿王蒙山水图》繁复、均衡的画面构成相比,作于1536年的《山水图》(图7)则明显呈现出结构层次分明的特色,虽然此作中近、中、远景也与《仿王蒙山水图》一样,是处于一个连续的景物安排中,但在景物的布局上,此作则呈现出前松后紧、主次分明的韵律节奏。画中的山石结构和皴法都有王蒙的烙印,但已清晰可见文征明自己的风格。在王蒙作品中有专门表现太湖一带景致的作品,比如《具区林屋图》,画中假山石的表现手法也为文征明此作所采用。而文征明此作中景山脉的结顶方式也明显取法于王蒙,只是他用更为方直的线条来状物,减少了皴法,把王蒙的牛毛皴代之为细细的短直皴,这样造型显得规整而明确,并具一定的平面装饰感。因而,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冷静、安宁的氛围和气质。

文征明作于1542年的《茂林清泉图》(图8)采用截取式章法,此画中的山岩造型和繁密的皴法明显可见王蒙的痕迹,但文征明通过细谨、冷静的用笔把迂回起伏的山岩节奏控制在轮廓线中,并通过减弱山岩间的空间感,与前景高大的树木形成具有平面装饰感的画面效果。

画幅的宽窄长短不同会影响到画面景物的结构方式。文征明通常喜欢使用一种高而狭长的挂轴形式,以此来营建出一种由前向后曲折深入的脉络结构。《松壑飞泉图》、《仿王蒙山水图》和《山水图》均为这种形式。这种狭长条幅的山石结构方式,在文征明的晚年达到成熟并趋完美的境界,作于1548年到1550年的《千岩竞秀图》(图9)就是这样一件精品之作。此画是文征明用及其缓慢的方式画成的,正如文征明在题款中写到的:“比尝冬夜不寐,戏写千岩竞秀图,仅成一树,自此屡作屡缀。自戊申抵今庚戌始成,蓋三易岁朔矣。”

此画给人井然有序的冷峻之感,画面空间的营建似乎是通过缜密的计算而来。画面形象安排极有系统而且清晰,在此作中,他尝试将大造型与小造型有机结合,形成更有变化的节奏韵律。画面下半部分以树为主体,而画的上半部分则正好相反,以山峦相垒盘踞画面,几不留空隙,垂直的树干与瀑布相呼应,其封闭的山石造型虽不能说是全来自于王蒙,但王蒙的造型方式已完全暗合于文征明自己的造型结构之中了。

尽管文征明和董其昌都对王蒙作品中繁复的山石结构方式表现出兴趣,但他们彼此的取法是有所不同的,董其昌继承了王蒙山石塑造中空间表现的错杂感和暧昧性,而文征明则抛弃了王蒙作品中空间表现上的不明确,而代之以明确的空间表达。对王蒙作品的取法,文征明从早年比较直接的临仿,到最后完全融入于自己的风格之中而了然无痕。他继承了王蒙建构山石脉络的结构方式,通过适当的简化、变形、夸张使之形成较规整的几何形,营建出由前向后曲折深入的脉络结构,并形成明确而丰富的取势脉络。在此建构过程中,他的作品显示出理性、冷峻的特质,他使用谨慎而细致的笔法来建构。到其八十岁后,文征明不仅没有因其年龄的老迈而显得精神衰竭,相反因其精神内敛而使作品显得更加的精炼和完美。他终因得其天年而获得了艺术上的完美,形成了清逸深秀且具抒情意味的独特山水风格。

作者:郑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