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传统工笔画的兴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内在的因素,也有外来的影响。本文分析它的目的,是希望从中悟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便在继承传统和发展现代工笔画的过程中,获得一点帮助。
工笔画的产生与发展,无疑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果。但它却被统治阶级所攫取,长期依附于帝王之家,追随在才子佳人之后,与权贵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境遇因帝王的恩宠而显贵,也随着帝王的冷落而消沉。
《韩非子》中说:“客有为周君画筴者,三年而成。”工笔画虽然不同于画筴,但每作一图,也往往是舐笔和墨,苦心经营,精雕细刻,九朽一罢。长者经年累月,短者也旷日持久,非三矾九染不能成。这就起码需要有人长期为画家提供衣食,有条件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帝王权贵又能有谁呢。
自古以来帝王都是至高无上的,也都是贪得无厌的。《左传》中就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所以,卞和先后被楚王砍去两条腿,献玉之心依然不改,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称赞。只有献纳于帝王,珠宝才得以为贵,贤士才得以为显,佳人才得以为荣。故此“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绘画自然也就概莫能外了。工笔画能够得到统治阶层青睐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它用笔工整精巧,刻划物象细致入微,设色富丽,风格典雅。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二是其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力,能够所处地位的得力工具;三是由于一些皇帝自己爱好艺术,或他们本人就是画家。因为所处地位的关系,从而对工笔画的民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扒动作用。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绘画成就。这一方面促使大批的官司贵人、文人学士加入画家的行列,另一方面也反众多的画家从民间征召进宫,加官司赐爵,逐步使画家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的情形,使得原本就附属于权贵的工笔画益加贵族化了。
早在战国时期,宁国就有了专供统治者召唤的“画史”。汉设立了“勤俭门画室外”与“别立画官”,实为后来五代、两宋设立宫廷画院的滥觞。
历史上有过不少帝王都对丹青“雅有好尚”,名垂画史。如魏有少帝曹髦,其“人物故实,独高魏代”。晋有明帝司马绍也擅长人物故实,“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亦有奇观”。梁有元帝萧绎,善画外国与少数民族职贡题材,冠绝一时,“学穷性表,心师造化,足使荀(勖)、卫(协)、阁笔,袁(倩)、陆(探微)、韬翰”。降至后蜀,孟昶特创“翰林图画院”以后,南唐的李煜、北宋的赵祯、尤其徽宗赵佶也都是擅画的君王。
赵佶是皇帝中在绘画上成就最大的。他即位以前就“嗜玩早已不凡,所事者,独笔砚丹青,图史射御而已”。在称帝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在政治上黑暗腐败,对人民横征暴敛,生活上奢侈淫靡,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覆灭,自己也成了阶下囚。但他在书画艺术方面却有着精深的造诣。他画的工笔画工细入微,笔墨精妙,造型生动,形神兼备,设色匀净,富丽典雅,堪称一代高手,是当时工笔画坛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留下了许多精湛绝妙的伤口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所创的瘦金书,成了时至今日不少工笔画家题画的专用书体。也于个人兴趣和政治上的需要,赵舍对画院一直特别偏爱,他亲自大力经营,整顿和健全画院的组织制度,扩充画院的规模,提高宫迁画家的政治地位,使画家阵容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他执政期间是我国历史上宫迁画院最为繁荣的时期,对当时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从汉到宋,有名的画家绝大多数都在宫迁供职,有的还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优厚的待遇使他们有条件潜心于绘画技艺的研进;地位的提高又使他们能够有机会欣赏和临摹宫迁里的藏画。这些都有是民间画工所不能得到的。而随着画家队伍的逐步文人化,绘画的鉴赏、品评等理论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这些都为传统工笔画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张彦远说:“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可见绘画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要求形象地反映客观生活感受的产物。然而它却被作为“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而长期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与控制。使所画的题材无非是些:“三皇五帝、三季异主,篡臣贼嗣,高节妙十、忠臣死难、放臣逐子、淫夫妒妇、令妃顺后”之类的政治内容。其目的就是证观画者“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反绘画作为一种为帝王表功颂德、对人民劝戒教教化的政治手段,从而起到巩固封建统治制度的作用。于是,“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忠臣孝子,贤遇美恶性循环,莫不图之屋壁”。据《孔子家语》中传说:“有周盛时……周公有大勋,劳于天下,乃绘像于明堂之墉”。又说孔子参观周代的明堂,其壁间画“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并且“各有善恶之状”。说明绘画作为上层建筑,很早就充当了帝王的宣传舆论工具,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濡染。
我国绘画与政治的依存关系对绘画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中与传统工笔画兴衰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积极方面有:
1.在人、财、物等方面为画家创造了十分便利的客观条件。
2.规模宏大的宫殿壁画与寺观壁画,帝王权贵和文人雅士的收藏赏玩,为绘画作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从而促使画家“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各极其思,也奇斗胜,加速了绘画技巧的发展、提高。
3.由于受到题材与功用的制约,造型严谨、用笔工整、设色典雅的工笔画才得以长期占据画坛,为传统工笔画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并且宋以前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是工笔画坛上的耕耘者,这也是传统工笔画能在唐宋进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
4.博大宏伟与灿烂辉煌是盛唐时期的画风特点,这种风格的出现则正是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在工笔画上的反映。
不利的因素是:
1.因帝王权贵大多附庸风雅然而不懂艺术,故对于一的要求大都偏重于真实。如唐白居易说:“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宋韩琦说:“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非真即下矣”。就是擅画的宋徽宗,也留下了几段诸如“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孔雀升高,必先举左”的佳话。这种对画的评价标准把“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的绘画引到了尽头,从而背离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使工笔画的发展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影响极其深远。
2.宫迁画师是专为满足帝王的需要设立的,画家一般都是奉召作画,内容也有晋升格的规定。而且在艺术趣味上还要善于揣摩帝王的好恶,要“竭尽精力,以副上意”。画家很少有创作上的自由,使艺术个性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是传统工笔画在宋以后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3.画家的地位再改善,也毕竟还是个供人驱使的艺人。“若官未通显,每为公私使令,亦为猥役”,每怀羞恨之心。就是身居显位者也仍然时常不得已“俯伏池左,研吮丹粉,望坐者羞怅流汗”,“与厮役等”。再加之封建帝王大都蛮横独断,只凭个人的好恶习来品评画的优劣,如有不合便函会受到责罚,甚者还有性命之忧。致使有的画家奉命作画时,已几乎“战惧不已而不能下笔”,过着如同“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的笼中生活。这与画家们所向往的“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聘易直子凉,油然之惦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的创作状态是相违背的,是不利于创作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自由发展。
汉以前人们对画的要求比较偏重于形似,所以那时“画工恶习图犬马而好鬼魅”,是因为“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考试易也”。这说明当时画家的徒刑能力还比较弱,画得象与不象就成了衡量画的标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画家描绘物象的外形已不成问题了,对画的品评便转向了“以形似之外求其画”,于是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传神取代了形似的地位,使绘画反注意力转向了刻划对象的精神世界。不久谢赫又创立了六法论,首先提出了“气韵生动”,在形神兼备之外,又增加了对画面艺术效果的更高要求。所以张彦远又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山脚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从此,我国传统工笔画在形神兼备的总要求下,艺术效果和艺术质量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至盛唐达到了它辉煌的顶峰,到宋代则发挥到了极致。传统工笔画的衰落也正是它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秦汉到唐宋,传统工笔画的表现技巧可以说是丰富而又多彩的,绘画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总的来看,不同的风格和技巧归根结蒂都是为了更好地描绘客观对象,方法上虽有些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李思训的“数月之功”与吴道子的“一日之迹”才能殊途同归,“皆极其妙”。又因为吴道貌岸然子可以“不假界笔直尺”而能“弯弧挺刃,杆柱”,所以被张彦远誉为“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的“画圣”。可以说呈道子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有才华、能力最强、用笔最熟练的画工了。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画家队伍的逐渐文人士大夫化,儒家的“绘事后素”,道貌家的“五色令人目盲”,与“大七若拙”,禅学的妙悟与清净虚空等,都我国的绘画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于是在绘画理论上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标志着画家自身的觉醒。而黄休复设逸格于神、妙、能之上,又表明了画家已将作画意图从画内转向了画外,把精力放到了意境的开拓上。到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提出,则说明画家已完全从画奴的境况中掐脱了出来。这使得传统工笔画的生存环境更加恶习化了。进一步加速了它的衰落进程。
从追求形似到强调神韵,从具象的刻划到意象的表现,从满足于外在的描写到重心灵的抒发,从供人驱使到达心适意而已的一系列变化,表明宋代正处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原有的艺术样式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传统工笔画的地位终于被新兴水墨写意画取而代之了。应该说这是历史的进步。
结语
传统工笔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整个东方绘画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既是一份优秀的历史遗产,也是现代工笔画诞生的母体。
继承优秀传统,宏扬民族文化,使古老的传统工笔画重放异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陶醉于传统之中,满足于传统的再现,工笔画艺术就得不到发展,那样不仅失去了继承传统的意义,传统也变得有害无益了。深入研究工笔画的发展历史,认真分析工笔画存在的薄弱环节,才能突破传统工笔画的局限,找到振奋兴的途径;才能在不断送其原有形式特征的前提出下,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工笔画。
作者:康书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