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典故溯源篇 古时“山东”指崤山以东

2015-04-13 10:27

郭灿金

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历史地名容易给人以误解,进而给阅读带来障碍,不可不留心。

譬如古籍中经常提及的“山东”,就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山东”不是一个概念。古籍中的“山东”,一般指崤山以东。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贾谊在《过秦论》中曾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崤函之固”的崤函指的就是崤山和函谷关。

由于地势险要,崤函一带自春秋时代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最著名的就是崤之战。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防止秦国一家独大,决心趁机偷袭秦军。于是,晋襄公在崤山设下埋伏,在秦军偷袭郑国不成回师之时,晋军在崤山对秦军发起攻击,大获全胜。

由此可见,崤山和函谷关对于秦国的重要战略意义。破关而出,就是一马平川,秦国就可以威胁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诸国。收住了崤山和函谷关,秦国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因此,崤山就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当时的人们也习惯以“山东”来指代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域。只是,这个“山东”比今日作为行政区域的山东省的范围要大得多。

后来,有一首诗这样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里的“山东”,指的也是崤山以东的地方。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