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匠心成就价值 马洪伟《双羊尊》再入藏大英博物馆

“当代玉雕告诉我们,在今时今日之中国,玉器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大英博物馆给中国艺术家们的复函中的话。2017年8月,六件中国当代玉雕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亦是中国当代玉雕首次迈入这座世界级艺术殿堂,其中包含马洪伟的玉雕青铜器作品《角》。2019年新年伊始,捷报又至,马洪伟的《双羊尊》再一次入藏大英。

undefined

玉雕艺术家马洪伟

一再载誉,马洪伟感叹说:“大英博物馆是世界文化的平台。玉雕青铜器《双羊尊》再次被认可和收藏,我觉得体现了追求的价值。”
玉雕青铜器再次走进大英博物馆
玉雕青铜器这一形式,是中国玉雕大师马洪伟的独创,以质地细腻的青玉为媒,以雄浑古雅的商周战汉青铜器为形,加之苏帮玉雕精巧的雕工,创造出了一种融合青玉与青铜两种美学风貌的作品。十年前,马洪伟在“子冈杯”展览上拿出了第一件作品《母子匜》之后,即为海内玉界所称道,如今,连大英博物馆,这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为这一独特的玉雕艺术所叹服。
早在2014年,大英博物馆方面就派遣专家来华寻访了解中国当代玉雕,以做扩充展陈之先导。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藏品之众,令人侧目,在800多万件藏品中,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囊括了玉器、青铜器、书画、瓷器、造像、漆器、金银器等。西方人同样喜欢中国玉雕,玉雕历来受到重视,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璧到明清时的玉杯、玉碗、玉摆件等,在大英博物馆内均有收藏,博物馆还特设中国玉器厅进行陈列,然而由于对中国当代玉雕的不了解,当代玉雕一直是馆藏的空白。

2014年5月,受同济大学之邀,大英博物馆中国艺术品策展人Carol Michaelson参加首届“玉之东西·当代玉典”大师联展系列活动。在看到10余位中国当代玉雕工艺师的作品后,她惊叹地表示:“英国对中国当代书画和当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有所认知,但完全不了解中国当代玉雕的发展。这次考察使得我意识到当代玉雕和当代书画对于表达时代特性、传承中国文化同样重要。玉雕技艺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新工具的出现和创意使得当代玉雕超越清乾隆时期的辉煌。大英博物馆希望能够继续收藏中国的当代玉雕,向西方社会展现中国玉文化的传承。”

undefined
大英博物馆中国艺术品馆馆长Carol Michaelson 女士参加“玉之东西”论坛
同年6月,大英博物馆科学与研究部中国玉器研究员 Margaret Sax 到访中国,仔细考察了上海、苏州和扬州部分玉雕工艺师的工作室和作品,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玉雕的艺术发展现状。之后,大英博物馆的考察人员将两次了解的情况以《中国当代玉雕的复兴》为题撰文,并联名“玉之东西”活动主要发起人之一吴虹在《亚洲艺术》杂志发表。

undefined

大英博物馆东方玉器部专家 Margaret Sax(左)合影

在看到马洪伟的作品后,大英博物馆确定了青玉作品《角》作为此次收藏的六件当代玉雕藏品中的一件。2017年6月,大英博物馆正式致函创作者们,以最高规格的运输标准启运作品。不久,馆方正式复函,对馆藏作品进行注册和编号。对于中国当代玉雕界,乃至中国艺术界,都堪称殊荣。
undefined
角(大英博物馆购藏,编号201730321)
undefined
大英博物馆购藏《角》之确认函

时至2019年初,大英博物馆再一次收藏了马洪伟的玉雕《双羊尊》。《双羊尊》以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商朝青铜双羊尊为原型,两头公羊组成尊的主体,尊口下饰弦纹和龙面饕餮纹,庄严肃穆,又不乏生动,集上古礼制文化与审美特征为一体,精湛的玉雕工艺,又把青铜器的稳重凌厉和玉器的温润可人恰如其分地交融,是马洪伟玉雕青铜器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大英博物馆收藏,马洪伟说:“艺术家要引领审美的发展。非常庆幸,自己这几年坚持仿青铜器的玉雕创作,既在国内有市场,更能获得国外博物馆的青睐。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已经到达顶峰,而是我个人新的开始”。
艺术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马洪伟立志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做出不浮躁的作品,玉雕艺术在他这里,就不仅仅再是谋生技巧,也不是个人抒怀之所寄,而是一种使命,成了千古之事,每每让自己感到敬畏,甚至诚惶诚恐,每刻一刀,都要付起传承文化的重任。这种使命感使他的作品“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容易,而不重复自己实属困难。

undefined

大英博物馆 Jonathan Williams 馆长(左)与马洪伟大师

马洪伟自述玉雕人生经历了四重境界,从当初不满足于自己的工艺,毅然出走转益多师,在三家玉雕工场学习,再到后来为青铜之美所触动,创作出第一件玉雕青铜器,心无旁骛地创研这一全新的艺术语言,而后接受颐和园的邀请,仿制《西周粣方鼎》。马洪伟的创新得到了博物馆界的认可,玉雕事业进入了更高更规范的平台,他的玉雕创作脉络沿着理论化、学术化的方向发展,向文化传承方向进行了一次关键的转型。二十多年来,每一次转变都很艰辛,犹如蝉蜕,人生也如同玉雕,走的是一个自我雕琢,与寂寞和思考为伴的路。但同时也不断迎来全新的自己,迎来全新的艺术面貌。
undefined
马洪伟仿颐和园藏粣方鼎
近年,马洪伟的作品开始被国内多家博物馆认可,受邀展出并收藏。2016年7月,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特展,集中展示马洪伟的玉雕作品;2018年4月,“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特展在北京颐和园德和园拉开帷幕,马洪伟创作的70套玉雕作品亮相,《西周粣方鼎》同时被颐和园收藏;
2018年的尾声,马洪伟的玉雕作品《守护》(编号20161017BJ001)、《母子匜》(编号20161017BJ002)、《象尊》(编号20161017BJ003)又被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并且作为地质学标本,永久成列。
马洪伟说:“这几年有各大博物馆收藏我们的作品,我所追求的方向是有代表性的,玉雕青铜器作品传承着我们祖先永无停息追求进步、美好、幸福的人生过程,这种理想是我要传承的。”
因为有匠心所以有追求,因为追求所以产生价值。或者说当年的马洪伟是在研究那些置之于庙堂的青铜器时,开始逐渐彻悟古人为艺之道,器以载道的思想让他醍醐灌顶,反过来帮助了自己的成长,让他开始摆脱现实浮躁的桎梏樊笼,重新走向匠人的内心,打开了由技入艺,再由艺入道的法门,使玉雕脱离消费物,变成文明史的当代见证,以窥见中华文化的伟岸,成就了玉雕青铜器这一艺术形式的价值,向外界宣告着“今时今日之中国,玉器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马洪伟这份执着的匠心,始于艺之初始,也将伴随着创作走向更远的将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