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徐三庚篆书是汉篆吴楚之风的继承和发扬

       徐三庚一般被认为是匠级的篆书大师,纵观艺术史,则会发现能将艺事推至极致者,总有一股匠气。徐三庚与赵之谦同样取法于《天发神谶碑》,同样有多姿媚态之谓,然世人每谓赵之谦篆书多书卷气,而徐则多有以妖冶之态媚俗之讥。其实从书写角度而论,徐三庚晚年之篆书《出师表》则已臻化境,达到了吾丘衍于《三十五举》中所谓的“寻常字”的书写效果,其绰约仪态,飞扬逸致亦很好地传达了他对书法韵味的理解及其个人的书写意趣。仅因其多姿而论其媚俗,则不免失之偏颇。细观徐三庚篆书,并无浮艳靡弱之所谓的妖冶之态,要论其媚,只是多姿浪漫而已,且其中亦不乏飘逸风扬之韵味,何来俗态?
       其实“媚”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所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者,岂非犹存其媚态,故媚态自有其动人处在。《二十四诗品》中有“纤秾”“委曲”两品,所谓“柳阴路曲,流莺比邻”“水理漩洑,鹏风翱翔”正是自然之媚,以之况徐三庚之篆书《出师表》亦十分妥贴,多姿飘逸,媚而不弱,风韵存焉。

(上图选自徐三庚《出师表》,为晚年作品)
       这种近媚的风韵其实是上承自汉篆中的吴楚之风。梁启超有谓:“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所长也。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所长也”,清代刘熙载在其《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指出:“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郭沫若也认为“南文尚华藻,字多秀丽,北文重事实,字多浑厚, 此其大势也。⋯ ⋯徐、楚实商文化之嫡系,南北二流实商、周文化之派演。”故吴楚之风亦即南派的代表。而秦国一统天下后,“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故秦小篆实际上代表的是秦风,是在北派的基础上要求更严谨整饬的一种风格。而汉代是南方吴楚对北方秦帝国的颠覆,汉初虽承秦制,但在艺术领域则多有吴楚之风尚。而且篆书退出官方标准文字后,吴楚故地的汉篆即表现出一定的多变奇幻、富于修饰等特色,三国吴国的《天发神谶碑》自然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上图选自《睡虎地秦墓竹简》,代表北方手写书法风格)


      (上图选自《郭店楚墓竹简》,代表楚风书法)

《天发神谶碑》是汉篆形态的夸张和发扬,也是楚风在篆书艺术上的标本,如浪漫奇幻、瑰丽多姿或狂放奇诡、个性鲜明等吴楚文化精神在此碑中均有所表现。汉篆中普遍杂有隶笔,且不再强调匀圆婉通的秦篆风格,某种程度上已经向吾丘衍所谓的“寻常字”方向与时俱进。天发神谶碑表现尤著,其如折古刀的横笔与如折古钗的垂针脚营造了一种奇肆诡异、险峻雄强的艺术氛围,使此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我们经常在后人仿写此碑的作品中看到程式化的倾向,但原作的拓本中可以发现原作者在行笔时施以一定的弧线,故表现出一种剑拔弩张的态势,很好地克服了程式化所带来的板滞与单调,相反其方圆结合、瑰丽多姿的结体呈现了一种书写的韵律,这是此碑最难能可贵之处,这种韵律是书写者的意趣所在,于利剑长戈中张扬作者奇幻的诗意,使整件作品染上了浓厚的侠情,故有学者认为此碑应该是出自一位吴楚故地儒将之手,手下有风雷激荡,胸中有侠情奇思,方能成就此“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神作。
       《天发神谶碑》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雄奇多姿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其昭示了篆书亦可以有书写意趣这种理念,开启了篆书亦可尚意的先河。以自己鲜明的吴楚之风告诉后人,所谓“婉而通”及“铁线”“玉箸”等用笔并非篆书一成不变的程式,篆书亦可以与时俱进地融入当代的书写手法和个人的书写意趣,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风格,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
综观后世对篆书有真正变革创新之功的书家,如赵宦光、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齐白石等都曾对天发神谶碑有过精研或临摹,其中齐白石取其雄强奇肆,而赵之谦、徐三庚则取其奇幻多姿,均将此碑中的吴楚之风融入自己的书写意趣中,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徐三庚,在晚年舍弃魏碑笔法,还原自然运笔,直抒胸臆,于天发神谶碑中撷取楚风,展现出自己瑰丽多姿的独特风韵。当代陆维钊的蜾扁体篆书亦十分奇诡浪漫,妙趣恣生,明显受到天发神谶碑的影响。正如其于晚年的书作中款署“《三阙》、《石门铭》、《天发神谶碑》、《石门颂》,余书自以为得力于此四碑。”亦正是吴楚之风的继承与发扬。

(上图选自《天发神谶碑》)

        纵观篆书的风格演变史,我们可以发现有两条主线,一是吾丘衍所论的“寻常字”方向,即篆书的可书写性,或者说书写的自然意趣;二是楚风的复苏。徐三庚晚年于此两方面结合做得比较好,给我们后学树立了一个标竿,当代的陆维钊先生亦在晚年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若天假以年,我相信他们一定还会有更完美更成熟的楚风作品呈现给后人。
至于许多书论者将徐三庚篆书贬为艺术字体,则属蜩鸠笑鲲鹏,亦是对先秦文化多样性及吴楚之风的无知或无视,根本不值一驳,试想如果将一种书写自然、意趣横生、个性鲜明的书法归之于艺术字体,那还有哪一书家的作品不是艺术字体呢?

(上图:陆维钊之蜾扁体篆书)

参考文献:
1、《三国时期吴国书法研究》, 周一竹;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唐代篆书发展史研究》,孟玲英;吉林大学;2008年;
3、《徐三庚.赵之谦篆刻艺术之比较研究》,杨国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4、《浅析三国时期孙吴的书法艺术》,刘亚梅,《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4期
5、《吴楚文化举要》,鄢维新,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9月;
6、《浅谈中国书法与地域环境的关系》,熊雪梅;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7、《赵宦光资料整理与考略》,赵彦辉;《书法研究》128期
8、《纪念陆维钊先生庭辰110周年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
9、《誉满海上与东瀛的徐三庚》,韩天衡,张炜羽;新民晚报数字报,2014年9月20日

 

搜索

复制

作者:季关泉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