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参与者:策展人、画家、空间负责人、美术馆代表、企业家、艺术授权企业创始人
时间:2018年10月16日 pm15:00
地点:上海市奉贤区半壁山房空间
策展人崔天琦:大家好,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艺术家在泛商品化时代的角色定位”。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式的语境下,架上艺术面临着各种问题。艺术市场逐渐风云诡谲,艺术界的生态和结构面临着改变。在这里艺术家以及艺术品商人都有可能改变生存方式,所以此次的研讨想请给位就当前的形势转变谈谈自己的想法。
画家代英伦:其实我们要在坚守的前提下,懂得一些变通,在我个人观点里,某些情况下的变通,其实它也属于坚守的一部分。所以说就是一个平衡和一个尺度的掌握,我就是这么看的。
策展人崔天琦:他的坚守和退让也是平衡他自己画作的一部分。下面请王海宇来谈一谈他的看法。
画家王海宇:我的看法就是努力创作,顺其自然。
研讨会现场
画家宗锡涛:传统绘画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产生了文人画,音乐,戏曲等等,都是在某一法度之下的完整体系。因为整个社会的体系是有法度的,在这个法度之下产生了一系列体系。现在大家都在怀疑革命现实主义,认为他是一种外来文化的介入,其实中国每次文化思想的转变与进步都有外来文化的介入。魏晋如此,民国也是如此。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包容的文化。革命现实主义绘画突破传统之后引出了学院派、新文人画、抽象水墨等等一系列。我们不去探讨革命现实主义绘画它的方向性是否具备合理性和合法性,但成就是巨大的。当下的这个社会消费、经济、商品等等起越来越重要,这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勇于去面对。当下艺术家应更多的思考与介入。艺术应该是真实与真诚的。所以这个展览,思路还是对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它起到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在当下新水墨艺术处在一个文化的边缘的困境时期,我觉得还有那么多艺术家在这条道路上坚守,努力的开拓创新,应该向这些艺术家致敬。
还有所有关注我们的这些机构和群体,感谢!
策展人崔天琦:宗老师以艺术家的身份深入的探讨了艺术家转型以及当前社会生活的语境下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请下一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画家刘永涛:其实对我来说,我还真希望自己能够商品化。但是恰恰相反,我发现我是被商品化一直排除在外,一直没有进入这个系统。但最终肯定还是要走到这个系统里面流通,这很正常。但是对我来说,其实它是一个问题,但是现在也没好好解决,所以我的感觉,还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东西。我自己也没办法去决定去左右这个变化,现在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把自己的东西去做到一定程度,也只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策展人崔天琦:以上都是艺术家以自身的创作及转型做了一下探讨。下面请周总以艺术圈外的视角谈一谈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可能性。
半壁山房周贞言:小时候跟在家里长辈边上看他帮老先生们做艺术品交易,后来经济自由了,习惯性的也会收一点画,一直到10年前机缘巧合有了半壁山房。在艺术这个经济链条里,我们的角色是商业化。关于衍生品这个板块我们正在参与,我们希望未来产生越来越多的交易,来支持艺术家正常的生活,继而专心创作,让他们不要像传统的艺术家为了维持生活画超量的东西,我们日常接触很多国际性画廊,他们认为无限复制是个事情,这个事情大到中国艺术家很难走到国际画廊的范畴里,这个太可惜了,我内心希望中国的水墨能走向国际市场。我们观察到艺术衍生品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圈外人,对美有消费需求的人能够够得着艺术,通过衍生品的使用对艺术家及作品逐渐从了解到喜爱再到收藏原作,从门外到门内。我们几年前就在观察和思考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仟象映画在版权这块做的很先进,我们学习中。以后的这个社会不可能一个人全包的,每个人把长处都调动起来,画家创造美,商业化这些就交给专长的,像仟象,像我们这样的商业及服务团队,还有生产团队,希望我们创造年轻的新的商业模式合作共赢。
研讨会现场
企业家窦贤丰:我去年在装修的时候想在网上购买装饰画,去找的过程中发现很琐碎,要用很多精力去搭配,没有一个比较成体系性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我觉得如果水墨艺术,它能够从版画到衍生品,到家装软装整个东西能构成一体解决方案,有这样一个供应商能够给我提供这项服务,哪怕我付出一定的溢价,这个也是是非常舒服的一件事情。从在当下的中国,可能有我们这样的需求的人。我对于产品认知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下半身是工艺材质,甚至说他的一些造型。真正上半身灵魂的东西就是我们艺术家给它嫁接的。画面感、灵魂,甚至它背后代表的一种价值观、创作哲学,包括我们包括整个国家的顶层。在16年17年的时候,其实中国是被动的受西方国家文化的输出,一些年轻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块是缺少深刻的认知的。当然一方面修为方面,读书方面可能缺少接触。第二个方面,他生存的环境,生活的环境。格物致知,说房间里面的画,茶具,软装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小孩的教育。
今天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如果把我的儿子带过来,就能够给小孩更多耳濡目染,对于教育方面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的话,整个艺术这一块,如果说能够做的更加立体化,除了版画,文创系的摆件之外会有一整套成体系的IP固化。我们将来还能够达到一个高度,像小猪佩琦、迪斯尼这样一些IP。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非常非常棒,这是我个人对这块一些浅显的认知。
艺术爱好者顾耀东:不管是艺术还是商业,我都算外行。画作对我们普通的消费者来讲,就是还是有一定的高度的。就今天谈到这个商业化的问题,我想到一个例子,现在网上面看书,就是电子版本的这种书籍看的比较多,如果看到一部自己喜欢的书,我们还是会买一本实体的书放在家里面收藏。虽然并不是一定会花时间去看,有本书放在家里面,没事拿出来玩味一下,都是觉得是件很好的事情。画作也是有这样的通道存在的。如果一个消费者去在那个画作上面做消费,第一是画好看,第二个可能是大师的号召力,那个有名,我要在上面花钱。第三个可能就画作本身,它背后的一个张力,也许是一种那个后面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意境,跟消费者产生了共鸣,他理解了这种共鸣,可能就会把钱花在这个上面。
那么是不是有可能把一个二维的画面,用一个立体的方式把这个共鸣给它具体化,那个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跟接受,或许就会扩大这个消费者的接触。大概这样,班门弄斧!
艺术爱好者王哲成:我个人感觉中国的艺术其实局限性很大,但我们也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其实本身就证明艺术可行性是非常巨大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更希望能看到更纯粹的艺术,然后同时也缺乏这种平台能让我去接触到这种艺术。很难得这么多艺术家号召在一起,希望半壁山房这个品牌,还有各位艺术家能更多地沉淀自己,我们观众看更纯粹的艺术。我们就是爱好艺术的人,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那么一颗种子,就是要看怎么样去让这颗种子发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点,希望他这颗种子发芽。相比而言,大都市的人更加能容易接受这些。
策展人崔天琦:崔雁女士作为女性艺术家,应该会有不同的视角来解读我们今天的主题。
画家崔雁:好的画家的作品为何润格那么高,原因大体有二。其一,除了要探索出独特的画面形式语言,这个本身很难,因太多的形式,前人已经玩过,很难去探索出一个原创的,当然绝对原创的风格也是不存在的,只能是接近原创,接近自己内心的审美情绪。其二,如何通过作品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认知,社会经验,情感体验等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就是更难的地方。一张好画,看似简单,但背后可能需要画家沉淀几十年的思绪与功夫。真正的价值正是这个,这也就是为何好多商品画行画不能相比的。但是圈外人也就是我们的客户不了解。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认知也在不断提高,也开始喜欢更有深度的画。这个需求量会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越来越大。如何让画家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服务更多的家庭,高清复印版画以及其他艺术衍生品就是一个不错的桥梁,对于画家来说,也有额外的版税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毕竟画家也是普通人,也需要油盐姜醋茶。
物感艺术(物感美术馆)万木:大家好,我是物感美术馆策展人万木,刚才听了大家的经历和经验,我也一直在思考:“商业”和“艺术”的关系;从表面看,这两者是矛盾的,但是从本质上思考两者又是一体的,刚在说的“文人画”也好,“革命现实主义题材”也好,其实究其根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之基础上的,例如说:古代的“文人画”的画家大多数都是豢养在名仕大家之下,亦或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如今这个社会,如果完全把艺术与商业剥离出来,无意于异想天开的建造空中楼阁。我从站在美术馆和文化艺术流通的公司双重角度的身份思考:我们如何在保证艺术性、艺术家创作自由的状态下去运营艺术品流通,当然流通分为很多种流通,我现在特指的“流通”不是艺术品从画家手中卖给藏家的狭义流通,我阐述的流通是艺术在市场的自由展示,然后更多人能接触到艺术的概念。核心词汇是“动”。让艺术品动起来,从这个核心词汇出发,我们必然涉及到很多问题:如何动?动的目的?动的成本?……我们再根据这些问题去思考解决方案。我们物感美术馆这几年一直在沿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因为角度问题,我们考虑的问题相对中立,本身我们是美术馆,所以保证艺术性是我们前提,其次我们是一家民营美术馆,我们要考虑商业投入和成本回报,也正是这种身份,才能让我们站在多种角度思考。基于综上所述,我们确实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艺术“体验”。未来社会(线上与线下)的发展,一定是一个体验的社会,而艺术体验也一定占据很大一块版图。我们如果能利用好这一版图,上面提出的很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至于更细节的方式,今天就不在此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有机会再深入讨论,谢谢大家。
画家刘钻:商品改变人们的生活,已成为当下中西方关注的话题。同样的,艺术品成为商品是怎样改变生活的?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特殊商品中的精神价值、使用价值,还有商品的可增值性,购买者拥有它的目地是满足这些价值的需要,对于艺术家来说,创造这些价值需要哪些条件呢?在这里简要的说一下:一、精神价值的产生,是画家的生命的体验所凝结的,这和画家的本身的经验、精神格、三观等有关系。如画面中禅味的体现,就得需要艺术家对禅道有较深的理解和体验;二,使用价值的产生是区别于人们对精神需要的部分,更多是对它的装饰部分的创造,如吸引人眼球的色彩,奇特的构图等;三、这个特殊商品的增值性,也会有几个条件。由唯一和极少的概念里产生的是其中一个条件,如独特风格和成熟的具有影响力的观念和艺术家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艺术家所创造的这个特殊商品和珠宝、房屋一样是奢侈品。
策展人崔天琦:知弥老师就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主题来说是与商业结合的先锋艺术家,下面请他与我们分享他的心路与经验。
画家李知弥:可能我最商业了。(笑)这么多年,反正也也习惯了这个称号。有很多小朋友有时候也问我,包括我的学生,说老师你说你是怎么炒作?其实我真的没有团队,也没有助手。如果深爱一件事,就不存在炒作,那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存在。今天进来的时候我特别感动,我们每个人都在亲手去做这些展览的工作。这些年也特别感谢半壁山房,你们的付出是真心、真情、真金白银,也特别感谢陈总。我一直在跟身边的艺术家说,不要刻意执着于艺术本身,有生活有情怀有向往,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相互陪伴相互周全。要耐心和同时代的人一起前行,一起成长。这个月在西湖TED的时候,我说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个画家,然后用了很多很多年,考上了美院。以前我们小时候美院叫艺术家的摇篮,让我觉得人生很圆满。后来我才发现从进美院1999年到2019年是20年。这20年是从一个艺术家的梦想,慢慢完成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的过程。
很多艺术家现在都面临这个问题:你可以选择艺术,这是你的自由,但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生活。比如在上海,为了艺术生存往往是艰难的。这些年的感触特别深,我们不要去放大艺术本身。老人家笔墨情趣,老人家的坚守,中年人艺术的爱好,青年艺术家的拼搏,包括小朋友的快乐涂画我都是接受的,每个人都只要他开心就可以。但是我们不能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别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老是要求任何人去做同样的事情。这些年我感受就是觉得要做减法,就是一定要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
画画,喜欢就把它画好。纯粹其实是最有力量,这些年我去做了一些合作,作品好就是核心。不要去自寻烦恼,要去做什么。现在觉得我每天买菜做饭都是最大的成就,这些年没有放弃到做一个父亲的责任。我身边其实很多朋友都是这样子,像崔彤、像陈总他们都是这样非常顾家的人。所以有时候我觉得不需要刻意贴个艺术家的标签,反而做一个有生活的人是最重要的。人的一生当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有定数的,如果能健康开开心心,珍惜自己的缘分,就很好。我特别感恩这几年和仟象的合作,我看得见那些光芒。首先自己得努力去自带光芒,这个就已经很幸福了。有时候或许大家只是缺少一个时间点的相遇,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就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该做事情做好。谢谢!
画家宗锡涛:我插一句,我刚才讲到当下文化艺术处于困境时期。大家都说中国当下文化艺术处于多元发展状态,其这一观点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他承认了主流文化的崩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赢有自己的主流文化。在当下如李知弥等所有具有自我艺术体系构架的艺术家应该自信,做的是对的。中国的艺术家背后肩负了太多的所谓的思想内容等等,艺术应该回归他的本源:当下的人的真实生活。
我为什么一直画小丑,这就是我当下的生存状态,是我的自画像——在都市环境下的一种生存状态,面对自我,面对本身。知弥的作品面对生活,像油盐酱醋,他积极地去面对当下的消费的社会,去跟市场做对接。不要管他是不是艺术家,不管他有没有思想。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把握了一个最根本的东西,这也是当下很多艺术家都在逃避,都在回避这个问题。
策展人崔天琦: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仟象艺术的负责人陈浩先生,请您分享一下您那边的想法给我们。
仟像映画陈浩:我压力很大,大家叠加了很多信息量给我。其实说“那边”就觉得特别合适。我很少在艺术圈内发表见解,不常参与艺术方面的活动,因为我多数时间在商业和产品这端,在这里仅作为经营一端的一个代表,仟象映画团队的联合创始人。
仟象映画是2013年的时候成立的,原来做装饰画也是非常偶然,以给自己的房间配画的一个契机开始。这是典型的代表消费者的心态,家里装修好,想给面墙上配画。原作很贵,市场上能选择的很少。以前我们是做设计的,完全可以自己去找到一些素材,自己动手。后来发现这是个生意,就在淘宝上开了一个店叫仟象映画。第一年就做到了皇冠。如果大家了解淘宝的这个体系,第一个皇冠是1万个好评。起初我们做的是公版画,同行看了以后觉得挺好纷纷效仿,就开始陷入价格战。13年我加入仟象映画,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在内容上能树立自己的壁垒。2013年从柴一鸣老师第一位签约画家开始,到现在包括在座的很多老师也是我们合作的画家。至今,艺术圈内虽然对我们给予很大的肯定,但是我们自己一直觉得有很多问题。艺术圈内面向的客户叫藏家,我们在圈外做的其实是“家”。圈内更多面向的是藏家市场,它作为一个收藏。我们的产品是面向“家”,把藏这个字去掉,就是给你的家做装饰产品,更多的是从现在家这个维度去切入。
仟象映画要做的就是选择他们可能在解读能力和审美上面比较喜欢的画家老师的作品,去做成延伸的产品。这样能够产生最强的一个连接,但是这个部分只能是代表仟象映画这一个维度,因为仟象映画是众多在做家居跟艺术结合品类的其中一个而已。仟象映画正在把产品定位转向这个85到90年代出生的群体,而第一批买我们画的人都已经有小孩了,他们的喜好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还有一个信号,就是越来越多的买家开始从买一张装饰画开始变成一个潜在的藏家,已经有不少潜在藏家直接通过我们的这个店铺来询问购买原作。我们并没有设定一个很长远三年五年的计划,但是慢慢积累到现在,有将近一百个老师在我们店里面销售产品。我们可能正在培养一个未来的藏家市场。
其实很多消费者,通过一个像仟象这样的店铺,通过我们这样的方式关注,然后到喜欢,最后可能到收藏。它其实是一步步培养的一个过程,所以从我们来说,消费者的状态要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么可以伴随他去做一些业态的调整。会出一些中高端的画,甚至未来可能会涉足这个艺术原作的这个领域。作为一个做商业产品的人,我们不想直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画的东西一定要保留自己的那个部分。能说得上算是建议的话,我觉得诸位老师可以尝试的去做一下自己的自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培养自己的粉丝。
画家郭彬彬:关于艺术家在泛商品化时代的角色定位,这个主题挺有意思。其实讲的是艺术家与自己作品是否商品化的关系。艺术家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对社会,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无论这种理解是否乖张另类与众不同还是平淡恬静优雅知性。艺术家家有了理解才能有创作,越纯粹越自我越自然的表达反倒更能体现自己。艺术家的定位,尤其在泛商品化时代,其实比较尴尬——过分迎合市场、与商业模式结合太紧密,会有人给你贴个俗字,过于远离市场、淡漠商业的推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估计很容易石沉大海消声匿迹。
我个人认为,艺术家自始至终保持个人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认清自己是干嘛的,自己就是一个会画画的,同时也不排斥商业模式的发展,有合适的机会接受商业推广,将自己的作品合理分类,与市场保持平衡,接受但不过份激进。内心深处,艺术家当然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越多的人认知接受呀,有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你可以做出更有意思的作品,最起码达成一个个人画面效果或者展示效果时,不用想着费多少钱的时候。会让你的艺术表达更加直接,不受限制。艺术不仅是表达,更是职业——“只有本人生存,你的艺术才能生存”。
如果想发挥艺术的力量,为什么要逃避需要金钱这个事实呢?所以,我个人觉得,泛商品化时代,看清时代的趋势,了解大众的需求,艺术家多尝试与商业合作,让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才能发挥更大的艺术的力量。
策展人崔天琦:崔彤老师是此次展览的发起人,他主导推动过多次展览及艺术活动,最后请他来为这次研讨会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并总结。
画家崔彤:大家好,聊聊一点想法。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圈子内的自嗨,近一年有些变化。所以我经常说:画家作为个体生存依赖于很多条件,缺一不可。
首先:消费观念的变化
和画家朋友聊天会聊到这样一个现象:经常圈外的朋友,觉得画家画画很简单、容易,能否赠与?碰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把衍生品链接发给朋友,他会去买。这样是一个消费的转变,之前没有见过的这种原作的复制品,见到后他们觉得很新鲜,本身价格不高,又有个性。养成了习惯,就会定期会去找、搜集一些比较新奇的东西。这个层面的消费群体体量非常大。
艺术爱好者对于原作的需求热情也逐年增长,很多画家的粉丝分布非常广泛。这也得益于互联网的便利,线上艺术品交易量逐年递增。
其次:除了创作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对我们也是一个启发:除了画好我们作品之外,怎么去经营? 这并不影响画家本身的学术高度,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不景气的时候选择了消沉,或者投身其他放弃了绘画,很可惜。在较好的政策下,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包括我们做的展览、艺术培训、公共艺术的普及。希望这个行业外的人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参与。实际上还是有一些效果的,也希望起到些引导作用。
第三:关于知识产权
从盗版泛滥到逐渐回归正确的轨道,我们有了靠知识产权产生的利益生存的可能。那么我们作品的附加值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可以解决些我们现实面对的问题,也可以让画家更从容的进行创作。仟象映画做艺术授权做的比较早,粉丝量很大,有几十万,大家很好奇这个行业可以做得这么大。这说明很准确的把握未来市场的一个趋势。这个是一个市场的转变,就除了传统的行业之外,其实文化产业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
我们明年的巡展会如期进行,希望能有个很好的反响。半壁山房和我们也保持了很多年友好关系,大家也在经常在讨论艺术、商业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方向,也很感谢周总,未来应该还有更多的一些合作。
策展人崔天琦: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讨论,在这次研讨会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探讨出很多的问题,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览名称: 物之边际
Name of Art Show:The Edge of Being
展览时间: 2018年10月16日----11月15日
Exhibition Time: 2018年10月16日----11月15日
开幕时间: 2018年10月16日下午14:00
Opening Time: 2018年10月16日下午14:00
主办方: 半壁山房 世逸文化 上海崔彤艺术工作室
Sponsors: SHIYI Culture, BANBI SHANFANG,Shanghai CUI TONG Art Studio
展览地点: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环城西路2511号菱光大厦裙楼半壁山房
Locale:shanghai Fengxian District,SouthBridge Town, 2511 West Ring Road
策展人: 崔天琦
Show Planner: CUI TIANQI
学术主持: 张培成
Academic Director: ZHANG PEICHENG
艺术家: 季平 余启平 刘钻 王犁 海晓龙 崔彤 刘永涛 阎盈汐 李知弥 宗锡涛 郭彬彬 李木十 孙源 李忠印 黄方启 郑元无 马君 崔雁 王海宇 代英伦 苏宗辉
Artists attending the show (TBD): JI PING,YU QIPING, LIU ZUAN, WANG LI, HAI XIAOLONG, CUI TONG, LIU YONGTAO, YAN YINGXI,LI ZHIMI, ZONG XITAO, GUO BINBIN, LI MUSHI, SUN YUAN, LI ZHONGYIN, HUANGFANGQI, ZHENG YUANWU, MA jun, CUI YAN, WANG HAIYU, DAI YINGLUN, SU ZONGHUI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