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0-24 19:00
“眼睛如同弯月,笑容蓄满一池秋水,两颗凸出的苹果肌,仿佛熟透的冬枣,构成我可爱的面容。”央视热播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出土自四川、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东汉击鼓说唱俑C位出道,喜气洋洋的笑容圈粉无数。
这个乐观开朗的笑脸,同样出现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LOGO上。这件击鼓说唱俑的原型是东汉时期的说唱艺人,生来就有身体缺陷,经常靠自嘲来逗乐观众。两千年前的一声闷响,它遁入黑暗,却不曾失去乐观的心态,始终保持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直到重见天日,它终于成了博物馆里万人朝觐的大明星。
击鼓说唱俑的笑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非同寻常的崖墓出土
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成都天廻山的悬崖上发现了一个墓穴。在悬崖上建造墓穴,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安葬的方式。崖墓所选的山崖,都是常人难于攀登的绝壁,崖面光滑,下临深水。这样艰苦的环境,可以减少悬棺被人为破坏的可能性,使悬棺得以长久保存。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时代,要将棺木运送至悬崖洞穴,绝非易事,这可是贵族才能享受的待遇。
击鼓说唱俑为何会出现在四川成都天廻山的崖墓呢?专家做了这样的推断:汉代“事死如事生”,主人生前享用过的东西都要带到死后的墓葬中。尤其是那些家境富裕的官吏富豪,大都把生前的各种用品葬于墓中,想继续在冥冥世界中享用。击鼓说唱俑的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贵族,生前酷爱说唱艺人的表演,所以命人做了这件击鼓说唱俑随葬。
东汉 击鼓说唱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造型夸张的汉说唱俑
88岁的四川省文化厅离休干部高文,是画像砖石方面的泰斗。在他的印象中,四川先后出土了11个汉代说唱俑,造型都别具特色,神态各异,妙趣横生。
1963年12月从郫县宋家林汉代砖室墓出土的泥质灰陶说唱俑,头向右侧略偏,嘴巴朝右歪斜而舌头向左吐卷,腰向前屈,屁股后翘,突出的腹部像一个大鼓,宽肥的长裤垂至臀下,似有继续下落之势。
新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尊身高48厘米的红陶说唱俑。这个体态矮胖的说唱艺人,面部刻画十分传神,额前有几道深深的皱纹,说明其年龄应该不小,与头上簪花、眯眼嬉笑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萌。
“这些说唱俑,个个都是艺术精品。它们既夸张生动,又给人以极真实的艺术感受。透过这些陶俑,我们可以看到东汉四川民间雕塑家们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他们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将精湛的技巧和古朴的匠心融于一俑,把说唱人刻画得栩栩如生。”高文评价。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logo
巴蜀特色的市井文化
提起四川的市井文化,巴蜀笑星李伯清无疑是最鲜明的符号。据说,他在茶馆里用成都话散打家长里短的时候,一屋子搓麻将的茶客们,宁可放着清一色不和牌,也要伸长脖子听他摆龙门阵。
早在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也有和李伯清一样爱扯把子的说唱艺人,被叫作俳优。他们用戏谑、滑稽、夸张的表演,甚至一边击鼓一边唱歌,博得主人和宾客的欢笑。无论是中学历史课本,还是博物馆里的陶俑、画像砖,都有诙谐幽默的说唱艺人的身影。这种说唱俑也有地域偏好,目前仅在四川地区有出土,定格了汉代四川说唱艺人的笑脸。
“惟妙惟肖的说唱俑,记录了2000年前四川说唱艺人的形象。它不仅是炉火纯青的汉代陶俑塑造艺术的代表,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如今的谐剧、金钱板、散打等四川曲艺的鼻祖。”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介绍。
汉代的俳优,不仅擅长说唱表演,一边击鼓一边歌唱,还会即兴发挥博得宾主的欢笑。遥想2000年前,一个袒胸露腹的俳优,身着松垮垮的服装走来,一边敲鼓伴奏,一边用歌曲串烧时下的热点话题,你会不会张口就问:“你有freestyle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