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人物 | 李继开 活在青春的延长线上

“流萤点火”李继开个展

“流萤点火”李继开个展

8

偏锋画廊

已结束 8013

  “毕竟这个世界上,绘画已经足够的多,而我只是需要触摸到自我。”如果李继开失去绘画的动机、理由、情绪驱动,就会感到没必要为了完成作品而去涂抹了。

  李继开习惯于毛笔的柔弹、灵动而生成的偶发性,对毛笔失控感的控制,更适于想象力的生长。

  “书写是下意识的情绪,是肌肉记忆和习惯,也是对意外的控制。”在他沉浸于书写、涂画的快乐之中时,把画面更多的可能性交给感性和潜在的情绪。

Azk7jlzCpPfqw9bIS6gXCeSvNmn3QOffqbd6Y12V.jpg

李继开 男孩与地球 2011_布面丙烯  145 x 180 cm

  从22年前就开始诞生的“少年”形象,既是李继开触摸到“自我”的路径,也投射出70后一代人心理镜像的侧面。

  “西瓜与少年”系列、“蘑菇与少年”系列、“帐篷与少年”系列等等作品中,悸动短促、曲折游走的线条,就像闷热的夏季,在雷雨即将来临前,天际线处颤动的闪电。像皮肤下隐约显现的蓝色的、红色的血管......逐渐流入暧昧而纠结的虚幻之境,内核却始终明确入微。

  六月的一个午后,站在李继开个展“流萤点火”现场。记忆却拉回上世纪70年代的某天,家中大人们都去工厂了,只留下孩子在家。五岁男孩拨开昏暗房间的窗帘,望见马路上的三轮车上,穿蓝色制服的汉子一脸荣耀的把鼓擂得震天响。前面的工友,边蹬三轮,边对着一个铁皮的喇叭高喊“放卫星啦!”。眼前就像置身安静的剧场中,看向正在舞台灯光下,上演的一幕剧情。

  被独自关在家里的孩子,与外面的喧闹相比,处境显得安全而疏离。

zEYfHw1eW6qEf4j8LlRuKnktNQyl9zw0wQRAFwMa.JPG

李继开 拾荒者 2014_布面丙烯 180 × 220 cm

  活在青春的延长线上

  从武汉的疫情暴发到今年,虽然有三个月不能外出,但李继开待在武汉画室里的时间更多了。由此诞生一系列的新作。

  废墟、西瓜、蘑菇、帐篷、点火......少年现身在荒芜的工业废墟现场,在被压抑的青春白日梦中膨胀着,迷惘着。

  在偏锋画廊重新改造的空间中,在被蓝灰毛毡分割包围的“洞穴”空间里。李继开笔下的“不老少年”,或蜷曲于荒野的帐篷内,就像回到母体;或在荒野的废墟间蹰行,不知要去向何方;或寂寥的散坐在巨形蘑菇之下的奇幻场景;亦或失神的怀抱西瓜,望向一片瓜田的虚空处......

  李继开一直“活在自我当中,活在青春的延长线上”。

  “于我而言,绘画主题的形象就是个外壳。它只要可以将词语细节依附上去的,有成长脉络根系的,和自我灵魂相关的方向就可以了。”对于画怎样的物象,他倒不觉得太紧要,但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推进绘画,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是他在乎的。

1QmiNBD0dan2WX4oqp6ltZQ4otBLj1TwOb8eY2CZ.jpg

李继开 西瓜地 2021_布面丙烯 180 × 120cm

  西瓜与少年

  从2017年“西瓜与少年”就出现在的李继开的绘画中,只是场景和画面的尺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着。

  西瓜在夏日里总是受宠的,它们圆溜溜的,碧绿碧绿的一片清凉,瓤红而多籽。惯常象征着繁盛,孕育着生机和未来的希望。

  李继开让“少年”走进了一片瓜田,并不热望西瓜来解去心头的蓬勃欲望。更没有对贪婪的狂热,虚假的煽情,夸张的虚妄,以及林林总总司空见惯的消费主义情感。

OErE7J9XsGccCJoJglIkSFSkiiglrKGTyokzmqqi.jpg

李继开 西瓜地里休息的少年 No.2 2022_布面丙烯 60 × 200cm

eeu3DctztcgYyTFebpVVLELF8e3KHnHVB81dkBy9.png

李继开 西瓜地里休息的少年 No.2(局部)

  那个不老的“少年”只是在作品《西瓜地里休息的少年》中,横卧于西瓜圆溜溜的皮壳上,双臂风轻云淡的怀抱西瓜,眼神却魂不守舍的,暗示有事儿要发生;或者他在作品《西瓜地》里,站在瓜田之上,双眼空虚的怀抱西瓜,若有所思,又茫然的不知所措。

ZyETOLygI9y75o7YHE1UpPRq91zV9zyIGG3p5u0g.png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 《生活,西瓜》 1954 油画,纤维板 59.5 x 50.8 cm

 收藏:弗里达博物馆,墨西哥城,墨西哥(图片来自网络)

  “西瓜在西方艺术史上真正得以独立、获得自足的生命是在20世纪。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FridaKahlo)临终前的最后作品便是-幅西瓜静物画。画中的西瓜有序摆放,并充斥着画面。鲜红的瓜瓤、黑色的瓜子与不同层次绿色的西瓜外表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也让整个画面充盈着生机和欲望。前景中间的一瓣瓜瓤上刻着‘Viva La Vida’,意为‘万岁’。 显然,它重申了画面所暗示的脆弱与永恒的双重意义。”策展人鲁明军在《西瓜、蘑菇、帐篷:少年巨人的憩息之地》一文中不仅表述了墨西哥文化中西瓜“绝望、死亡”相关的意象。还从中国绘画史中花鸟题材的所呈现的“文人雅趣、以物言志”做了比较。从而显现李继开作品中的“西瓜”意象并非表面的繁盛和荣耀,而营造了一种忧郁而迷茫的氛围,也更趋向于弗里达和里维拉笔下西瓜的象征。

  西瓜作为李继开作品中的一个符号,近年创作的“西瓜与少年”的系列作品,不同于早期小尺幅,铅笔勾勒的粗糙、松动,类似铅笔淡彩的方式,而产生了更多的新面貌。

QWaCTU1ryZEwxF9tPceBGIu9QfoF4NxEzI4XudE7.jpg

李继开 暗夜西瓜 2022_布面丙烯 145 × 200cm

  “我喜欢自己制作画布,与早期直接使用成品布作为基底不同。”他在近期的作品中利用了现在布底吸水性更强的特性,延展出同一作品中丰富的表现语言,或者具像书写涂画出西瓜的纹路样态,或者以更自由的方式辅以抽象的色彩,或者直接用毛笔滴洒泼溅,形成不同的画面节奏。丙烯颜料被稀释后形成的半透明色层,相互作用而不会充分混合,与西瓜青翠质感相合。

aQh6S29lQKRFrWURhOjT3AOeCiihZeQg8gnfdsan.jpg

李继开个展“流萤点火”现场

  蘑菇与少年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穿着拖鞋游荡,走很远的路。”李继开说他从小就喜欢徒步,没有目的行走很远。而现在盲目游走的经验,被每日在画布上书写、涂抹所替代。

eiggGFA8nSmgTjUCUQmffZQeZTWsH1Q9A5hemSwH.jpg

李继开 巨人 2019_布面丙烯 205.5 × 185.5 cm

  在作品《巨人》中,少年巨人风尘仆仆,走了很远的路。他不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远处隐约的存在着未知的神秘,紧张的气氛。巨人打着绑腿的那双脚下是废墟和未名的残骸。在少年过小比例的头部,惊恐的圆睁双眼,紧握的双拳相对,穿着粗糙、破絮的甲胄和盔帽。这样的造型被策展人鲁明军称之为“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式的巨人”:仰视的视角,更凸显出身形变异的“伟岸”和“荒诞”。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无法命名、也难以归类的已然被异化了的生命体。

  在与“巨人”同样奇幻的是“大蘑菇”。《蘑菇与读书的男孩》、《男孩与大蘑菇》是“蘑菇与少年”系列作品中的两件尺幅较大的作品,并且色调明艳。一改多年前荒原上的断木、鹅卵石这些夜的气息,来到日光之下的白昼。但似乎并未从白日梦里的迷宫中解脱出来。

GZQsDGijVPkKWZuRkvq5vdGKrlqs1mRnOABWfVqy.jpg

李继开 蘑菇与读书的男孩  2022_布面丙烯  200 × 146cm

  2005年李继开的作品中,就开始出现蘑菇。蘑菇常常会在雨后潮湿的森林里,断木和枯叶间。大自然总会以她的方式显现奇异的馈赠,这些顶着伞盖的菌子,有的美味,有的食后令人欲飘欲仙,有的误食却能带走生命。当李继开的不老“少年”漫游到这一片斑斓而明亮的“蘑菇地”,依然是暧昧的。不可预知的危险和恐惧被消隐于一片斑斓明亮中,此刻暂时获得了触手可及的安宁。

  在蘑菇地里的“少年”,即便“少年”在蘑菇森林中坐下,旁侧已经无所谓是西瓜或蘑菇的一片热闹。薄涂书写的快乐,伴随滴溅流淌的颜料形成意外的线条和偶发的枝蔓样交错、平铺的空间结构。绘画的方式也更自由、放松、肆意。

vDk80plaic10AvBtHn4N4iM8qCM11aR7FTF6Lx9g.jpg

李继开 男孩与大蘑菇 2022_布面丙烯 147 × 270cm

uNIznNbHAGFmQpzzwO3hiS0IJziVlRMmSioIPwAy.png

李继开 男孩与大蘑菇 (局部)

  在《男孩与大蘑菇》的作品中,倒下的蘑菇巨大而颓败,斑斓而糜废,表象往往与内在的气质相互冲突。少年也在隐隐压抑着的激情,和膨胀的欲望里慢慢的躺下。西瓜地、蘑菇地如同少年漫游到异地的废墟,只是废墟的水泥砖块置换为表面斑斓夺目的蘑菇。丙烯的稀薄质感在反复覆盖的过程中,时间的痕迹与情绪,也在一遍遍的覆盖的过程中变得混杂而“一言难尽”。

  鲁明军对于“巨人”或“大蘑菇”与少年之间的关系在文中如是说:“‘巨人’即是画中少年的某种心理投射,因为在每一个少年的心中,都(曾)有一个成为巨人的幻想或理想。在艺术家的潜意识中,描绘‘巨人’是获得安全的一种本能。同样,依靠在大蘑菇下休憩的少年其实也是为了获得某种安全感。不同在于,巨人是少年的‘理想’化身,而大蘑菇虽然是外在于少年,但这样一种超现实的虚构和描绘显然不是简单再现一个巨大的物质依靠,在我看来,这个具身化的庞然大物同样是画中少年的一种心理投射。”

KdLADKeIOEkWtZ9LdIySJFxpyS4pA0AcGf6aPY3m.jpg

李继开 大楼 2015_布面丙烯 200 × 300 cm

REyUBVXLeaPrIh38XhLF2qW05EjAmLb8i1PFRkFl.png

李继开 大楼(局部)

  帐篷与少年

  在近五年间,李继开对“圆乎乎”的造型发生兴趣。“包括在画的时候,也比较喜欢轮圆了画的感觉。所以不管是西瓜还是蘑菇、帐篷,包括包袱。都是对圆的造型感兴趣。”这些“圆乎乎”帐篷并不同于那些极具“末日感”的方盒子建筑物,而是带着儿童即兴、天真的意味。

  在《群山起伏的帐篷》作品中,相对于帐篷外昏暗阴沉的光线下,远处的方盒子建筑,在风中摇曳的树丛,“少年”更愿意进入帐篷的“小世界”中。帐篷中的“少年”或坐或蹲的在逼仄的空间里,“犹如一只小兽对于独自去探寻的世界总是畏畏缩缩”。

VPr2wPjQy9IQpYZdG7sIN4olnmSQGcayEivXIRUa.jpg

李继开 群山起伏的帐篷 2021_布面丙烯 146 × 200cm

  在帐篷的周围鹅卵石、蘑菇都被简约的画上嘴眼,仿佛是童话世界中的精灵。甚至每一顶帐篷的入口,都像是一双巨大的兔子耳朵,耷拉在帐篷上,增加了些许的温暖和安全的印象。笔触也更加松动自由,仍然是滴溅、泼洒的痕迹在画面主导着他的语言和趣味。

  那些在山坡上连绵层叠的帐篷,又如同正在蠕动行进中的毛虫,在做化蝶前的热身。这些帐篷和其间满满登登的鹅卵石、小蘑菇共同形成几乎溢出画面的张力。满溢且厚重的画面似乎为隐藏一个秘密而存在。

c5m1ZYtQ8Esq7ArTNFtGJY5XuIXlppRK1EdFNMS8.png

李继开 群山起伏的帐篷(局部)

  “钻进帐篷即回归作为母体的大地,这同样是他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也是在这一点上,这两个系列与‘西瓜’系列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和差异:如果说在‘西瓜’系列中,艺术家将少年置于一片虚无、迷茫的险境的话,那么在‘蘑菇’和‘帐篷’系列中,他试图为其找到一个安全、稳靠的依托。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鲁明君在横向的将李继开作品中三个重要的绘画符号与少年的关系进行比较,表明艺术家不仅虚构了一个个天真烂漫的童话世界,同时也暴露了他――乃至这一代人一-那些晦暗的内心角落,和虚空的自我膨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调适自己(生活、工作)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深切地意识到,回到土地,回到最低限度的自然欲望或许是当下更为必要和紧迫的生存之道。

KVvC0iVMiN6TxJ2rpGmhCqBZWVrST6GT7TStUYhV.jpg

李继开个展“流萤点火”现场

  结语

  从2013年始,李继开每年都有一个个展。期间还会参加一些重要的群展。他说自己忙忙碌碌的为了生存、发展而改变了自己,即便自己并不愿承认。

  在近二十年的时光里,李继开就很少徒步走着去比较远的地方了。大多数时候,都是点对点来去,高效而省时。他并不看好这样的活法,却不能再做回“不慌不忙地经历时间,好好的做一个散漫无事的人”。

  但那个不老的“少年”却可以一直在青春的延长线上继续走下去。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