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另一种自然:再评尹朝阳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

——伊曼努尔·康德

美术史发展演进的主要线索与动力之一,正是一代代杰出的艺术家,向其领域内的前辈佼佼者,不断致敬、演变、挑战,甚至超越的连绵不断的过程。而在今天的艺术生产机制以及展示现场中,艺术家对于上述艺术史的逻辑演变与自身定位的探究,日趋成为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逐渐淹没在对于流行趋势以及市场风向的关注当中。

但是,总有艺术家会以个体的坚持与行动来证明,艺术的精神性以及尊严感的存在。作为中国70年代出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尹朝阳,坚持在东方与西方两个庞大的绘画体系以及伟大的造型传统中进行实验与突破。2021年,到了知天命之年的尹朝阳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了以《浩瀚史》命名的大型展览。以长达十多米的油画巨作《浩瀚史——极昼》为代表的几十件作品,将其砺炼半生已达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展露无遗,其高度标志化的强劲风格打开了中国当代绘画领域中一个气势撼人的艺术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ef5229ba955d2d9487ff8665e03653d6.jpg

《烈日梵高》布面油画 150x130cm 2021年

那么,在今天的中国艺术界,再次回望尹朝阳艺术发展的过程,可以放在如下这三个范围内展开讨论:1.艺术家与艺术系统及文化传统的能动作用;2.当代绘画重构其自身以及“人”本身的尊严与主体意识;3.绘画作为一种创造性认知的力量与动能。

双峰

如何打造同时具备国际艺术语汇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是当下艺术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当然,这也是自20世纪初,百年前中国美术先驱们就在探索思考的问题。回望林风眠等人远渡重洋再归国实践的艺术命运,中国20世纪的美术发展,几乎无一不是对于这一命题的回应与探索。而20世纪早期的现代艺术运动之后的艺术体制,逐渐无法关注所处的国际艺术语境与上下文关系,以极大的僵化与惯性停留于对民族艺术口号式的肤浅表达。“85新潮”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则是20世纪末另一次大规模的,甚至是激进的、嫁接式的吸收西方艺术样式与思潮的运动。在两千年后全球化的逐步退潮之际,中国的当代艺术需要进入一种更加深层、更加自然的内在化过程。

尹朝阳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作为一位学习版画出身,从事油画闻名的当代画家,尹朝阳针对西方绘画,特别是现代主义以来的各种运动,一定在深思熟虑之中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在他早期绘画中,他以现代性的批判视角勾画了剧烈转折时代个体人物的精神世界,其大胆的表现力度与存在主义的气质使他的早期绘画具有可以与德国新客观派绘画相类比的一种力度与锐度。而对于中国重要历史场域和公共空间的描绘,使尹朝阳的创作进入到对于中国现代历史乃至革命的深沉思考之中。

在其后的艺术发展过程当中,尹朝阳进一步确认并转化自身所处的历史文化资源。他在艺术创作与阅读观展的同时,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古代雕塑与书画。他建立的不但是一个“收藏”体系,也是驱动他自身艺术发展的一个历史宝库。无论是他收藏体系中历代的佛教造像、黄宾虹的山水画、或是关良的风景。对于一个曾经以前卫姿态为人熟知的画家,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注、着迷与深究,又赋予了他另一重来源于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身份,也确定了尹朝阳现代艺术表达方式背后深沉的历史底蕴与艺术格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95690e9413c0d765d4646f770801c29e.jpg

夏山 木板油画 61×50cm 2021

如同当代中国的塞尚,尹朝阳继《残酷青春》、《神话》等成名系列之后,在四十岁的年纪重返嵩山,以一种直面现实自然的方式,展开了他作为艺术家个体的山川之旅与自然体悟。“在山中”的这十来年,尹朝阳从早期作品对于个体、自我、人物形象、历史场景为主的观察中,逐渐走出来,进入到以山川景观为主的自然世界,从人走向了山,从社会生活走向了天地万物。同时也从一种对社会学、心理学的关照转向了向宇宙观、自然观,从关注客观真实走向了重视主观挥洒的内在转折。

在潘天寿所讲的“双峰”理念之中,尹朝阳想必是尊重了两种艺术体系各自的高度与尊严,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以及生命体验。他从未尝试过用简单的图像移植或者波普的图式,去通过挪用一个中国文化符号,去体现艺术的中国性或者东方性。他所展示的,不仅是自然对象,而是如何处理自然对象的方式。如何打造一种极具魅力的视觉语言和绘画语言——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图式。塞尚面对维克多山、弘仁面对黄山、尹朝阳面对着嵩山,他们所考虑的恰恰是同样的问题。正是通过嵩山,尹朝阳在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现代绘画的双峰之间,找到了一种成熟而高级、优雅而强烈的范式。

山中之人

今天去讨论尹朝阳的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尊严”。此处提及的“尊严”,首先是绘画的尊严与艺术的尊严,终极意义上也是创作者,乃至扩大到人本身的尊严。这同样是在当下艺术界失落已久的一个话题。居伊•德波半个世纪前所描述的景观社会在当下早已成为现实。资本的累积成为图像,在消费主义至上的艺术生产机制中,艺术本身更加倾向于将自身打磨成一批批漂白的、去政治的、顺滑的、镀金的、不痛不痒的、精致的商品。高价的艺术品作为资本的标的物,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命运。但即使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生产者”这一身份仍旧可以体现出某种相对的“自由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家仍旧可以选择,是以媚俗的姿态去对应外部的趋势还是坚持本人自在自为的创造性游戏。那么,我们在看到比如汉斯•哈克、顾德新、谢德庆或者其他一些艺术家的姿态与行动时,仍旧提供了某种另类的存在模式。这一切的后面对应着的,仍然是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在整个艺术生产的流程中不彻底沦为工具,且能在艺术中建立起个体之所以成为个体,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与骄傲。

回望黄宾虹以后的中国山水绘画,最大的缺失正是在于“逸格”和一种坚硬内核的缺失,一部分山水作品伴随着政治化的功能如《江山如此多娇》等进入庙堂之上,另一部分山水绘画则滑向种种基于“文人画”或者假托“文人画”为理由的小情小趣的笔墨戏耍与精神自慰之中。极少数画家对于中国山水或者中国风景这一艺术传统还能给出独立自主的崭新注解,但我仍旧可以发现,在水墨领域之外,比如尚扬,也包括尹朝阳这些不同代际的艺术家,却给出了意料之外的精彩回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62f29f4988f91c1014c86230cdeece0d.jpg

《山水》布面油画 200x200cm 2022年

尹朝阳的风景系列为绘画提供了一种久违的尊严感与硬核感。他不同于很多流水线式画家的重要特点在于:无论是残酷青春系列,广场系列、眩晕系列还是现在的山景与艺术家肖像系列,他的绘画永远具有强烈的肉身经验、情感内核、深厚的历史意识。无论是山川还是人物,在强烈的色彩与肌理的对撞后面,充满了生命力的轰鸣。无论尺幅大小,他的绘画都展示了一种内在的生命叙事与密实的构成性,激发所有观者深层的共鸣。

一个值得深究的现象在于,尹朝阳用完全现代主义的绘画方式,达到了古典主义艺术所追求的磅礴与崇高。尹朝阳的山川系列,正是对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精神的一次当代演变与发展,对于东方式的感知力与想象力的复苏与拓展。在尹朝阳的巨型绘画中放眼天地,巨石堆叠和层峦起伏的宏大景观凝聚成由力量所牵引的颜色、结构、肌理。一种源自中国古代山水的自然观与天地观,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视觉样式相结合。体现了当代碎片式景观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完整度与力量感,完美阐释了古典精神在现代艺术中所能激发的充沛能量,最终也指向了画家内心对于个体尊严的坚持,对于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精神的强调。

另一种自然

尹朝阳的艺术探索从未停留在各种时髦的创作方法论的表层,他在深入的观察思考之中,得出自身的洞见,体现出个体的强大自觉与艺术魄力。在这些气势撼人的巨型绘画背后,有着强大的结构力量与精神内核作为支撑。这些作品在感观到认知层面引发的震撼效果,并不仅仅是由于作品尺寸的巨大,(我们随处可见尺幅巨大却内容空洞松垮的作品),还在于尹朝阳所打造的一整套处理山水景观的个人语法或者说内在结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及“另一种自然”,尹朝阳正是在面对嵩山的十多年的漫长岁月或者说也只是刹那之间,建构起了这种内在的结构。它让艺术家超越了对于物质自然和风景景观的描摹模仿,以高度抽象,凝练有力的方式达到了吴冠中所言“风筝不断线”的理论中物象与抽象之间的某种极限阈值,从而展示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和想象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cd1733ef687bdb9c9a43fa87f5c19d82.jpg

秋潭 布面油画 250x350cm 2022

​尹朝阳的山川绘画系统,展示了巨大的力量之间的牵引与冲击、以及色相与纯度之间的对撞和交融,在山水景观的外貌下,形成了源自艺术家内在格局与艺术气势的视觉再现。尹朝阳在其绘画世界中建构的“另一个自然”,同时也触及了康德所提及的“审美意象”这一核心概念,即德文中的“Asthetische Idee”。它具有今天理论界所谈及的“典型”和“观念”的概念,也被翻译为“审美意象”。它更多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的再现和表达,它可以让我们联想,或者说可以发散联想到更多丰富的东西。尹朝阳在其山川绘画中体现出的这种想象力,并非通过如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戏剧性场景的调度或错愕空间的呈现,从而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画面氛围。而是采用了一种基于身体动作与色块冲击的象征性手法,从绘画语言方面建构了一种基于现实自然却又超越物质自然的艺术境界。

在尹朝阳的这“另一种自然”当中,客观事物的形象比如山川、树木、人物、甚至梵高的面孔,都不再是以描摹性质的、接近其客观表象的方式呈现,而是统摄于艺术家主观引导的,有关色彩、肌理、动势、能量所形成的一个高度象征化的视觉系统当中。绘画对于启蒙运动以来哲学层面所讨论的理性观念而言,其重要性刚好在于,它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加以类比和象征,从而传达无法用经验概念来传达的理想观念。作为审美对象的状形词(Attribute),这另一层自然所展示的意象,激活了想象力与联想力,远远超出了文字与逻辑所能达到的表达限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acab82362e93fe156df3fbce4c2ddd6d.jpg

《彩色的形状》 松木 65×40×90cm 2019年

发起这种创造性认知功能的想象力的艺术家,他需要有一种强大的转化力量,正如尹朝阳在面对嵩山时,他依据现实自然的经验材料,在油画布面上转化或者说创造出了第二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他所力求摸索的,是一种超出经验范围和一般感知的存在。这一过程正是将一些不可眼见的理性概念,翻译成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东西,是对于超出形象之外的精神性的再现和表达。这一转化的过程在尹朝阳的绘画中也从来没有缺席过,正如他早年《残酷青春》系列中通过人物形象实际传达的是对境遇和命运的怀疑与抗争,通过《神话》系列中的人物与石头等,表达的是对生命虚无的反抗与坚持,通过《广场》等系列对于建筑景观的描绘传达对历史的深思与关照,直至近期通过山川绘画和艺术家肖像中传达出的依旧是人的尊严甚至荣耀。

结语

2022年的夏天,是一个有着历史性高温和暴晒的夏天。对应尹朝阳的几件新作《烈日梵高》与《烈日行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不甘沉溺于平庸与俗套,尚有一丝血气与抱负的画者,都会是主动选择在刺目阳光的暴晒下孤独行走的人。

灼伤一切的光与烫,正来自画家心目中暗暗较劲的美术史中的前辈大师,或者是我们每个个体都必将遭遇的命运冲击。但也正因为此,这个依旧坚持在光与烫之中行走的人,他将身披绝对明媚刺眼的光彩,他沉默、蛮横、骄傲、默然承受一切,但充满了高贵和力量,与周边平庸黯淡的一切,都完全不同。

2022.10.2

作者:郑闻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