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朱家溍:故宫的活字典

2015-09-29 16:08

今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

夕阳西照的紫禁城,更加宏伟壮丽。它是一部浓缩的中华5000年文明史,它是一座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此,我们向故宫文物的典守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朱家溍:故宫的活字典

周瓦

故宫是一部大书,能全卷通读的有几人?能读懂的又有几人?

朱家溍不仅通读了,而且读懂了,有的篇章还读得很精。恢复宫中陈列,识别宫中用品,整理造办处史料,对文物古器的鉴定……他对故宫的角角落落都能讲得清清楚楚。

因此,他被视为国宝级人物,被称为“故宫的活字典”。

故宫情结

1943年,朱家溍第一次到故宫当临时工。由于父亲朱文钧是著名金石学家,他从小就对文物耳濡目染,十几岁就接触金石书画,但是把它真正当做工作还是第一次。他说:“我觉得这个工作有一种魅力笼罩着你,能给你很大的快乐。”

抗战结束后,朱家溍正式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从此,他与故宫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缘分。故宫里的九百多间房屋他都去过不止一次。他如入宝山,目不睱 接。在参加“提集”、“编目”、“陈列”、“库房整理”等工作时,他发现自己未曾见过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要把它们从生疏变成熟悉,需要一生不懈的努力。

朱家溍在书画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如他主编的《历代法书著录目》,是继美国福开森《历代绘画著录目》之后的一部力作,法书、绘画相配,堪称姐妹篇。 此书作为工具书,需收集大量的著录书籍,进行细致的资料整理,工作繁杂,故几十年来,无人敢问津。朱家溍为补此空缺,不辞劳苦,正常工作之余,兼干此事, 积10年之功乃成。

朱家溍在明清宫廷史方面的研究,在故宫堪称权威,在国内也屈指可数,尤其对故宫的宫廷原状文物,可谓了若指掌,如数家珍。

1998年,故宫博物院进一步复原太和殿,尤其是复制已毁的乾隆所题匾额和左右对联,形制和书体的依据是一张照片。有人提出书法按照片勾摹,但照片太 小,字迹又不甚清晰,难度很大;有人就主张请专门仿学乾隆字体的书法家来临仿。朱家溍果断拍板:“临摹原迹!”文保科技部摹画组遂几番逐步放大临摹,最终 得以圆满完成,挂上太和殿后顿增宏伟气势。

在调整其他宫廷原状陈列时,如养心殿和西六宫、坤宁宫洞房以及恢复乾隆太子宫重华宫时,承办人员都曾向朱家溍请教过,遂使之尽量接近了历史原貌。在朱家溍的指导、推动下,现今已正式成立原状陈列科,并有专人从事研究,为宫廷史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朱家溍在晚年出版的《故宫退食录》,囊括了他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先世遗泽,清宫礼俗,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正误,宫廷和贵胄演戏情况,四时府邸园林,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京剧及一些名家,方言及饮食等等,一应俱全。

著名学者张中行赞曰:“有关清代掌故,巨至朝政,细至礼俗,有问题,有争论,要人家朱家溍说了算。”

寰宇鉴古

朱家溍选编的《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是清代宫中制作行业的原始资料选编。造办处设于康熙初年,所有皇帝交办与制作的相关事情,通过造办处的长官分发 至各加工部门。在此类工作程序中所留下的大量原始记录,直接影响着古代历史和古代艺术史研究者的认识,被视为“入宝山之路”。

朱家溍 就是从这些档案资料中做出了诸多文物制造的考证。如:清代传世的大量家具是没有款识的。过去古物鉴定专家根据家具的造型风格,大致划分清代家具为清初、乾 隆、嘉道以下、晚清四期。凡制作新颖,质美工精的家具都称为“乾隆造”。趋于一般化而木质做工较为逊色的,则认为是嘉道以来的制品。

朱家溍通过查阅档案发现,清代的家具和其他工艺品一样,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发展到乾隆年达到高峰,过此逐渐下降。更确切地说,清代家具新的做法、造型、装饰在雍正时已经具备。传世的清代家具,过去定位“乾隆造”的,其中不少应该是“雍正造”。

自1914年在北京故宫西华门内的武英殿后浴德堂内举办了“香妃画像展览”后,香妃就轰动了国内外,成了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张“香妃戎装像”。

这张画像源自避暑山庄的画屏,后来民国时故宫办古物陈列所,就将其调入宫中。朱家溍发现画屏背后并无应有的记载签子,所以画中人究竟是谁无从得知,怎么 能说她是“香妃像”呢?他就此进行了缜密的考证。原来当避暑山庄的文物运到北平后,民国政府内务部一位朱姓总长看到了该画屏顺口说:“这大概是香妃像 吧?”不负责任的故宫工作人员就这样确认下来,造成积非成是几十年。

参观故宫博物院的观众很想知道,在当时没有现代科技的殿堂,皇帝是如何度过炎热夏天的?

朱家溍在这些生活小事上也有一番考证。他发现在乾隆御制夏日养心殿斋居诗中,有一句“深沉彤殿暑全祛”,就是对皇宫建筑居住感受的描写。皇宫实际和北京 大住宅也差不多,例如前廊后厦的北房可称得上是冬暖夏凉。因为北京的天气夏季早晨和夜间都是比较凉的,早上9点钟就把堂帘支窗放下来,这样,外面的热气进 不来,可保持室内凉爽(堂帘是按廊檐每间面阔尺寸制作的大竹帘)。到下午6点钟太阳西下,再把堂帘卷起,支窗支起,凉风就进到屋内。

还有一样设备,也是皇宫和大住宅都有的,就是在室内陈设的“冰桶”。从前北京夏季民间用冰,有什刹海冰窖、安定门外冰窖、阜成门外冰窖。皇宫内用冰自明代 即取之于皇城内“御用监”冰窖(在北海东墙外),清代还沿袭使用这个冰窖。“冰桶”是木制、锡里、外有铜箍,约一尺五寸高,二尺见方,下有约一尺高的木 座,上有两块带透空钱式孔的木盖,把天然冰摆在“冰桶”內来降温。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有这种“冰桶”。

摆放在太和殿正中的雕龙宝座 是明清二十四代帝王权力的象征。然而,1915年袁世凯登基称帝后,把那把雕龙髹金大椅不知挪到何处去了,在屏风前面安设一个特制的中西结合、不伦不类的 大椅。椅背极高,座面很矮。据说因为袁世凯的腿短,但又要表现帝王气派,所以采用西式高背大椅的样式。

那座至高无上的帝皇宝座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于是,朱家溍用了四五年寻找它的下落。

他回忆说:“我终于在一个堆积着破烂房料,梁啊栋啊以及花牙子什么的地方,找着一个破椅子,我看它像。等于是三间的宝座,四个柱子裹着龙,这都破了,这 么立起来,还是像个圈椅似的。同时我看见一个日本人照的相,是庚子年他们占领者在这儿照的相,照的就是这么一个椅子。当时断定,它可能是失踪的那个宝座。 后来又从康熙皇帝画像里看见有一个坐宝座的像,坐的也是这个宝座。”

1964年9月,这件龙椅修复后陈列在太和殿的宝座上。

皇帝后妃居住在什么地方,也是参观故宫博物院的观众十分好奇的。紫禁城内东西六宫在明代是妃嫔们居住的地方,到了清代妃嫔们都被指定居住在东西六宫的其中一个宫内。

属于西六宫之一的咸福宫,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改为咸福宫。

朱家溍通过资料文献发现,咸福宫也并非后妃居住的宫殿。乾隆死后,嘉庆在咸福宫守孝,还写诗纪念这段日子,如《御制春日咸福宫诗》中写道:“敬恭守遗 训,此志永无移”。道光也在诗歌里写道,自己守孝在咸福宫。道光死后,咸丰也是在咸福宫守的孝,孝满以后,还经常在此居住。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