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水墨性、水墨精神与水墨文化——皮道坚专访

2017-11-21 23:14

  皮道坚

  1941 年生于湖北。

  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美术史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80年代曾参与创办及编辑《美术思潮》,任编委、副主编。1988年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1992 年调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曾先后任美术系副主任、主任,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湖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美术馆“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艺术博物院学术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广州大学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艺术学会(美国•纽约)学术委员。

  出版有论文集《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专著《楚艺术史》、《楚美术图集》,主编有《90年代中国实验水墨》、《黑白史》、《中国•水墨实验20年》、《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等著作。

  为“92年广州艺术双年展”学术总监、93、94及95年度“美术批评家提名展”(北京)提名批评家、“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北京)学术评审委员、96年“走向21世纪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研讨会”(广州)学术主持、“97中国艺术大展•中国画展”(上海)艺术主持。2000年主持中国佛山国际柴烧研讨会。2001年应邀为广东美术馆策划大型水墨艺术展“中国•水墨实验20年”并主持学术研讨会。2002年主持“第一届中国佛山现代陶艺国际研讨会”和“2002中国佛山国际陶瓷论坛”、策划“水墨新纪元”当代水墨画两岸交流展(台北)。2003年策划并主持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共生与互动——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学术研讨会。2004、2005年策划“水墨生活——国际水墨大展”(中国台湾、大陆与美加地区巡回展)、“实验水墨回顾:1985——2005”展(深圳)。

  皮道坚 别名松实,湖北嘉渔人。擅长美术史论。1979年入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专攻中国美术史,毕业后留校任教。湖北美术学院史论教研室主任。论文有《从我国山水画的发展看民族审美意识》、《对想像力的伟大召唤》、《也谈中国的视觉革命》等。

  几乎是与一场关于中国水墨画命运和前途的激烈而持续的争论同时,刘一原用20余年时间(从1986年至今)的埋头钻研、辛勤耕耘,为中国美术批评界提供了一批可从众多角度和层面阐释的水墨性“文本”。他继承了中国山水画“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传统,又不落前人笔墨与山水画图式的窠臼,确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心象风景”叙事风格。与“山水”相对应的“风景”一词,极易引人联想起西方的绘画传统,事实上刘一原20余年上下求索的艺术实践,走的也正是一条“以西润中”的道路。已有不少批评家从各自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在刘一原的“心象风景”中发现了新的意义,这充分表明刘一原的这批脱胎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水墨艺术作品成功摆脱了近代以来中国画艺术之“意义的循环“,成为当下文化语境中耐人寻味的意义表达。 刘一原在追求表达因现代科技和人文引发的种种思绪与困惑的同时,也成功地实现了其艺术语言的自然转换和绘画形态的现代嬗变。在当代中国画坛,很少有人像刘一原这样一步一步从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法的抽象提炼而顺理成章地达到纯粹抽象的、自如表达的境地。正如他前期山水画的写实是中国式的写实一样,他的“心象风景”中的那些抽象表达所包含的东方文化精神底蕴也依然十分浓郁。刘一原因此而成为一些关注中国文化当代转型问题的批评家的研究对象。批评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不只是他的绘画所体现的与中国当下现实紧密关联的、不同于西方现代绘画的“另一种现代性”,其实还更多包括他的“心象风景”所使用的叙事手法何以能成为真正具有精神性和观念性的视觉语言。几乎所有关于他的评论都提到了他对白粉颜料的创造性使用。可以说刘一原水墨艺术中作为一种语言要素被有意强化的白粉笔痕,既是艺术家精神情感的顽强表现,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象征。

  --------- 皮道坚(2008年1月)

  >库艺术(以下简称库)_中国画和水墨画的概念有什么差异和共同之处吗?它的概念产生的文化语境有什么不同?我们怎么理解和厘定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吗?

  皮道坚(以下简称皮)_“中国画”比“水墨画”概念的使用要早一些,新时期以前使用中国传统工具和媒材即用毛笔在宣纸或绢上进行创作的都叫中国画,都属于中国画的范畴。上世纪五十年代谢稚柳先生写过一本书《水墨画》,谈唐至明清时期的山水、人物、花鸟画;当时还有人使用过“彩墨画”的概念,但都未流行。目前来讲,“水墨画”和“中国画”的概念有交叉使用的情况。但是,中国画一般还局限于传统的中国画笔墨形式,使用传统媒材。中国画所使用的媒材水墨画也使用,但是它的艺术语言和观念已超出原有中国画的范围。比如实验水墨,没有人把它叫做“中国画”。这就是主要差别,水墨画不局限于传统笔墨范畴。

  库_是因为文化语境的扩大和不同社会的发展,才引发了水墨画的概念吗?

  皮_当然是由于文化语境的变化所导致的。八十年代针对 “中国画”或“水墨画”的名称选择就曾有过争论。“中国画”简称“国画”,含有“国粹”的意思。有人认为“中国画”的概念比较模糊,界限也比较狭窄,因为同样使用传统媒材的绘画也未必就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后逐渐把具有当代性和实验性的水墨艺术都叫做“水墨画”。所以水墨画里也可以涵括“中国画”的部分,而“中国画”一般就不包括具有开拓性和实验性的水墨艺术作品。

  库_皮老师刚才也提到实验水墨,那我们怎样来理解现在的“实验水墨”概念?

  皮_我曾多次强调要把“实验水墨”和“水墨实验”两个概念分清楚。“水墨实验”是指八十年代以来利用水墨的媒材进行创作,并致力于开拓性、实验性的工作的一些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因此范围较广,比如说田黎明使用的光斑就是传统水墨语汇里所没有的,也算一种语言实验;“实验水墨”则是九十年代中期由石果、刘子建、张羽、王天德以及年轻些的魏青吉等这样一批 “实验水墨”艺术家专门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传统水墨表现方式并没有穷尽水墨媒材的表现范围和性能,力图探索新的水墨语汇,因此而打出“实验水墨”的旗号。他们当时做了一些展览,而且96年在广州的华南师大开了学术研讨会,那之后基本上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画派,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叫做实验水墨,批评家也用实验水墨来指称他们。所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库_很多展览中,水墨艺术家在使用水墨和宣纸这种媒介的同时,做了很多跨界的表现形式,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皮_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恰恰说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自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很强的学习精神。八十年代中国的新潮美术最开始主要向西方学习、借鉴西方的现代、后现代表现手法和艺术方式进行创作,带有很重的模仿痕迹。那时对传统是持一种较严厉的批判态度。九十年代后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认识到水墨、水墨性和水墨文化里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它们恰恰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代表了不同于西方的一种文化精神,我把这个叫做“水墨性”。你说的现象,应该还包括在当代艺术里“水墨性”向其它艺术方式的渗透或者叫做植入,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创造或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过程。

  库_是不是艺术多种类分界的交叉现象?

  皮_当代艺术圈里有一个趋向:传统的国、油、版、雕的界限逐渐被打破,有些作品很难说是单纯的油画、中国画、版画或雕塑。比如装置作品里可能会同时存在绘画和雕塑的元素。当代艺术里不仅画种的界限被打破,同样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也正在逐渐模糊。全球化时代带来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植入。当然,民族文化的根还是牢牢地扎在自己民族的艺术作品中。

  库_艺术进入当代以后,主要就是西方艺术体系的支撑和建构,如果转入本民族的艺术体系,水墨应该是何去何从?

  皮_这恰恰是我们现在要正视的问题,不要把水墨局限为水墨画,刚才也提到“水墨画”是对“中国画”的一个拓展,现在叫“水墨艺术”,又是对水墨画的拓展。你刚才谈到了现在很多水墨元素在其它的艺术语言方式里面也出现,这就说明我们创造的现、当代文化应该体现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是我们时代生活感悟的表达。因此有必要重视水墨性和水墨精神的问题。几年前我就提出过这些概念:“水墨性”、“水墨精神”和“水墨文化”,显然它们决不应局限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传统中国绘画中绝对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而当下我们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应该找到它的一种当下表达、表现方式。比如邱黯雄做的《山海经》就是运用了现代新媒体。他同时用了很多的水墨元素,表达了中国艺术家对当今很多全球性问题的感悟。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能既向外部世界开放,又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并把握住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性。我想这应该是中国的当代艺术需要思考的。

  我现在有兴趣的是研究优秀的当代作品,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事实上它们早就存在,只是很多人视而不见。前段时间有人说打中国牌,我认为不只是打中国牌也不是单纯使用中国媒材的问题,而是传承文化精神问题。

  库_这种精神怎么注入到现在的创作当中,跟现代社会的一种结合,是不是应该把握一个度?

  皮_不同艺术家有不同选择,这不是批评家或理论家能够给艺术家开方子的事情。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有真正民族的、时代感悟的艺术家会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今天已有很多这样的艺术家,像黄永砯的艺术就是很当代的,但他和西方人做的绝对不一样,作品中有很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他就是东方的知识分子,把自己现在的感知、感悟,承载于装置中,他的装置其实是很中国的表达方式。绘画方面也如此,同样有很多既当代又有很浓民族文化精神气质的作品。

  库_如果按照皮老师刚才说的好几种,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现阶段中国出现的水墨大致有几种现象?它的发展状况怎么样?

  皮_现在中国的水墨艺术和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正出现了多元化态势,就水墨画这一块来说,基本分为:传统主义,学院主义和实验主义这三块。

  一、传统这一块非常有价值。一些艺术家执着地守望传统,用传统笔墨来表达他自己当下的心境。也有非常传统的水墨画家在传统的领域里耕耘,但依然在前人基础上向前推进着。

  二、我们的学院教育非常重视基本功,讲究写实造型能力。应该说从徐悲鸿、蒋兆和他们借鉴西方的素描,来改造中国的传统水墨画以来,写实水墨有了很大发展。它还不局限于借鉴西画的素描,还有版画、水彩,现代绘画

  三、实验性水墨。实验水墨现在已不局限于画画,常会加入一些装置,甚至行为、观念。比如王天德,他的《水墨菜单》就是装置。另外他用烟头在宣纸上烧制,在服装上用水墨作画或写书法等类似这样的形式。邱志杰做过一个《磨碑》行为,把一个中国人墓碑和一个西方小孩的墓碑放在一起,磨一次拓一次拓片。在我2001年做的“水墨实验二十年” 展览里就有这个作品。还有他的《兰亭序》反复地在上面写,也是行为。第三种是最开放的,这三大块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中国的水墨画、水墨艺术现在是多元开放的态势,它是我们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的体现,也表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展现了有创造力的中国艺术家,在现阶段的创作中开始重新面对传统,知道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艺术,所以我们现在不要局限谈水墨画,它实际上是一个很开放的概念。其它的艺术方式借用水墨的语言元素、体现水墨精神的创作也比比皆是。

  库_如果在一个比较大的世界文化体系的笼罩下,中国水墨的文化特质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参与进去?

  皮_我们只是要立足于通过水墨的语言方式创造我们的新民族文化,这是我们的目标,至于不是去跟人家在一个竞技场上角力、比赛、赛跑,我个人认为艺术不是这样。实际上只要我们能作出非常有意义的表达,这样人家也会认为有价值。如果这种表达又是他没办法做到的,是不可替代的,你自然会被重视。我们的当代艺术要作出自己表达,不要总以别人为标准,或者跟在后面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做到这一点自然会和他们站在一个平台进行对等的文化交流。我们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地保护我们的文化多样性。世界只有一种文化是非常悲哀的事情。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西方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发展,他们始终处在优势的文化位置,导致了不仅是外国人甚至我们自己也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自卑心理,现在看来这个情况已逐渐发生改变。

  库_水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怎么参与到当下社会文化的建构,怎么来处理他原本的精英性和当下大众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皮_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水墨艺术家应该立足于当代,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解决当下问题。若用水墨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生存困惑的思考,或者通过水墨的方式进行认知,都能够形成水墨艺术和大众和社会的直接交流。中国传统文人画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的精英性、孤芳自赏、冷漠、孤傲,从元以来的中国画都有这样的倾向。现在要切入当代,还要表达艺术家对当代问题的反省、反思。如果你真正运用了水墨的方式,则很大程度上带有传统的基因,既然带有传统的基因,在大众、国人的中间,就会引起共鸣。因为在今天全球化大量西方文化渗透或者是侵入的时代,有民族文化精神的表达对于今天的社会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再者,水墨艺术,水墨媒材本身有一个特点:它往往带有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取向,它是冥想的载体,是将哲学的思考和视觉感受结合起来,重冥想、重感悟的艺术。当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剥夺了这样的自由,而水墨艺术就能够提示这样的精神,也是其它媒材所不太容易做到的。所以日本有一个很有名的搞现代摄影的艺术家荒木经惟曾说:“你们中国人这种“黑白”是一种很了不起、很当代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方式,它体现一种精神,让我们穿透表面进行更深入的形而上的思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则谓之器”,中国水墨艺术历来就讲究“澄怀观道”,在当下它更是一种形而上的表现方式。它超越物质层面的功利的东西,容易让你去思考比较深刻的问题,所以中国水墨艺术的维度广泛,能包括天、地、人、神。现实生活中物欲膨胀,红尘滚滚,很多人往往被物质层面的东西所困惑,容易迷失生活目标和生存方向,水墨艺术能够使人得到一种解脱,这也是我所说的水墨精神的一个特点,人应该也可以更洒脱。

  库_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已经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如果现在来说,怎么样继续进行水墨现代语言的转换呢?

  皮_这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着手,不同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阅历、艺术成长经验,可以有不同表达。有几个方向,我们前面分的几大块,几大块的艺术家都在推进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的现代转换,关键是要做传统资源的现代利用和传统艺术方式的现代转换工作。另外要立足当代,做真诚的表达,这很关键。这种转换形成的话会有非常好的艺术家和作品产生。问题是我们的批评应该善于发现优秀艺术家和作品。恐怕这还不能只局限在水墨方面,比如其他领域像漆艺,也有艺术家在做着同样的工作,漆也是一种东方的传统艺术媒材,他们的工作是相通的。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