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 OCAT深圳馆 ] 刘建华 : 空灵的“道场“内,作品的精神、材质与技艺



PLATAN 说


艺术家刘建华个展“1342ºC”于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6月14日在OCAT深圳馆展出,展览由冯博一、王景担任策展人 。作为OCAT迈入15周年之际推出的首个大型项目,展览清晰地反映了刘建华08年以来重要的创作线索。刘建华运用陶瓷建立个人的语言系统,重蹈文化处境和社会现实;同时他也保持一定距离,将冷静的思考带入有温度的艺术语言中,形成了如今作品的特殊面貌。年前,青桐对艺术家刘建华进行了独家专访,深入艺术家建构语言系统的精彩历程。






访谈提要



在文化艺术的背景中创作,提取社会现实触及到日常感受的碎片


将作品和空间之间建立联系,凭借观者自身的感受产生作用



创作是精神性、材料性和工匠展示出的技艺性三位一体的结果;材料只是一种手段,建立个人的语言和观念系统更为关键

阅读时长 8分钟




艺术家 刘建华


展览现场

刘建华=刘   青桐= Platan



  | 1.材质的魔术师






Platan:先谈谈展览的主题「1342ºC」,这个温度是陶瓷烧制时的窑温,很容易联想到创作过程中的“窑变”,主题某种程度上强调了陶瓷这种材料的特殊性;但在我个人看来,您的创作最重要的价值是在材料之外的。您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刘:展览主题是策展人冯博一确定的,也是共同讨论的结果;1342ºC,这个温度代表着在当代艺术系统中,视觉“燃点”的活跃程度,也指向了我的艺术实验中,“熔点”的过程和结果,主题是以这个为引子延展出的概念。题目隐含了一层内涵让人们感受,并非简单地表达工艺材料的温度 。我个人更愿意从当代文化的背景里理解这个主题,因为无论是展览还是具体的作品,都并非在探讨材料本身。作品的精神性超越了对材料层面的简单判断,切入到文化艺术更本质的东西。



遗弃,瓷,可变尺寸,2001-2011


Platan:巫鸿先生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您的创作是“由内及外”的,即青年时掌握陶瓷技术,再向外拓展到当代艺术。这样的经历在国内当代艺术家中颇为稀罕,您自己如何看待个人经历和当下创作方向之间的关系?
 
刘:陶瓷这种材料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因为很年轻的时候就熟悉了这个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选择陶瓷来创作。在我看来,个人经历可能促成了我对这种材料有新的认识,我希望把它带入到当代文化的语境里来谈,脱离传统陶瓷承载的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意义。对我来说材料只是一种手段、媒介;建立个人的语言和观念系统更为关键,所有的手段都在为这个系统服务。



颜色,瓷,可变尺寸,2016-2019



Platan:这次展览呈现了一条较为明确的线索,我姑且称之为“自然物”,比如沙、骨头、落叶和雾凇。即使转化的对象是人造物:绳子、白纸及墨滴,同样带有某种符合自然的,不规则,不可控,变化多端的属性。为何偏爱这种“自然物”或者“自然属性”,这与东方的文化艺术语境是否有关?
 
刘:我在创作中倾向于将古人对自然的模拟和改造抽离出来,带入到文化艺术的高度去理解,它能产生出别样的感受和意境。在东方哲学特有的宇宙观下,既有一种宽容度,也有一种想象力;我希望把这些悟读到的东西放入作品里面重新认知,去创造一种情绪和场景,让人们重新体验这些似曾相识的事物。当然,在呈现的过程中回避不了材料和技术,依靠它们支撑我的表达,但并非去纯粹地表达材料。材料和技术都不需要刻意表达,它就在那。之所以很多人从作品的形态看到不曾有的呈现,是因为以前对陶瓷这个材料固有的判断和习惯,认为陶瓷只有那样的一种表达,而现在完全颠覆了。



落叶,瓷,可变尺寸,2011-2013


迹象,瓷,可变尺寸,2011



Platan:的确,如果从作品中只看到陶瓷如何在技术上模拟这些物,只关注材料的“性能”,未免太浮于表面了。我还注意到这些“自然物”的另一个特点——它们都很常见,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或许正是这种物带来的熟悉感,能将东方文化气质中那些晦涩的,不可言说的部分与当下的现实连接起来,而非往“玄虚”的层面发展,您是否也这么看?
 
刘:我之所以选择以这些“自然物”为对象,是因为我能从中悟读和感受到今天现实。在构思作品时,我会考虑所选择的这些熟悉的物,它们意味着什么;如何将社会现实和我们日常所见的东西,通过材料的转化产生新的感受。



雾凇,瓷,197.5cmx10cmx12cm,2012-2015



例如这次展出的作品《沙》,其在自然界中是散的,易逝的。当我用陶瓷创作时,它又转变为固化而坚硬的性状。但即使如此,在漫长的时间变化中它会不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这就包含了某种矛盾和不可预知的东西在里面,也传递出我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理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的创作围绕着文化形态展开,源于我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假如抽离这个来创作的话,未免过于“形而上”了。


沙,陶瓷、耐火材料,可变尺寸,2012-2019



  | 2.语言系统的建构






Platan:这次展出的,基本上是2008年以后的作品,这一年也恰是您创作重要的转折点,2008年之前您创作了不少其他材料的作品,比如《义乌调查》2006,《出口——货物转运》2007,包括在不锈钢材料的“书”上刻着关于上海的100个问题。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现实高度相关。这和2008年后回归用陶瓷创作有极大的不同,没有继续之前创作路径的原因是什么?
 
刘:对当下的感受会引发我的想象,激情和冲动,于是产生了你提到的这些,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作品。2007年做完《出口——货物转运》以后,我注意到现成品的方式依然是一种受西方影响的的语言:将社会现实的切入点,带入到一个场景里,让大家去感受去认识。这种方式在今天仍有一定效益,比如在视觉上有强烈的震撼力,大众更容易理解,也会获得更多媒体的关注但我想艺术不止于此,作品不应该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要产生出新的表达和观点,进而建立个人的语言系统。



出口-货物转运,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07(外滩3号沪申画廊展出场景,非本次展览作品)


2008年我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指的是保持一定的距离看待社会现实,将创作转变为一种“经过自我反省的艺术反应”。这种理念并非简单地去还原场景,而是在保持“距离”地思考和判断之后,产生出新的语言表达。最终,通过作品的积累形成明确的线索。另外,在语言系统的生成过程中,也不仅限于陶瓷这一种材料,我会向外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



义乌调查,综合材料,可变尺寸,2006(上海双年展展出场景 ,非本次展览作品)


遗弃,瓷, 尺寸可变,2011  (2015第6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展出场景,非本次展览作品)



Platan:经过这次反思之后,您的创作变得更平静,似乎在追求某种“精神的内在力量”?
 
刘:我的创作更多来自于在文化艺术的背景中,社会现实触及到日常感受的一些碎片。“精神的内在力量”既是抽象又是具体的,落实到社会现实中就很具体。那么如何在现实中呈现精神层面的东西?这需要艺术家对现实有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并且在对价值的判断上,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碑,玻璃、碳纤维,260cm*75cm*60cm,2018(非本次展览作品)


比如作品《容器》就是很好的例证,虽然这次因场地限制没能展出,但我还是简要谈一谈。《容器》呈现的是历史到今天的现实,作品中包含了血的形态,形式上带有东方的意韵,这根植于我的文化身份。我把宋代的一些器型纳入到创作里,其精神的力量来自于观看时的感受,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宋代在文化和艺术上更宽容,这在我们今天的精神内涵中,存在断裂和缺失的部分。对于《容器》,我想表达是一条从历史到今天的线索,它不一定指向了某个具体的事件,也未必是某个具体的人。08年之后的作品大体如此,将我对文化系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转化为这样一种形式来呈现,作品能让人感受到安静,同时力量尚存。



容器,瓷,可变尺寸,2008-2018(非本次展览作品)



Platan:很同意您刚才谈到的,静观您的作品可以带来某种异乎寻常的感受,思绪静谧地绵延和流淌,从而获得深入的思考和体验。正因为此,作品被观看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要“解码”其中的精神性光靠作品本身是不够的,它对观看的空间/场所也应该有要求。
 
刘:事实上,我一直在把作品和空间建立起联系,希望二者之间产生一种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当观众进入到空间时,也同时被包裹在一个精神性的“内在空间”中,从而调动起一种特殊的情绪。这有别于人们在社会现实所感受到的(社会现实往往给人带来不小的困惑和压力),而当观众进入这个空间时,能够产生一种距离感,如同一座道场或是宗教场所,靠人自身的感受产生作用。



展览现场



  |  3.矛盾的相遇和交织





Platan:用陶瓷创作的过程通常十分坎坷 ,窑变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虽然时下很多艺术家都在运用“不确定性”进行创作,但极高的精度要求和居高不下的失败率,使陶瓷的不确定性附加给创作的代价很大。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困境,您会如何排遣和应对?
 
刘:陶瓷这个材料和其他材料还不太一样,它是对自然中泥土进行加工,随着人的主观意识和创造,经过高温烧制完成,烧制的前后有着极大的差异。当它进入到窑里,就如同进入到另一个空间系统,在这个空间系统中人是绝对缺失的,只能在外部空间去控制它的温度,但内部材料的氧化、还原的过程,毫无控制的可能。而这种不确定性及其导致的结果,很考验创作者的承受力,但恰恰是这种材料的魅力所在,也是我的语言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刘建华烧制《白纸》的过程


比如《线条》这件作品,很多艺术家都在用这种元素表达,而我觉得线条能够稀释紧张的情绪,让我获得一种自由轻松的状态。当我在工作室里轻松地呈现这些线条时,它也传递出另外一种跟现实有关的脆弱感、紧张感;这恰恰是作品的矛盾所在。作品在注浆和烧制的过程中都很容易断,这些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属性,也都涵盖在语言系统中。而当这种众人熟悉的线条表达,在经过另一种材料的转换之后,作品在现场给人呈现是未曾有过的一种情绪的感受,这种感受与现实和文化艺术系统的断裂更相关。



线条,瓷,可变尺寸,2015-2019



Platan:您刚才谈到的“矛盾”,也是陶瓷这种材料所特有的;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陶瓷,它既坚硬精美又脆弱不堪。我猜测您在构思作品时,进一步运用了这种材料附带的“矛盾”。比如《骨头》,既包含了生命,也有死亡的意味;再比如树叶,雾凇,沙子在现实中都是容易消散的,但用陶瓷处理时,又将其固定住了。总体来说当对象包含的一对新的“矛盾”,与材料本身的“矛盾”相遇时,就生成了耐人寻味的意涵,您在构思时是否考虑到这点?
 
刘:构思作品的时候,肯定会将语言本身的属性纳入考虑。《白纸》如果用不锈钢、石头或是木头也可以做,或许还能更轻松地做很多出来。但由于这个材料的脆弱感,陶瓷做出来的白纸,可以将形态和技术的难度融入到作品的语言里面,形成了精神性、材料性和工匠展示出的技艺性三位一体的结果,它和其他材料呈现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在构思作品的时,肯定会把这样一个技术特有的语言,技艺的难度,和作品的形式融合在一起。



白纸,瓷 200cmx100cmx0.7cm,2008-2016



Platan:再来回看从2008年到现在走出的路径,与现实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后,在创作中保留了更多冷静,审慎的的分析和思考。之前那条直率而尖锐的创作线索,虽然也做出了不少重要的作品,但现实的变化太快,如果作品持续面对的都是很具体的现实,长久地追逐下难免有些疲倦。对于这次展览的作品,以及背后显现的线索,我能感受到一个独特而完整的语言系统,及其稳健的生成过程。
 
刘:我现在的路径,并非要在绝对意义上从社会现实中抽离出来,中国艺术家的处境很特殊,身处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社会剧变下,现实为创作提供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这和西方不太一样,他们长久地在已经完善的系统展开工作。我们这个年龄的艺术家,经历过整个社会浓缩式的急剧变化,我希望不是复制前人和西方的经验,而是根植在社会和文化形态里做出反应,竭力为这个语言系统添砖加瓦。 



采访 / 文字:范良骏
图片鸣谢:OCAT深圳馆
(本文授权转载自青桐platan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品牌刊物《@LOFT》杂志

即将推出OCAT15周年特刊

敬请期待!





  因 应 疫 情 影 响 , 展 览 延 长 开 放 至 6 月 14 日 ~  


特殊时期观展小贴士


为了尽快满足大家的观展需求,配合防疫工作,我们将特殊时期的场馆开放相关观展事宜调整如下:


1. 开放时间:10:00-17:30(17:0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2. 疫情防控期间,将实行实名制参观,观众须出示本人实时“深i您”健康码供工作人员核对, 并配合工作人员登记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手机号)后方可入场。出入场馆时需接受体温测量,如有体温异常(≥37.2℃),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的观众谢绝入馆;


3. 入馆前,需配合安保人员进行鞋底消毒,并用免洗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


4. 观众需全程佩戴口罩,排队观展时请保持1.5米以上距离;A展厅内同时在场人数不得超过20人,B展厅内同时在场人数不得超过5人,以免造成封闭场所人员聚集。当遇到参观人数较多时,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人流控制,敬请理解;


5. 如有疑问请拨打咨询电话:0755—26915102。


为了您的健康与安全,我们将全力落实各项防疫措施,保障疫情防控期间观展的安全、有序。




NOTICE


Dear visitors,

       In accordance with public health regulations during this pandemic, we have arranged the following for the museum’s reopening:


1.Opening hours: 10am - 5:30pm, Tuesday to Sunday (final entry at 5pm).

2.During the pandemic, all visitors must display individualized real-time “深i您” health code and register basic information (name, phone number) with our staff before entry. Body temperature will be tested upon entry and exit. For everyone’s safety, entry will be kindly rejected in the event of an elevated body temperature (at or above 37.2℃), coughing or shortness of breath.

3.Security guards will disinfect your shoe soles and hands before entry.

4.Face masks must be kept on at all times throughout your visit. Please ensure to queue and view at least 1.5 meters from your neighbor. The maximum viewing capacity for Exhibition Hall A is 20 people, for Exhibition Hall B is 5 people. In the event of a large crowd, we reserve the right to vary or alter the viewing capacity.

5.For fur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0755-26915102.

We are committed in taking all proactiv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that fully comply with actions of pan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 ensure safety and order as the museum reopens.



展 览 信 息


“艺术家个案研究”

“OCAT15周年”系列项目

Contemporary Artists Case Study Research

"OCAT 15th Anniversary" Series


1342ºC: Works by Liu Jianhua

1342ºC——刘建华作品


展览总监:栾倩、毕大松

策展人:冯博一、王景

Exhibition Directors:Luan Qian、Bi Dasong

Curators:Feng Boyi、Wang Jing

 2019.12.8 - 2020.6.14 

OCAT深圳馆_展厅A\B

OCAT Shenzhen

Exhibition Halls A and B

---


「 开幕图片直播 」

「 导览直播回放 」

「 导览直播回放 」



☞ [ 作品介绍 ] 1342ºC——刘建华作品

☞ 冯博一:极度干燥——关于刘建华的艺术

☞  [ 活动回顾 ] 对谈:炼物

☞ [ 开幕回顾 ] 

☞  [ 新展预告 ]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

开放时间:10:00 - 17:30(逢周一闭馆)

网站:http://www.ocat.org.cn/index.php/home

微信公众号: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

微博:OCAT深圳馆

Instagram:ocatshenzhen

Facebook: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 OCAT Shenzhen


__________

长按二维码,走进OCAT深圳馆


作者:OCAT深圳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