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出好价钱才算真藏家。”

“我不靠卖藏品经营博物馆。”
“我不靠卖藏品经营博物馆。”日前,收藏家马未都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则公开表示:“卖出好价钱才算真藏家。”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经发布和转载后,逐渐演变成“马郭论战”。这场论战不仅折射出收藏队伍的急剧分化,更在收藏市场回暖之际抖出国内收藏家的“尴尬”。
马未都:我就是不卖
2008年,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在成立11年之后实现盈亏平衡。按照马未都本人的说法,在全国7000多家公私博物馆中,能盈利的只有观复这一家。“虽然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方设法经营博物馆,但是却没有卖过藏品,因为我认为,一旦靠经营藏品为生,那博物馆就不纯粹了。国外著名的博物馆,每年大约有2% 的藏品被淘汰,淘汰的目的只是为了腾出空地,以便引入更有价值的藏品,同时能有更多精力收藏最好的珍品。我想,以后也建立这样的制度,不靠人,而是靠制度每年淘汰出售一点儿藏品,大约也是可行的,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计划。”马未都说。
郭庆祥:卖得贵才成功
经营着玥 宝斋的收藏家郭庆祥,提出与马未都截然不同的观点。“作为一个私营的收藏机构,就要盈利,维持正常的运转。我卖画,一是经营上的考虑,实现资金的流动;另外也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留下好的,倒出资金来购买更好的东西。”郭庆祥说,“退一步讲,我卖画就是单纯为了赚钱,这本身也是合情合理的。一幅作品我在拍卖行20万元买入,400万元卖出;200万元买入,1000万元卖出,这都是有记录的,说明我的眼光。能否卖得出、卖得贵,是对一个收藏家是否成功的真正考验。”
两种观点的交锋,让人开始思考藏家积聚大量艺术品之后,到底是像马未都一样经营博物馆,还是像郭庆祥一样经营艺术品……
业内观点卖藏品≠铜臭气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要求收藏家不卖藏品、不靠收藏赚钱是一个过高的要求,恰恰折射出收藏家们的困扰。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长王济红说:“有不少人认为收藏家应该以藏为主,难免对于这个称号有着过高的要求——卖藏品或者靠收藏赚钱就让收藏这个高雅的事情染上了‘铜臭气’。收藏是文化活动但离不开市场,藏品的质量越高市场价值就越高,这也是从经济方面衡量艺术品的一个标准。”
“另外,收藏是一个过程,不可能每个人从开始收藏时买入的东西每件都是自己喜欢的,在淘汰与逐渐精选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而且藏品的养护、保管都需要费用,如果没有经济实力是达不到的。严格说,马未都的观点不错,但有个前提,必须是所有藏品都是精品,再就是依靠别的手段使博物馆能够运营。”
以藏养藏≠价高就卖
钱币收藏家宋德政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赞成以藏养藏的收藏方式,不断提高收藏水平,淘汰一般的藏品,出售淘汰的藏品,以收更好的精品。但以藏养藏不等于“卖出好价钱才算真藏家”。从长远看,我更看重马未都的方式,他不卖藏品,是因为手里大多是精品,而且有自己的盈利模式——“不差钱”,这是收藏水平达到高层次的表现。但在刚开始时,他可能也要走以藏养藏的道路,因为不去粗存精,会影响藏家的发展。
宋德政认为,有些藏家看着价格高就卖,从长远看并不合适,而且,这样也不利于藏家品鉴、研究。鉴赏鉴赏,就是既要研究,又要把玩。现在社会上有些藏家过于商业化,收藏的目的不够纯粹,好像就是为了投资、为了赚钱,看着价格好就出手,结果到最后手里没有什么藏品了,只剩下一把钱。
相关链接观复不差钱收入从哪儿来
观复博物馆收入大致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门票收入和一些赞助,参观门票50元一张;其次是提供服务换回的报酬,因为观复博物馆的名气 ,许多人找马未都学习收藏知识,或者希望观复为他们的藏品进行鉴定、出具证明,这部分服务是收费的;还有一些人,看中了博物馆的特殊气氛,要在博物馆租场地搞活动,这些都可以收费;最后就是出售由展品衍生而来的服装、装饰品、书籍等,商品上都打上“观复”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