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今日的艺术》(序)

《今日的艺术》作者: 冈本太郎   翻译: 曹逸冰   文字整理: 李静  插画作者: 董达峰



《今日的艺术》是畅销日本多年ー一无数艺术"小白"的艺术启蒙书,和年轻艺术家的入门书。日本当代艺术家、“东方安迪沃霍尔”横尾忠则作序推荐!
《今日的艺术》可称是冈本太郎的艺术总论。“今日的艺术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让人舒服"一一这是网本太郎贯穿本书的观点。
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为何存在?怎样欣赏、甚至创作艺术?
冈本太郎在书中就这几大困扰无数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认为,艺术没什么大不了。艺术像走着走着突然想大喊一声或撒腿狂奔的冲动一样单纯;像食物与水一样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品,甚至就是生活本身。艺术也没有外行与内行之分。它教不来也学不会,只能用一颗纯粹的心,靠直觉去感受。拥有艺术,就等于拥有了自由……

从今天咱们开始连载冈本太郎先生的《今日的艺术》,静读有声文学公号上有“诵读”音频,也欢迎收听。
---李静

本文编辑与冯骥才先生

序言
“冈本太郎是什么样的人?”
冈本太郎先生过世的时候,我想起了他的著作《今日的艺术》。
其实我早就把这本书的内容忘得精光,只记得它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久以来,我一直受制于“艺术应是这样”,但看完太郎先生(其实我与他的关系并没有亲密到能直呼其名的程度,但我们对谈过,他也赏光参加过我个人画展的开幕式)的书之后,我就挣脱了固有观念的束缚。艺术完全可以更自由!借用太郎先生的话,就是“艺术不能让人舒服”“艺术让人不快”“艺术不能漂亮”“艺术不能精巧”。



《今日的艺术》问世已有四十五个年头。时代变了,现代美术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在人们看来,需要提笔的艺术已经成了过去的遗物。艺术不再是靠感动,而成了用观念(理智)去理解的东西。
不知不觉中,年轻的艺术家变得越来越像思想家和评论家了。他们的作品也有了浓重的宣传色彩,造就了重社会现实而非内在现实的概念艺术全盛期。在这样一个艺术已被制度化的时代,冈本太郎很难找到立足之地,《今日的艺术》也自然成了历史的遗产。



不知为什么,在太郎先生过世的同时,我突然有了重温一遍《今日的艺术》的念头。可把书柜翻了个遍也没能找到,只好联系了我的文库本责编,说:“光文社的河童丛书出过那本的,请一定把它收进光文社文库吧!”
于是给本书作序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此刻我正在奋笔疾书呢。也许本该重看一遍再动笔,可要是看了,说不定会对书的内容评头论足,说些“这部分很有新意,那部分就显得过时了”之类的话。其实艺术本没有新旧之分,关键在于它有没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今年的比去年好,明年的比今年好——一味追求新概念与新样式,导致现代美术处于一种完全闭塞的状态,奄奄一息。到处都是用自以为是的创意拼凑起来的作品。我们应该尽快从理性的头脑创造回归感性的直觉创造。能察觉到这一点的人,必定会再次拿起冈本太郎的著作,重新翻看。
《今日的艺术》在当时十分畅销。热爱艺术、希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该都读过。虽然我不记得太郎先生在书里说了什么,但还是想拾回当年的兴奋。不,也许现在重读会有更新鲜的体验。我等不及要成为文库本上市后的第一位读者了。



这段序言写得有些语无伦次,请大家见谅。四十五年前的我怕是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参与《今日的艺术》的文库化工作。一想到这儿,我着实百感交集。
毕加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比起绘制一幅杰作,那位画家是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常有专家认为冈本太郎在某个时代的某个作品最好。真是荒唐。



“冈本太郎是什么样的人”——放眼日本,恐怕没有人比太郎先生更切合毕加索的这句名言了。
---横尾忠则


本文编辑与冯骥才先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